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原则和实践路径

2022-03-17徐世平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思政

徐世平

(滁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校思政课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目的不只是知识点的传授,更要重视如何唤醒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努力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高校思政课的提质增效提升青年学生获得感满意度,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指引。

1 新时代情境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适切性分析

情境教学实质是一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是对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改革要求的有力回应,是依据思政课内在特殊属性而做出的方法创新,也是源于情境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殊优越性。

1.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2016 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时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以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专门文件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学要实现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八个相统一”要求。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建设史上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的形象表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他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这是基于一种宏观视野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只囿于理论形态而沦为枯燥的理论说教,而要用好“社会生活”这个思政大课堂,善于创设与新时代社会现实、与青年大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弥合思政课实效性、亲和力、针对性不足等问题。

1.2 高校思政课本质属性内在要求其教育教学要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单纯的知识呈现的理论课,而是一门做人的思想工作的特殊课程,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大学生,工作实质是塑造思想铸造灵魂,核心任务除了事实性的知识传授外,还要通过价值引领、信念内化等实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因而关涉立场、方法、态度、观念、情感、品格、价值等培养。且高校思政课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多门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特殊综合性,其政治理论性强、内容覆盖面广、更新变化快、相对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枯燥,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挑战性。有实践表明,倘若教师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倾注深厚情感,其传授的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悦纳[2]。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说理”以展示科学理性魅力,更要在充分尊重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讲情”,灵活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语言风格,丰富情境教学具体方式,强化学生内心感悟和情感体验,实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

1.3 情境教学具有的优越性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实效性

美国教育家大卫·库珀于20 世纪80年代初提出情境体验式学习模型,而后我国教育家李吉林综合多种理论进一步构建理论体系。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特点,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在情境体验中主动感知和领悟从而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3]。它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启发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内化感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最大限度提高教学实效性。其一,情境教学的直观性能一定程度消解理论课抽象性,提升教学吸引力。无论是图片、视频、故事、案例等情境导入,还是实景体验,抑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虚拟环境,都能够赋予课堂更多生动性趣味性。其二,情境教学的情感性能规避干巴巴的理论说教,增强教学说服力。它通过将学生置身于某个特定场景,促使他们在情境中体验反思,产生对教学内容的悦纳态度,形成内心认同。其三,情境教学的启发性能启迪智慧、培养情操,通过创设具有独特意义、富有内涵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深度思考、内化知识、坚定信念,收获态度、能力、价值观等缄默知识。

2 “大思政课”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的原则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大思政课”的内涵要义表征“讲思政课”的背景、场合、思路,就是在解答如何讲好思政课,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遵循,即在目标指引、视野格局、内容资源、保障力量上分别落实彰显育人性、突出时代性、富于生活性、保持协同性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并重,彰显育人性

“大思政课”之“大”是对思政课应有宏观视野的一种形象表述,提出思政课要拥有大视野、承担大使命、构建大格局,最终是要实现把青年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目标。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但不能唯方法而方法,而要为目标服务,即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并重、培育时代新人。其一,引导青年学生“真知真懂”。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要在情境教学中带领青年重温经典故事、开展体验活动,帮助他们知晓学习思政课的初衷与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丰富内涵,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旨趣和精神,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强大生命力。其二,促进青年学生“真信真用”。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建设和发展实际,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坚持辩证的态度、发展的观点、整体的眼光,分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界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提高运用理论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将先进理论武器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

2.2 努力拓宽思维视野格局,突出时代性

“大思政课”提出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1]。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要立足大时代大背景,把握“两个大局”,把准时代脉搏,以更加前沿的思维和更加开阔的视野激活青年对时代气息的感知、对时代责任的担当。其一,立足宏大视野。广大教师上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紧密关注国际局势与国内发展的最新动向,帮助学生了解认知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与机遇、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变”与“不变”,引导他们用大历史观和辩证思维关注世界形势变化,使青年了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明白在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中应该坚持什么、摒弃什么,不至于迷失方向。其二,激发青年担当。青年大学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必须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讲明时代发展大势,阐释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引导学生以大视野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与天下情怀的新时代接班人。

