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点

2022-03-17张成尧

辽宁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建设

张成尧

(丹东市第二中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2019 年8 月1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幼五学段思政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必须统筹推进、整体谋划、链条化发展。

一、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回答时代之问,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与社会相互塑造,教育必须回答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知识演进与迭代的速度在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进入高质增长阶段,这要求教育必须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完成这个重任,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整体谋划、纵向贯穿、循序渐进、一体推进。

(二)追求课程质量,加强课程建设的应然要求

高质量思政课需要依托良好的课程体系。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思政课程,构建了良好的思政课程体系,见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化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抓手;但从一体化视角来看,仍存在着课程体系整体性欠缺、层次化意识不足、课程衔接不当、内容重复等问题,这就需要大中小幼思政课进行一体化建设、统筹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强调尊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逻辑关联的有序性,抓住课程建设的根本。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有利于课程建设从顶层设计出发,注重宏观规划和部署,服从主流与主旨;逻辑关联的有序性有利于实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有序过渡,以承前启后、构成序列,使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有灵魂”、抓根本、重塑造。

(三)落实核心素养,遵循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而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也是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二者具有目标逻辑的内在一致性。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和完成,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学生在大中小幼每个时期的身心特征、思维认知、性格特点等方面都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人的身心机能与认知方式由稚嫩到成熟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思政课尊重学生发展、认知规律与成长成才规律,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与施行。

(四)推动理念变革,实现教师发展的现实需要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当前,我国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较高,总体上适应思政教育发展的需要;但从一体化的维度来看,部分思政课教师理念相对落后,大学思政课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内容及重点,中小学教师也无力研究大学思政课的内容与方法,中学、小学、幼儿园之间也是关联甚少,各学段各行其是,存在“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另外,由于缺乏必要机制作为保障,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均存在“教学壁垒”。这些现实状况促使思政课教师必须客观分析、理性面对、主动求变、不断学习与更新,推动自身理念和行动的变革。

学生的成长需要、课程的有序推进也会“倒逼”教师的成长进步,正所谓教学相长。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与定位、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考核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些改变都需要教师来支撑、落实与展开,与此同时也必将推动教师理论基础的夯实、职业技能的提升、专业素养的进步。

二、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要点

(一)做到“四个完善”,提供外围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指出了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也为我们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敲响了警钟。为了确保思政课将立德树人任务扎实落地,确保大中小幼各学段有效、有序、有质衔接,必须健全体制机制,提供外围保障,做到“四个完善”。

第一,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既要守好“责任田”,又要形成“共同体”。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集体备课制度,通过定期备课,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集体备课制度的目的是培养思政课教师的系统性思维、整体性思维,促使思政课教师既要关注所在学段教学,也要关注全学段教学。要引导小学教师“往前看”,大学教师“回头看”,中学教师“既要往前看,又要回头看”,打造大中小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

第二,完善体制架构,实现体制创新,积蓄发展动力。基于实际的、需要的、适切的体制架构会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各司其职、高效运转的同时又能充分展现每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如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教育局根据一体化发展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发中心,该中心构建“五位一体”的职能布局,下设专家顾问部、区域教材研发部、品牌创建指导与评价部、教学实施部、活动推广部,将“指导—教学—研究—评价—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守好台、齐搭台、共补台”的合力共同体。

第三,完善智库建设,“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发挥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加大对师德与业务的培训力度,促进思政课教师“术”“学”“道”三者有机融合,着力建设一支可靠、可信、可敬、敢为、乐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思政课骨干教师和名教师;另一方面,为了突破区域条件限制,可面向省内外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构建“名师+专家+骨干+领导”的智库团队,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第四,完善平台建设,线上线下齐发力,形成渠道优势。一要建立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平台。通过教研网、腾讯会议、钉钉等建立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云教研平台,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一体化学习培训、专题研讨、观摩交流、经验分享等机会。二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地、实验基地、实践基地、示范基地等,以知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为“领头羊”,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既便于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研讨与备课活动,又便于学生实践、体验与观摩。例如,丹东市建立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实境教学基地,实现了“馆校共育”。丹东市山上小学“映山红”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将校园红色文化基因系列化、系统化、品牌化。

