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江海美术文化 建构高效美术课堂

2022-03-17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江海门神海螺

陈 旦

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目前的美术课堂中,很多教师都在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追求教学的“高效”,即期望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提升教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就有教师开始关注地方特色文化,将相关资源引入美术教学,营造带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以笔者所在区域的江海美术文化为例,探讨如何打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拓宽美术教学空间,提升美术教育的实效。

一、立足江海美术文化,重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一般来说,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安排,从而通过精准实施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立足地方江海美术文化讲授美术知识时,教师可在教学目标中设定体现江海美术文化的内容,以便在后续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时,自然而然地融入江海美术文化。同时,教学目标也可以成为检验教育成效的有力工具,教师可以以教学目标为参照,查看教学内容是否有遗漏,以便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提升江海美术文化课程的实施质量。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3课《曲曲直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基于“直线、曲线在画作中的作用”等内容,结合江海饮食中的海鲜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定如下目标:①能够透过海螺外形等,认识生活中的曲线、直线,并感受曲线、直线带来的视觉体验;②能够使用绘画、剪纸等方式,表现海螺壳上的曲线、直线等,强化学生的艺术创作力;③帮助学生欣赏海螺及开展后续创作,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美。教师可以上述目标为指南,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并事先准备好海螺实物、图片等,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海螺开展学习活动。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把与江海文化有关的独特饮食引入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海螺等实物,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新鲜、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既完成了美术知识的学习,又提高了审美能力,通过对海螺的深入观察增强对曲线、直线的艺术表达效果的认识。

二、立足江海美术文化,优化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对新课的第一印象。当导入的形式相对单一、比较枯燥时,学生会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降低学习欲望。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动力,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创新导入方式。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三年级下册第16课《家乡的桥和塔》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泰安桥”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从江海美术文化的视角介绍相关的桥文化,通过动态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调整学习状态,迅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围绕视频中介绍的泰安桥,教师也可以设计“这座桥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呢?”“这座桥有什么特点吗?”“这座桥的结构怎样呢?”等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对我国古代桥的造形、美感、结构等进行分析。

在该课例中,教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引入江海古镇中的桥,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点燃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后面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根基。

三、立足江海美术文化,开展合作活动

受到学习经历、家庭生活背景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会在美术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将江海美术文化引入美术课堂后,学生也会表现出参差不齐的认知水平,以至于影响美术教学的进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创建异质性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团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理解江海美术文化,增强美术素养。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8课《我设计的服装》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提升学生艺术创作的质量,教师可以将江海美术文化中的沈绣引入课堂,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先指导学生了解服装的色彩、款式等内容,让学生具备基本鉴赏力。接着,教师引入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沈绣,引导学生欣赏技艺精湛、款式多样的沈绣作品,使学生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艺术。然后,教师结合之前的观察,按照成员互补的原则合理地搭建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小组中既有对沈绣了解较为透彻的学生,也有对服装色彩、款式了解较为清楚的学生,使学生在合作中汲取集体智慧,共同设计出富有当地特色的服装。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密切关注,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予以指导。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引入沈绣这一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其艺术特色,并与服装的设计需求充分结合起来,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宽度,能够产生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四、立足江海美术文化,营造生活气息

现实生活与美术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小学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艺术创作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而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陌生感,教师若直接为学生讲述教材内容,学生就容易因为所学内容过于抽象而降低对美术知识的兴趣。对此,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引入他们较为熟悉的本土江海美术文化,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生活气息,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事物去理解教材,能够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7课《夸张的脸》的教学中,为了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借助地方文化门神画、灶头画开展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门神画、灶头画,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画作中脸部造型与一般人的差别。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门神画中人物的夸张表情,进而深入观察人物的五官、表情特征等,使学生对人物的外形、表情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把握。最后,开展学泥塑活动,让学生以门神为参照,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夸张的泥塑作品。

上述课例注重引入学生所熟悉的门神画、灶头画文化,贴近现实、代入感很强,因此人人都能说出门神画中人物的表情特征等。这样的思路很有创意,并能够让整个美术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减少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陌生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效益。

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教师也要深刻认识到江海美术文化的价值,做好对地方美术文化的充分调查、研究,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增进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助力高效美术课堂的形成。

猜你喜欢

江海门神海螺
Red tourism sees boom
足球场上的“门神”
海螺
海螺
门神想吃立夏饭
在露水与江海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小小的家
有趣的门神
数学中的“小海螺”
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