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教育
2022-03-17郭咏
郭 咏
金晓丽(辽宁省军区第二幼儿园)
在观察幼儿饮食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幼儿存在不注意餐前、餐后卫生,挑食,不喜欢饮用白开水等不良饮食习惯。因此,我们通过创设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适合幼儿的游戏、课程,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一、保持餐前手部卫生
1.餐前洗手
洗手是防止病从口入的有效途径。当下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期,进餐前用正确的方法将手部洗净尤为重要。在组织幼儿洗手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发现有些幼儿只是拧开水龙头淋湿双手,并没有将手彻底清洗干净。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幼儿没有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二是在家中由家长给幼儿洗手,使其缺乏自主意识和日常练习。
对此,笔者将卡通洗手步骤图张贴在洗手池墙壁上,图中直观、易懂的“七步洗手法”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打开水龙头,淋湿小小手,挤上白沫沫,看图搓呀搓。教师与幼儿一边看图说儿歌,一边洗手,把洗手当做游戏,让幼儿在多次、反复练习中逐渐掌握正确的洗手顺序和方法,养成餐前正确洗手的良好习惯。
2.餐前手指操
笔者还发现,在分餐前幼儿的手会去摸桌面、拿玩具,使洗干净的手再次被弄脏。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每餐前利用“手指操”游戏解决了以上问题。笔者创编的二十四节气及传统节日儿歌等“手指操”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在配合儿歌做手指操的过程中,既保持了手部卫生,又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还积累了生活经验,一举三得。
二、解决个体进餐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对于幼儿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体先天的或后天的、环境的或自身的种种原因所带来的个体差异必须予以尊重。因此,在开展生活教育时,笔者根据幼儿不同的生活背景、体质差异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观察,笔者发现部分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存在挑食、使用勺子姿势不正确、进餐速度过快或过慢等问题。对此,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家园合力改善幼儿的挑食问题
通过观察、统计,笔者发现部分幼儿有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与幼儿家长沟通后,了解到造成幼儿挑食的主要原因:一是家中饮食结构单一,食物摄取不够多样化,幼儿入园后对没有吃过的食物排斥;二是祖辈溺爱,专挑幼儿喜欢吃的饭菜来做;三是家长挑食,导致幼儿也挑食。据此,笔者采取了以下教育策略。
(1)环境激励法。
首先,在进餐前播放舒缓的音乐,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刺激其食欲,辅助其改善挑食、偏食的行为。
其次,设立“光盘小达人”光荣榜,激励幼儿不挑食。将饭菜全部吃完的幼儿就是“光盘小达人”,其照片会登上光荣榜,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赞扬与肯定。这有助于幼儿改掉挑食的不良习惯。
(2)名称迁移法。
为了刺激幼儿的食欲,笔者首先让幼儿通过闻食物的香味猜美食的名称。然后,用易于幼儿理解的语言介绍各种食物的名称及营养,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使幼儿增强食欲。当幼儿在进餐时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时,我们会换个名字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例如,猪肝有保护眼睛的作用,换名为“亮晶晶”;香菇的口感滑滑的,换名为“小果冻”;胡萝卜是小兔子爱吃的食物,吃了胡萝卜小兔子会与我们做朋友,换名为“兔朋友”等,用这些童趣的语言促使幼儿接纳各种食物。
(3)故事影响法。
由于幼儿普遍喜欢听绘本故事,所以笔者开展了一些与食物有关的绘本活动,如通过听故事《挑食的弗雷达》《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爱挑食的小狐狸》,让幼儿明白挑食的害处。每当幼儿挑食时,我们会用故事里的人物提醒幼儿,激励幼儿合理进食。
(4)亲身体验法。
每年的谷雨节气,幼儿园会组织幼儿耕种,让幼儿在耕田、浇水、除草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蔬菜得来不易,幼儿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会更愿意接受、食用此前不喜欢的食物。
(5)家园配合法。