(二)立足“五个学段”,循序渐进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这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推进路径。因此,全学段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循序渐进地推进课程建设。

学前开展以讲“人物”为主题的游戏化教学。将“英雄人物”置于符合学生认知的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思”、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感悟、在游戏中收获,以感知和辨识人物为主,聚焦学生品德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夯实爱党爱国的红色基因,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幼儿阶段仅限于能够辨识“人物”、知道“他是谁”,不要超前教学或过度教学,可以巧用绘本表演、角色扮演、人物竞猜等方式灵活开展游戏化教学。

小学开展以讲“故事”为主题的体验式教学。将深刻的道理用生动浅显的故事呈现出来,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为学生搭建起了认识世界的桥梁。讲“故事”为主题的体验式教学以“故事”为载体,以“体验”为方式,以“意识感知和道德情感启蒙”为教学目标。通过小故事,学生能够感悟人生大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身边红色人物运用到故事中,精选人物或事件背后的典型故事,既讲出真情实感,又讲出道理内涵。

初中开展以讲“历史”为主题的感悟式教学。教师可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感悟历史事件背后的重大意义,进而坚定党的领导,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另外,体悟历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明方向、树“大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政治课讲“历史”是将“历史”为政治所用,以史为鉴,侧重感悟“历史”的意义价值、深层逻辑、内在规律以及对当今的启示,达到以史明理、以史崇德、以史增信、以史力行的目的。

高中开展以讲“精神品质”为主题的议题式教学。在围绕议题的讨论、议论、辩论中指导学生对社情、国情、世情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通过“议中思、议中学、议中悟”,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具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新人,为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计具有冲突性的议题,让学生经历“呈现精神—精神冲突—精神争辩—明确精神—坚信精神—践行精神”的逻辑路径。

大学开展以讲“责任担当”为主题的实境教学。在实境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小切口”去解构“大斗争”,到“真情境”中去担当“大责任”,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过程中释疑、解惑、破难题,明确责任担当,传导主流价值观,最终达成“理论逻辑和主流价值观生成”即夯实理论基础、铸就使命担当、筑牢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的教学目标。实境教学将学生带入真实社会,使其有了切身体悟与感知。教师也要在理论的深度、广度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懂真信”,还要通过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承担责任、主动担当、肩负使命,“真用真做”。

(三)注重“三结合”与“十个一”,推进课程开发资源化

我国施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因此,课程开发是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课程开发和资源化处理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课程开发要做到“三结合”。首先,要和学情“基点”“目标点”相结合。学情就是最大的教学实际。教师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关键少数座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点”,实现在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有效开发。还要考虑学情的“目标点”,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要力图实现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由“基点”向“目标点”跨越,即跨越“最近发展区”。其次,课程开发要和当地资源相结合。这里的“资源”既指教学资源,又指人才资源。在教学资源结合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本土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尤其是“红色资源”,要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故事”,进而传承好“红色基因”。例如,丹东市将抗美援朝资源充分挖掘,编写了《致敬最可爱的人》地方教材,通过一个个典型故事和活动探究,将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深深地刻在学生心上。在人才资源结合上,教材的编写要分成不同的研制组或编写团队,要兼顾专家和编写人员在本地区地域、学段、学科领域等范围内的代表性,进而真正将理论资源转化为教材资源、教学资源、有效资源。最后,课程开发要和统编教材相结合。地方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要在目标、结构、环节、内容、评价上找好自身定位,以统编教材为纲,为统编教材服务。

第二,课程开发要注重教材的资源化及成果转化。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要锻造出“十个一”,即培养一支素质精良的团队,撰写一份份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制作一套套精美实用的课件,开展一次参与面广的公开课,开设一个交流宣传的平台,探索一套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模式),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评价方法(模式),创建一个富有特色的实训场地(基地),形成一份课程建设的文字总结,录制一个课程建设的视频总结。“十个一”让课程开发有了方向和落脚点。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坚守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底色,在上好每堂课、开发好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在“落实、落细、落地”上下功夫,在“有声、有色、有效”上下功夫,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思政课建设规律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步步升、节节高。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