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营造路径研究

2022-03-17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环境大学生文化

窦 鹏

(安徽科技学院 国有资产管理处,安徽 凤阳 233100)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国内创新创业浪潮冲劲十足,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学生作为一股新锐力量,在创业浪潮中崭露头角。但是,限于传统文化认知的束缚和社会环境的囿制,大学生创业在实践中仍面临种种困境,后劲乏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完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精神支持和外部环境保障。

1 创业文化环境释义

创业文化源于以斯坦福大学为辐射源的硅谷文化,是知识、科技、创新等要素融入生产力发展过程的产物。“个人创业在美国是极为普遍且引以为荣的事,以致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鼓励创业的氛围”,这种氛围促使了“在美国,任何时候,都有大约8%的人在忙于开创企业”[1]。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活动有关的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基本态度和心理意识,突出特征是尊重个人主体性、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创业文化不仅扎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还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力的一种时代表达。

2 构筑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价值归义

2.1 精神驱动,缔造大学生创业的精神动力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弄潮儿,因创业缺少资金、缺乏社会经验等问题而显得困难重重。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能营造出科学的价值、信仰、理念,这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养料。大学生拥有了创业理想就拥有了创业激情,拥有了在创业中克服困难的巨大动力,最终促进创业的成功。与此同时,拥有共同价值、信仰、理念的创业团队容易形成共同的创业导向,从而凝聚成同甘共苦、同心协力的创业干劲。

2.2 意识培育,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意识源泉

大学生创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全面、立体的社会文化工程,一个开放、求实、包容、进取的创业文化环境既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创业工作的良性发展。因为创业涉及到市场机会、资本、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不确定性是创业的独特典型,各种风险和挑战伴随始终。良好创业文化环境能够孵化大学生成熟的创业意识,会鼓励创业者的个人自主性,鼓励他们积极尝试新鲜事物,支持个人积极创业,增加一个地区的创业机会,提高个人创业可能性和创业概率。如温州市就是一个注重市场发展和打造品牌的地区,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敢于冒险和拼搏成为一种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推动了温州逐步成为世界闻名的生产制造基地。

2.3 资源整合,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资源优化

现实中,创业资源的配置是存在扭曲和不合理性的,而创业文化鼓励资源流动,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创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有一种正向关联的影响,积极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意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行为,锻炼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引导他们正确识别和利用机会,实现创业成功。

3 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营造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创业需要同中国的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扎根生活实际。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农耕文明之上,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创业活动也缺乏丰富的经验,凝聚的创业文化也不成熟,创业文化环境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就是社会意识缺乏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怀疑精神。

3.1 创业观念滞后,创业土壤贫瘠

目前,我国还遗留着许多与创业格格不入的思想和观念。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充斥着一部分人的头脑,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许多优秀的大学生首选进入考公务员的行列;长期农耕文明形成的求稳求安思想阻碍了大学生创业,有些大学生受随遇而安思想影响而不敢冒风险,有些大学生受保守低调思想影响而不敢为天下先。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大学生首选体制内工作,阻碍了优秀人才走向创业道路。

3.2 制度保障缺失,政策资助失灵

创业竞争、创业风险、创业失败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困扰着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政策令出多门、各自为政,国家目前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仅集中在财政、金融、税收等单项政策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系统的政策实施细则。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保障及监督机制的缺失,使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流于形式和表面,严重制约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推进和政策反馈,不能切实保障大学生在实际创业活动中的个人利益。另外,大学生创业多为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政府资助不精准,无法给小微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创业文化环境,急需政府切实转变服务职能,以保护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3 创业氛围不浓,社会包容度低

新时代的创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过去的创业可能只需要吃苦耐劳、敢于尝试,新时代的创业还需要高科技、大市场、活资本等新理念新观点。社会要营造包容性创业文化,给予大学生创业试错、甚至失败的创业空间。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的创业平台目前还满足不了大学生多元化的创业需求,创业园区和孵化器质量有待提高,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包容度不足,许多大学生的创业公司在推介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尴尬,被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其次,成功企业家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缺乏跟进,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大学生创业。

3.4 教育短板凸显,文化氛围不浓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高校,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过程中缺乏丰富的经验,没有与政府、产业、社会之间建立常规化、长远化的合作联系,创业文化氛围没有形成。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创业主体,除了受国家和社会文化影响外,还深受高校创业文化的影响,高校创业教育方兴未艾,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和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单一,多为兼职辅导员担任,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优质的创业教育,而现阶段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多是辅导员,大多缺乏实际经验,加上日常工作较为繁忙,难以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也无法为大学生指出正确的创业方向。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质量令人堪忧。高校大多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大学生的选修课,导致大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脱节,难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创业能力。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仅用来当作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提升就业率的方式,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并没有真正教授给大学生实用的创业内容,导致大学生重视创业过程却难以创业成功。