笔者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及微信群,将幼儿园搭配健康膳食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幼儿园进餐习惯的培养方法等告知家长,指导家长将幼儿不喜欢的食物,变换制作花样,改善口感,如包馅儿或做出可爱的造型吸引幼儿进食。笔者还结合传统节日“春节”吃年夜饭的习俗,组织开展“吉祥年夜饭”活动,让幼儿在参与制作中了解各种蔬菜和水果的特点,获得对它们新的体验和感受,改善对各种蔬果的看法,从而接受它们的味道。通过家园共育,能够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2.角色示范引领幼儿正确使用勺子
《指南》关于“健康”领域中的动作发展目标指出,3~4岁幼儿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在幼儿进餐时,笔者观察发现,园内有一半的幼儿使用勺子的姿势不正确。与家长沟通后了解到,由于在家中由家长喂饭,幼儿缺乏动手练习的机会。为此,笔者扮成幼儿喜欢的动画人物,展示正确使用勺子的动作要领和方法,模仿动画人物的口吻指导、吸引幼儿主动练习正确的用勺进餐方式。笔者会根据幼儿的练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强化幼儿自己动手进餐的意愿,降低依赖性。同时,我们还在“操作区”提供了自制的捏、夹、穿、舀、绕等玩具,供幼儿精进用餐动作练习。形象的卡通人物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逐渐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改正用勺姿势。
三、养成文明用餐礼仪
1.制定班级文明进餐约定
在进餐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幼儿取餐时因相互拥挤而打翻碗、吃饭说话掉饭粒、餐具摆放不整齐致滑落等现象。为了让幼儿自觉养成文明进餐的习惯,笔者组织幼儿集体讨论上述现象,深入理解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共同研究制定了班级文明进餐约定:排队取餐不拥挤;不说不笑不打闹;餐具不出大声音;不掉饭粒不浪费;餐具用完摆整齐。此约定极大地提升了幼儿文明用餐的自主性。笔者还提倡幼儿将餐盘内不能食用的骨头、鱼刺等残渣收拾干净,在做“光盘小达人”的同时,做到心中有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这种文明意识,在幼儿每一餐的实际行动中植入其心底,能使其受益终身。
2.趣味擦漱法
餐后擦嘴是讲卫生的一种基本习惯,漱口能让幼儿保持口腔卫生并预防龋齿。通过观察,笔者发现有些幼儿对上述文明行为的主动性低,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才能完成。对此,笔者想出了以下两种趣味性方法。
(1)“戴口罩”法。
擦嘴时,笔者带领幼儿玩“纸巾变口罩”的游戏:先将纸巾对折,变成一个“大口罩”戴在嘴上,再用双手扶住两侧往中间擦变成“小口罩”擦一下。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方式,提高幼儿餐后擦嘴的主动性。
(2)“咕噜噜”记录法。
为了让幼儿每餐后都能自觉漱口,笔者制作了“咕噜噜”记录表:让每名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做头像,幼儿餐后漱完口,笔者会在幼儿的头像后做一个标记,每日离园前统计,对三餐都完成了漱口的幼儿奖励一朵小花;每周进行统计,对得小花多的幼儿颁发“咕噜噜小卫士”奖状。这种方法深受幼儿的喜爱,每餐后都能自主进行漱口,在吃完水果、喝完酸奶后也能主动漱口。
四、养成健康饮水习惯
1.量化法
幼儿喝水量不足或失水过多易造成脱水,危及健康,影响智力发育。通过观察幼儿喝水情况,笔者发现有的幼儿只喝一口润润嗓子,有的幼儿喝两三口,甚至有的幼儿如果不渴就不愿意喝水。对此,笔者推行了“半杯水计划”。
首先,《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要求:托幼机构应当为儿童提供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保证儿童按需饮水。1~3岁儿童饮水量50~100毫升/次,3~6岁儿童饮水量100~150毫升/次,并根据季节变化酌情调整饮水量。笔者据此确定了3~6岁幼儿每天保证400~600毫升的饮水量;使用的水杯容积是200毫升,让幼儿每天喝两杯水,以量化的方式使幼儿达到每日必需的饮水量。
其次,对于不爱喝水的幼儿,以半杯刻度量化,掌握其饮水情况,实施针对性应对方案。例如,在教师组织幼儿集体饮水时,及时观察,适时鼓励,并请喝水量达标的幼儿做值日生,督促、提醒那些没做到的幼儿,让幼儿共同养成健康饮水的习惯。另外,幼儿园还会在上、下午组织两次集体饮水活动,进一步确保幼儿饮用每日所需的饮水量。
2.实验法
笔者观察发现幼儿大都喜欢喝颜色鲜艳、有水果味道的饮料,不愿意喝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为此,笔者与幼儿一起做实验,让幼儿直观地了解饮料不但没有营养,长期喝饮料还容易造成肥胖、龋齿等。
《指南》“健康”领域指出,为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据此,笔者在幼儿教学中实施了本文所述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和文明行为,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有效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