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问题的再思考
2022-03-17姜有芹徐玉娟
姜有芹 徐玉娟
小学语文课是学生一次充满趣味的旅行,更是一次让思维奔腾的探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给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许多语文课堂因此而变得格外鲜活灵动。然而目前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依然存在语文味缺失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成效事倍功半,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因此,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含语文味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师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阐述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是语文课堂变得更像是舞台而不是学习平台。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吹进语文课堂,使得语文课堂日渐走向开放多元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语文课堂的改革偏离了初衷,失去了其原有的“语文味”,由学习的平台演变成舞台,更像是热闹的文艺汇演舞台,课堂不闻琅琅的读书声,也不见学生认真思考、奋笔疾书,在这种热闹氛围的表象之下,很难看到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文化教育价值。
其次是过于偏重语文的人文性功能而轻视其工具性功能。第一类问题是弱化语文的双基训练,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字词句教学不够重视,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不足,课文内容的学习如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进行文章主旨的迁移与拓展的现象,教学目标过于聚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对字词、课文内容都不能透彻理解的前提下,人文性教育的效果必然是乏善可陈。第二类问题是追求课堂无限开放,不少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标内涵理解有偏差,在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程中,反而造成教学目标混乱,教学目的性、指向性不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语文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收获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再次是滥用多媒体课件对语文教学反而造成负面影响。多媒体课件以其新颖、快捷、形象的特点,深受一线师生的偏爱,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的确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而滥用课件,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保护、培养和开发,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滥用多媒体课件,用形象直观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思维活跃度,长此以往甚至会扼杀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朗读,可以与文本、作者直接对话,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而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会挤占学生的读书时间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在有些语文课堂中,也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对实效性重视不足,片面追求其华丽性,这样的课件容易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起到的效果适得其反。
二、让“语文味”回归语文课堂的思考
首先是教师要精心备课,备出语文味,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上好语文课,教出语文味。备好课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前提,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精心备好课;教学设计要体现出语文特色,而且教学目标要有所聚焦、有所侧重。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回归点,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确立教学目标,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力,设计出富含语文味,目的性、指向性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学习、理解生字、生词作为知识目标,将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作为能力目标。这样语文教学的价值才会在语文课堂上真正体现出来,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充溢“语文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喜欢幽默风趣而又有思想深度的教师,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能有助于学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素养深厚的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会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学生深刻体会文学之美,同时这样的教师驾驭课堂教学也更为轻松、收放自如。此外,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就能精准把握教材,找到课文内容和语言的闪光点,这样就会使语文课真正成为有语文味的好课。因此语文教师自身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是上好语文课的基本前提。
其次要注重带领学生潜心朗读、品读,读出、品出“语文味”。朗读是语文课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朗读,做到“读”占鳌头,“读”领风骚,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字特点,在朗读品味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朗读带来的乐趣,读出“语文味”。此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品词赏句,让学生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要用“入宝山而不空回”的态度去品味语言,让学生透过字面品读文字的真意,通过想象和联想领悟作者的意境,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品出“语文味”,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深入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最后是要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 精心设计的作业和实践活动,突出“语文味”。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中有“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应,是学生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语言知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一文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家乡的某一景物,借鉴课文的句式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对文中相关句式特点和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和感悟,培养小学生活用文本的能力,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成功实现知识迁移。
小学语文作业不能做浮光掠影的绣花文章,要在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绝不能使语文作业变味。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回顾、重复课堂知识,一定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语文味,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巩固、迁移学到的方法及知识,逐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例如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从整理读书笔记和摘抄字词句段开始,过渡到写百字点评和感受,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词,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语感,使自己的写作更具文采等等。
目前各类语文教材中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大街小巷的广告牌、店铺招牌、宣传海报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诸如“生活中的语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板块,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事件,关注本土文化。
总之,语文教师要潜心研究语文课堂,探寻适宜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使语文教学全过程充溢“语文味”,使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小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真正喜欢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