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策略探讨

2022-03-17李炽平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改革

李炽平

(广州航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与知识体系,进而升华为价值体系与信仰体系,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围绕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等方面有机结合的原则,开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主体人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知识型、封闭型、单一型向现代的素质型、开放型、协同创新型转变。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目标

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价值塑造是思政课的核心,因此在探讨思政课教学模式过程中明晰其改革创新目标尤为重要。

(一)彰显改革创新目标新特色

教无定法,但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在教、学、考等方面的目标应该是明确而清晰的。就教学方式而言,改变思政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使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互动的合作者;就学习方法而言,改变思政课学习中学生单向度接受的倾向,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我规划、自觉摄取、主动发展的个性化主体,注重网络课程的运用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就教学测评而言,改变思政课考核中强调学习结果的倾向,注重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双重评价,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实践教学而言,改变思政课教学中重课堂理论讲授轻实践育人环节的倾向,通过实践教学大纲的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多种形式,将课内与课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人才培养而言,改变思政课人才培养过程中规格化“千人一面”的培养倾向,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封闭型、单一型向现代的素质型、开放型、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提升及未来发展提供多级开发的可能。

(二)凸显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

我们应从政治责任和教育责任的高度把握思政课的育人作用。一方面,强调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是强化人才培养政治责任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思政课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我们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看待其育人作用。思政课教师是真、善、美种子的播撒者,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在“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另一方面,强调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是落实人才培养教育责任的应有之义,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其中课程是载体、是阵地,思政是方向、是核心,是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师要带头示范,引领广大教师探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梳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将其融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方方面面,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三)构建多维教学模式新框架

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中,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学生参与为表征,构建起专题讲授型、案例解构型、热点讨(辩)论型、对话演讲型、探究研讨型、实践教学型等“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其中,专题讲授型能弥补现有教材的某些不足,使学生能较好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厚历史感、系统逻辑感和强烈现实感的深刻体认;案例解构型有利于学生从案例中获得体验和启示,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深层“智慧”和独立思考,由学习“局外人”的旁观变成“局内人”的亲历,较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的特征;热点讨(辩)论型以学生民主平等的参与为特点,以学生的需要和关注点作为主动参与的依据,重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兴趣,打破课堂传统教学样式和呆板沉闷的局面;对话演讲型使学生在对话和演讲中通过原理考证、概念辨析、逻辑演绎和思想梳理来深化所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得到较好的锻炼;探究研讨型以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选择能力为基础,促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大胆求证自己提出的设想和观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态度和追求真、善、美的执着精神;实践教学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通过校内德育基地实践、校外教学基地参观学习以及征文比赛的开展、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方法

近些年来,我们在思政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我们也面临这样的境地,即当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课时,学生不愿意听;当学生不愿意听时,教师也无精打采;尽职的教师费了很多心力,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不尽责的教师应付一下,也不一定招致学生非议。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是否读懂了学生,学生是否参与了教学过程、是否与教师有思想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因此,要解决思政课现实效果不佳的问题,还应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下功夫。

(一)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点,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2]。首先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存在感,将课堂还给学生;然后,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固有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积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当中,通过师生、生生共同讨论,打破思政课堂上沉闷的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愿自觉地接受思政课程的影响和熏陶。同时,还需转变“知识讲授+课后作业”课堂组成结构。这种结构是目前大多数课程开展的主要形式,目的是巩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从而在考试中获取较好的分数。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应对考试,而是通过思政知识对学生思想理念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3]。基于此,可以将思政课“知识讲授+课后作业”的课堂结构转换为“知识讲授+课后实践”这一教学模式。

