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落实“双减”还需深化学校源头治理
2022-03-17楚江亭
楚江亭
引发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的“双减”政策已出台五个多月,很多中小学校正依照有关部署深入推进落实。我们注意到,一些学校在某些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如组建了多元参与的课后服务团队、健全了个性化作业设计机制、解决了家长上班与送孩子上学时间冲突问题等,这些措施均产生了明显成效,也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认可。但深入分析“双减”政策的要求,以及近年来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其不仅需要学校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减轻学生负担,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需要学校增强内生办学动力,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由此提高“双减”政策落实的支撑保障能力,进而达到源头治理、统筹推进、标本兼治的根本目的。
那么,该如何增强内生办学动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呢?结合近几年来对中小学治理现状的全国性调研,我们感到,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校应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教师家长委员会等机构,并由此共同组成学校的权力机构。各治理主体既分别决策所管辖的有关事项,又定期不定期地共同协商、互相制约,由此防止或减少各治理主体的决策失误,或某一主体的权力过大等问题。
第二,把学校章程建设落到实处。作为学校运行的“法律”,章程是促进学校日常管理规范化、约束各方权力、解决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减少管理随意性的依据与关键。制定与落实章程决非为了应付检查,或编制一个完美的治理文本,而是为了构建学校良好生态,促进学校长远发展。学校应集各个群体之智慧,修改、完善原有章程,并据此不断优化管理机制、完善权责匹配、畅通参与渠道,保证各项工作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第三,学校应逐步构建起扁平化、分布式、制衡型的管理机制。各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减少管理层级,如副校长直接兼学部(年级)主任或中层干部,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衰减,使校务委员会制定的政策、措施与师生的反馈、建议能够迅速抵达对方。学校与学部(年级)、部门均应实行分权分责的管理机制,明确不同层级的责任,同时赋予相应的权力。学校内部所有权力均应受到制约,且应有明确的约束机制。
第四,坚持教代会讨论审定学校重大方针、政策的民主决策机制。对关系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权益的重大问题,须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方能实施。对事关学生利益的问题,可通过学生会广泛征求意见、召开学代会等途径解决。为提升家校合作成效,建议成立教师家长委员会,既沟通学生教育之有关事项,又对学校规章制度、教育教学等提出建议。
第五,课程和教学是学校治理的重点领域。学校管理者应引导教师不断深度学习、平等研讨交流,既大胆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又注重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校长可通过多种途径,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与师生一道共同制定课程规划、教育教学评价方案等,倡导百花齐放,鼓励各学科采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
总之,切实落实“双减”,还需学校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内部治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人本化,调动师生员工的主体性、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