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地理题材教学策略探究
2022-03-17应长琪
应长琪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小学)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地理题材内容虽然对于学生而言有些生疏,但对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有特殊的价值。教师应在课堂中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熟悉地理题材,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探究,领会道法学科知识点,从而在情感共鸣中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基。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地理题材的有效教学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指引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世的关键学科;地理学科则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地理题材,如有关我国国土的相关知识,不仅充实了学科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了解到我国领土不可侵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很多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仅局限于本学科内容,忽视其中地理题材的关联与拓展,使教学内容和视角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未能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就会导致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不深,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正价值无法体现。而地理题材的应用,可让教师能够从“点”到“面”,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地理题材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丰富知识体系,培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自我认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
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是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激发学科教学创新的关键点。它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融合上。学科知识的融合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思想,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最终实现资源的整合、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道法学科知识时,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体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最终提升本学科的关键能力。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地理题材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教材内容,挖掘有效结合点
教材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为了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将教材中有关地理题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找到其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结合点,再设计教学活动。纵观《道德与法治》教材可以发现,地理题材的内容有很多,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思考有效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将地理题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结合,以此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中,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世界地图中的位置,之后再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认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地图,这一题材的引入让学生学习起来既陌生又吃力。于是,笔者找到地图与课堂的结合点,设计了先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首都北京、再寻找自己家乡的活动,为认识中国地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做好铺垫。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便利,使其变得更加鲜活、有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地理题材,以信息技术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原本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七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教材中展示了东非高原中的野生斑马、撒哈拉沙漠中的骆驼和北极熊等图片。但这些图片的展示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是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以动态的形式讲述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的理解。
(三)开展小组探究,共同构建知识框架
合作与探究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应用地理题材开展有效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对陌生的地理知识加以熟悉,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最终在小组合作中构建知识框架,实现共同进步。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七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为例,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介绍:搜集家乡地图,讲述共有多少个市、村;搜集家乡特产,了解特产生长所需的地理环境;查找名胜古迹及其票价和地理位置;记录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了解民间艺术,整理相关视频和图片;了解家乡面积,绘制家乡地图……学生从地理方面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家乡,构建了知识框架,为之后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完善教学评价,发挥地理题材的优势
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指引学生学习方向、完善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应用地理题材,教师需在教学评价中将地理题材和学科知识与素养联系起来,最终发挥地理题材的优势。
以“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为例,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评价:学生对国家地图的认识如何?学生对国家领土面积的知识掌握如何?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否得到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是否融合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从而判断地理题材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独特作用。
(五)做好教学反思,体现教学价值
教学反思以教学评价为依据,教师在对学生开展了教学评价后,需要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思考学生有如此表现的原因,以及是否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反思,教师积极调整教学计划,让地理题材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增强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一学科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气候、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进行整理,如东北雪乡、陕西窑洞、华北农田、江南茶园等,让学生将有关地理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对比,并把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纳入其中。之后,笔者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评价,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得到发展,但是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并未得到培养。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将当地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特产等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体会“一方水土,一方生活”的同时,产生热爱家乡之情,实现情感升华这一教学目标。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利用地理题材教学的效果
(一)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地理题材相关内容,可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得到发展。例如,地图的展示让学生认识了我国各个城市的分布;对各个地区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的总结,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宽广;对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关系进行探究,给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会了质疑、合作、探究,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突破自身的知识边界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写了地理题材,这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要在备课时将有关地理题材的内容进行研读,搜集相关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教学“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一课时,笔者对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气候和环境的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课上介绍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坚持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同时突破自身的知识边界,专业能力得到发展。
(三)多学科知识得到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得以巩固,还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发展。而地理题材的有效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外的知识,试着将多学科间的知识进行融合,在探究道德与法治课堂问题时,能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更加全面的解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和知识框架的构建;学会了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反思问题来强化自身的整体能力。
地理题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会,让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学生自行构建小组探究地理题材中的知识点,在讨论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内化,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地理题材的有效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均有积极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备课时挖掘二者的结合点,并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有助于完善知识框架,提升探究能力,强化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