创业教育中的实践训练缺少,创业技能水平低下。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时,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结合学生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创业能力培养,忽略培养大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锻炼创业精神,从而误导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不适应市场化条件下创业工作的需求,不能有效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识别和创业发展,以至于错过良好市场机会。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出台的“GEM中国报告”显示,我国总体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但仍处于“非良好”状态,“需要发力改善金融支持、创业教育、创业服务业质量的‘商务环境’和体现创业精神和弘扬创业文化的‘文化与社会规范’等创业环境条件。”[2]创业文化环境的状态会打击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信心,导致其创业的决心及初次成功率都不是很高。因此,大学生创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一个良性发展的环境,探索构建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4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营造的路径

4.1 政府提供大学生创业政策保障,增强政策弹性和可适度

国家及政府应从创业宏观政策和具体创业指导上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将大学生创业方向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相结合,梳理现行法规和各项规章,更正或废止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文件和规定等。其次,政策的制定要与地方科技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等相结合,解放思想、打破体制障碍,创新体制内外科研人才的管理激励模式,积极构建高效的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模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性平台和机遇。最后,政府制定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同时要提升公共服务职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会计、社保办理、法律援助等一站式便捷服务,加快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使政策真正落在实处。

政府出台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质上是培养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冒险精神。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3]。可见,我国政府针对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采取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策略,给予创业者更多的平台和实践机会,充分发展网络经济,更好地激发社会创造力。

除此之外,国家还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李克强总理于2020年6月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时说道:“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4]这种提倡也反映了国家加强对个人自主性和大胆尝试的创业精神的鼓励。国家应大力鼓励、支持大学生进行质量较高的机会型创业,提高国家的创业水平,因此国家创业文化应更加提倡创新性、创造力来实现质量较高的机会型创业,培育一大批高质量创新型活动。追求高质量的创业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提高知识产权的转化率,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竞争性,增加创业大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和社会价值感。

4.2 社会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增加社会包容度

大学生创业是在社会中以市场化运作而进行的活动,实践操作性强,而大学生所接受的创业教育以理论传授为主,缺乏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和遵循,也不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因此,家庭、企业和社会应携手合作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首先,家庭应该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坚强后盾,应该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其次,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链接地方优势资源如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多元化平台。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健全的软硬件配置,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创业平台势在必行。民营资本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注入资本,高校或研究所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数据统计机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等。除此之外,企业家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市场思维思考市场问题,运用市场手段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培育创新思想的创业团队,也有利于大学生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开放性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把市场作为调控资源的决定因素,人力、资金、技术等市场因素都是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条件。社保商业化运作模式为补充的社会资本进入大学生创业领域,既可以提高社保资金的利用率,又可以借助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提高社保资金的盈利率,加强对风险的控制。这样既可以保障民间资本以合法方式进入大学生创业投资领域,又可以全民共建“双创”型社会。为更好地解决当前各种孵化器和创业园区运营中的问题,还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第三方监督测评体系,从而确保政策的实施和平台的运行效率。

4.3 高校实施有效的创业文化教育,注重知识和精神的双重输出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不仅要传授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支持。创业文化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广泛性和创新实践性,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团队协作等,旨在帮助大学生实现知识转化,提高创新能力、自我竞争力和工作修养。

首先,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应立足于自身专业的学习,专业理论学习过程就是创新意识不断塑造的过程,专业课的实际操作中培育创新能力。此外,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多开展小组合作模式的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共同学习、思考的机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知识和实践相融合,将创新思维转变成创新能力,使大学生体会到创新创业的乐趣和自身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激励更多大学生创业。这个过程还可以开阔视野,发挥大学生在创业团队中的聪明才智,促进协作,从而形成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等创新精神。

其次,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有了正确的创业理想,容易建立明确的创业愿景,并围绕愿景不懈努力,克服来自社会和个人的种种诱惑,实现自我激励。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明确大学生的创业理想应立足于其想要获得自身的追求,以此为基础,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理想应着眼于为家庭、为社会、为民族带来利益。创业理想会潜移默化地促成大学生形成自觉、清晰、稳定的创业信念,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团体的狭隘和短视,激发大学生自觉创业的动力。

最后,高校应积极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党政机关和各二级学院相互联动,合力打造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环境,积极进取的创业文化环境会助力大学生的创业偏好和“创业冲动”。比如可以利用广播站、宣传栏、校报等平台来宣传国家创新创业新政策、大学生创业的先进典型等创业内容;引入社会上的优质企业资源进入校园、鼓励成功企业家进课堂、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实践;各二级学院以各自的专业特色为基础,促进科研成果与商业规划、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而积极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总之,“文化影响到个人对风险、报偿和机会的看法”,创业文化环境的构建既可以培育大学生创业企业家精神,又能引领积极奋进的创业文化价值观,促进创业保障机制完善与健全。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才能实现良性创新创业,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猜你喜欢

环境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