2.3 善于撷取现实素材资源,富于生活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社会生活”“有生命”,要求思政课建设要展现社会性品格、彰显现实性力量。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要紧密联系地情校情学情,从生活场景中挖掘具有育人效应的鲜活资源,以富于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拉近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一,挖掘现有场景。灵活运用学生在学校党团日思政活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等既有校内生活场景,同时适时与学生企业生产实习、就业创业实训、校外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的丰富素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校外体验式生活情境,增强思政课真实力与震撼力。其二,活用社会素材。列宁曾指出:“工人特别容易明白和领会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因为这个纲领所说的,全是每一个有头脑的工人看见过、经历过的东西。”[5]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要挖掘学生“看见过”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捕捉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热点,结合“抗击疫情”“庆祝建党百年”等现实素材,采用观看视听资料、师生互动研讨、实地参观调研等方式,带领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伟大成就和奇迹,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解和认识,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和行动自觉。

2.4 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保持协同性

“大思政课”强调要将传统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之中,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要拓展思政课教学场域,拓宽教师主体人员构成,建立体系化保障队伍,营造良好社会生态。其一,延伸课堂,全方位协同。深入挖掘和利用时空要素延续性与拓展性,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的全面覆盖,构建起全方位相互协同“全课堂”空间。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尊重大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现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的网络空间,搭建新媒体平台载体,推进思政课教学体系从扁平走向立体,实现线上线下的即时联动,使思政课的教与学共同走向生动。其二,拓展主体,全员化协同。在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依据思政课教学的专业化要求,充分吸纳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团学工作者等校内师资队伍协同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并广泛吸纳具有育人效应、典型示范作用的社会先进人物、模范人物等参与课堂建构,真正将那些能够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校内外各类成员转换为课堂主体,打造包括专业教师队伍在内的社会成员参与互动的高校思政课育人场域。

3 “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

“只有情境尤其是真实情境,才能激发学习新知识,知识的意义就在于它必须存在于某种情境中。”[6]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程为例,新时代“大思政课”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要遵循上述原则,明确目标、拓展格局、更新内容、整合力量,分别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中开展“情景式”故事再现、“沉浸式”场景体验、“云端式”情境创设,探索融不同场域、鲜活内容、多元方式、协同队伍于一体的情境教学路径。

3.1 课堂教学:贯穿古今的“情景式”故事再现,“微视角”折射“大道理”

讲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和传播策略。论从史出,讲好“毛概”要坚持古今结合、史论一体,在第一课堂情境教学中以鲜活故事作为生动教学资源,挖掘国史党史中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收集当前疫情防控中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适时引入历史事件亲历者、重大社会活动参与者等进课堂,主之以情节描述式的“故事性史实叙述”,辅之以“图画展示、视频播放、音乐渲染”视听体验,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引导积极情感体验,帮助青年学生形成内心的高度情感认同,达到知情意统一。一是追寻红色记忆,说党史故事。“毛概”课程是对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实践的理论总结。课堂情境教学要把党史故事和典型事迹融入其中,以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结构框架,以不同时期先进楷模及其事迹为支线脉络,将青年带入特定历史氛围,“史论结合”讲透理论之道,在声情并茂的思政课讲述中赢得青年的情感共鸣。比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可结合图文、视频分享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总司令亲上火线、军团参谋长前线捐躯等勇于战斗的长征故事;在讲授“改革开放”时,以《春天的故事》歌曲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歌颂“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那位老人,他有着怎样的丰功伟绩?二是走进当下现实,讲优秀事迹。结合“中国抗疫”“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决胜脱贫攻坚”等主题,从新时代楷模和先进人物身上找寻教育题材。可邀请一线抗疫记录者服务者、“七一”庆典见证人、乡村扶贫干部等社会发展中重要事件亲历者参与者,以鲜活现实的素材内容、多元教师主体协同方式,讲清楚党在抗疫、战贫中彰显的初心使命,培养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比如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讲述钟南山、陈薇等时代楷模如何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结合实际邀请在疫情防控中学生可见可感的冲锋陷阵的师生党员、逆行出征的医护工作者、日夜值守的社区工作者等讲述平凡小故事;比如结合地方脱贫工作实践,以本省本市党员干部开展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来感染大学生,增强思政课直达人心的说服力。