(二)提升教学软硬件设施环境

为更好地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软硬件环境还须进行改善和更新。在硬件方面,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不低于专业课标准的基础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建设。首先,加大思政课建设方面的投入预算,进一步更新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话筒、扩音器、电子笔、模拟实验室等,打造现代化思政教学新阵地。此外,拓展思政教学课外实践平台,加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如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等的建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思政文化气息,自觉接受正确观念的熏陶,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于行[4];针对软件建设,首先要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目前,有些思政课教师是兼职,这类教师知识储备并不丰富,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因此需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师资队伍,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加大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帮扶机制,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再次,加强政策倾斜力度,在现有基础上,参考某些省市的做法,适当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待遇,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思政课教学队伍当中。

(四)深化教学考评方式

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深化思政课教学考评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思政课教师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理想来设置考评目标,注重对道德认知的评价;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来设置考评目标,突出对思维方式的考核;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来设置考评目标,加大实践考核内容的权重[5]。积极探索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成绩评价指标,把考试重点从单纯考查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转为全面、客观考核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逐步构建起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单元内考评与单元外考评、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教师考评与学生测评、问卷测评与网络测评等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路径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以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要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还应创新教学模式。

(一)引入情境教学创新思政课改革路径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往往偏向理论内容的讲授,这就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学枯燥沉闷。针对这一问题,可将情境教学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形成一种课堂创新改革新路径。

顾名思义,进行情境教学就是设置特定场景,然后围绕场景开展现场模拟,通过情景来表达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情境教学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一种创新路径,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方式。为此,在进行思政知识点教学时,可先创设一个情境,由该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加以引导,并引出正确看待该情境反映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并将正确观念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可活跃教学气氛,使教学内容展现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提升学生参与感与体验感,有助于将知识内化于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观念,最终达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之目的[6]。

(二)借力现代传媒创新思政课改革路径

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例如元宇宙、虚拟空间、多媒体、智能黑板、情景模拟等的出现和运用,大大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方式,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因此,将现代传媒以及新的技术手段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之中,也是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路径之一。

首先,多媒体技术能让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文字,还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等。这种多载体课堂呈现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当中。其次,各种网络平台的出现,可打破教学时空的局限。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只能到固定的场所进行现场教学,但是网络平台的出现,如微信、钉钉、微博等,为教学提供新媒介,可随时随地实现远程教学,增加思政课教学灵活性。再次,通过现代信息收集手段,能及时收集各类时政信息,不断拓展与更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思政课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让思政教学与时俱进。

(三)活化红色资源创新思政课改革路径

一般而言,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创造并保存下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特殊宝贵资源。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记载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独具特点的红色气质,不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资政价值,还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思政育人价值,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代传下去”[7]。

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到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充分了解革命英雄的事迹,以革命先辈人物为榜样,领略革命先辈精神,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参观历史纪念馆,还可以通过播放影片等使学生牢记历史,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其次,将红色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红色资源尤其是本土红色文化进入课堂,可使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和接地气,达到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等目的。

(四)改善校园环境创新思政课改革路径

学生仅仅在课堂上接受思政课教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校园文化也能有效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校园文化的打造,可以增强学生与思政课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比起课堂上,更容易被同学们接受。因此,还需要让学生长期身处思政文化氛围当中,潜移默化接受正确思想观念的影响,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将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关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当中,通过环境的改变影响学生思想。例如,可在教学楼一楼大厅打造思政知识宣传墙,在校园建设思政文化、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等主题文化长廊,开辟思政文化读书角,开放学校校史馆,使学生在漫步校园时自觉接受到相关知识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其次,开展一系列思政课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宪法知识竞赛、社团文化辩论、党史知识演讲、红歌传唱、戏剧演绎等,营造浓烈校园思政文化教育氛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再次,通过马克思主义社团活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同时邀请思政专家、党史专家等进行相关专题讲座,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政课程外延。在校报、学报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宣传思政文化知识,强化校园主要媒体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切实将思政课建设成“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和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离不开对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围绕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改革方法、改革路径等进行探索,进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有利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从知识讲授到价值育人的转变,有利于高校教师的育人方式从“教书匠”到“大先生”的升华,更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从适应考试到全面成长成才的转型,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改革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改革之路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