3.2 实践教学:覆盖内外的“沉浸式”场景体验,“实景冲击”引发“情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亲赴革命根据地时有感而发“现场感受当年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井冈山斗争的情景,真是深受教育和鼓舞”[7]。沉浸式场景体验要求思政课教学走向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以更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毛概”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高校思政课的一大核心课程,仅限于课堂讲述收效甚微,实践感知、现场感受则能洗礼思想、触动心灵深处。讲好“毛概”课程要创设校内外现场体验情境,拓宽第二、三课堂教学场域空间,引导学生以开展校内特色文化活动、实地瞻仰革命先烈先辈等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育人功能,打造“流动的课堂”“行走的课堂”,帮助他们了解理论形成发展过程,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感性认知。一是善用学校“仪式化”特色活动。学校仪式活动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经过精心设计承载一定的价值观,在学生教育中发挥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的思政教育功能。比如升旗、入团、入党等政治仪式,其内蕴的庄严、神圣的文化氛围所激起的仪式感能够强化学生政治身份及角色认知;颁奖典礼、班庆校庆等纪念仪式,以正向激励方式增强青年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本校既有资源,挖掘活动情境,在学生思政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团委工作人员等支持配合下,用好升旗仪式、入党集中宣誓仪式、为党员过“政治生日”支部主题党日等校园内具有“仪式感”的特色活动场景,营造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氛围,以象征性符号引领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催生唤醒青年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开展校外“实景式”现场教学。有效实施校外实践教学,带领青年学生在承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展览场馆、实践基地、生产生活实景中感受时代温度,在社会参与中实现大小课堂的同频共振。要注重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核心,保持学生行为在线、情感参与,引导青年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强化对“情”的感悟和体验,并进一步落实到“行”,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主动参与建构、实现自我教育。比如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带领学生赴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感受革命斗争情景;讲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主题教育等带领学生参观示范村,生动鲜活的场景必然能够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3.3 网络教学:连线上下的“云端式”情境创设,“虚拟平台”优化“矩阵传播”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都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高校思政课受众的“00后”青年群体是网络原住民,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有着天然喜好,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要运用新媒体平台、应用新技术,引导学生实时互动参与课程学习以获得即时性、多感官的身临其境之感。“毛概”课程网络教学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有效运用微博微信、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平台,以虚拟现实、5G网络等方式将历史场景、实物实时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打造除课堂故事情境、实践活动情境之外的虚拟现实场景,提升思政课堂可视化与生动性。

一是以新媒体平台增强交互体验。新媒体平台具有互动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师可合理运用微课、慕课、雨课堂、翻转课堂、学习强国等云端移动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设置讨论议题、开展评论留言,加快“毛概”课程知识传播,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讲活、讲好、讲精彩;指导学生以思政课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党史国史情境为背景,自编、自导、自演、展播微电影或历史情景剧,制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微动画、微视频并上传平台,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传承好、弘扬好,满足学生“便携化”学习需要。5G 时代还可通过互动式现场连线,邀请体悟较深的社会亲历人士以双向聊天的深度互动方式参与到网络课堂对话之中,拓展思政课的深度与广度。比如,讲到“改革开放”时,连线安徽凤阳“大包干”纪念馆特邀讲述人说说中国农村改革故事,强化沉浸式大思政课的交互感。

二是以新技术应用建构虚拟情境。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可在思政课课堂中借助VR、AR、MR等虚拟仿真技术还原革命战争场景、创设红色景区,使课堂空间由原来单一的现实环境向“虚拟+现实”环境转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增强教学感染力。目前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些高校已在实践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具有体验感的思政课学习情境,建构“VR+思政”教学模式,且取得了一定成效[8]。比如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通过VR技术打造生动、形象、逼真的情景式、沉浸式的虚拟场景,带领学生们云游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独具个性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风采;讲到抗击疫情这堂“大思政课”时,利用人工智能沉浸技术的教学造境功能,在网络课堂上使学生置身于方舱医院等场所,设身处地感受伟大抗疫精神。通过虚拟场景的呈现[9],实现了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教学内容下沉至青年学生日常生活与所思所感,更易引发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