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与有效途径

2022-03-17梁海飞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大学生

梁海飞

(浙江理工大学 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

伴随着社会的大幅度变化和中国迅速发展的趋势,中国迈入了经济社会进步的最好时期,青年大学生的进步发展空间更为宽阔,肩负奋发图强、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更加明显。要塑造更有科学知识、爱国精神、使命担当的大学生,就需要执行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时代教育的现代化脚步,仅有如此才能够完成以“办成群众满意的教育”为最终价值追寻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新时期的许多挑战和情况对高等院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明确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规定,本文拟从政治意识、时局观念、使命担当、因人施教、教学策略多个视角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与有效途径。

一 增强正确的政治意识

“政治要强”是“六个要”的基础条件,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学科特点、职业追求的特殊性对教师自身的政治意识要求极高。真信才能真讲,所以要让信仰坚定的思政教师讲信仰,自律才能自觉,所以要让懂政治规矩的思政教师讲政治。而“信仰坚定”是“三个总要求”中的灵魂之基,思政课教师应把自身要传播的理论学懂吃透并实践反思,筑好自身的思想之堤、信仰之坝、实践之桥,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后信其道。最后,把“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作为“八个统一”的第一个要求反映了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业务能力、教学方法上提升自己,更要在坚定政治站位,提高政治素质,严守政治纪律,履行政治规矩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思政教师通过向书本、专家、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意识,多识才能增信,长行才能固本[1]。

思政课教师担当着“铸魂育人工程师”的特殊职业使命,教学的底线来自于四项基本原则的坚守,教学的底色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主线,教学的底气来自于这些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的实践变化。以理服人、以史服人、以情服人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感,增强兴国志向,明确报国之路,把个人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自强不息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二 培养敏锐的时局观念

伴随着在我国日益扩大开放、逐渐走进国际舞台中间,在我国同全球的联络日趋密切、互相影响日趋深入的情况下,全球范畴内各种各样思想沟通交流相融交战,全球化影响下国内各种各样分歧和热点话题累加发生,意识形态领域遭遇的局势和斗争也更为繁杂。海内外反动势力对在我国执行西化、分化战略一刻都没有停歇,这些都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同的思想倾向,当代青年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指导,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才能成为大学生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引领者。

面对高校已经不是象牙之塔,也不是桃花之源的严峻现实,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的躬耕者一定要培养敏锐的时局意识,提升认识高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我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复杂环境,以及政治实施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和现象相结合,历史性和系统性的观察分析,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时代现状、基本国情、党的光辉历程、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用科学的政治理论知识为在校大学生答疑解惑,理清思路,帮助学生塑造合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勉励她们扩展国际视野,增强对基本国情和局势状况的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工作能力,把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 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担当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在传播专业知识、传播观念、传播真知、塑造生活、塑造新人的时代,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中国办教育,就应该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筑魂教书育人,正确引导大学生提高“四个自信”,深植爱国精神情怀,把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坚持不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中华文化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之中。思想政治课铸魂强基的地位不可替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是其成才的重要因素,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任。由于教师的思想状况具有较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思政教师才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指导者和领路人的义务[2]。

高等院校思政工作领导者及思政课老师既要抵制“觉得意识形态工作可望而不可及、不可捉摸,不可以反映为实际教学业绩,干与不干一个样、做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虚无论”思想;也需要抵制“觉得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基本建设才算是有效的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是无关紧要、无关痛痒”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思想,也需要抵制;还需要抵制“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革命斗争时期和冷战时期的工作,在和平与发展作为主题的时代注重意识形态工作早已落伍”的“思想政治教育落伍论”思想。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讲政治的人教政治。对马列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信仰,只有最先在思政课老师心里扎下根,才可以在大学生心里结果实。

四 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

思政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清楚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什么,要提高思政课感染力和目的性,思政老师应创新教学思路,遵循青年学生发展特性和规律性,把握思政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群体特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正确引导学生构建思政基础知识的体系,营造身心健康的价值观念。

(一) 青年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性特征

新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向深层发展,依靠移动互联,不同国家的生产制造、进出口贸易、技术等在全球世界范畴内自由流动,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互相交融、相互影响。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带来沟通交流、购物、信息传播等便捷的同时,也为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网络技术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及进行文化殖民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文化多元主义、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是思政教师需要把握的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3]。青少年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高校阶段也是人生的“小麦灌浆期”“拔节孕穗期”,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构建并未完成,价值观亦未系统成型,感情心理状态并未成熟,需要教师尤其是思政老师进行正确对待,施肥营养,用心栽种。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将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政教师只有全面把握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才能因势利导,顺应国家繁荣和时代发展的大势,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 青年大学生具有的群体性特征

新时代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结构、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特殊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特殊的特征,这需要思政教师从新时代大学生在价值信仰、心理状况等方面全面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思政课实际的教学效果。首先,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中必然带来了价值信仰的交流,更容易融入全球化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日趋多元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参与主体的匿名化,信息传入的碎片化特点会使大学生一方面面对价值选择多元化,另一方面要面对虚实相交、真伪难辨信息的选择困境。同时,思政教师还应认识到价值多元化的去中心化的离散力量一定程度会消解思政课的主流价值培育成果。其次,思政教师还应重点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随着市场经济传入中国极大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必然带来突出的心理问题。如“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观念既能刺激大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努力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能力,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但一旦努力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回报,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及对未来的想象困境,有些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甚至严重的心理负担[4]。

五 深入研究科学的教育方法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还要有一种对自己的思政课堂的自我革新意识,不断开拓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体系、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实现从主体性教育向主体间性教育的转变,实现从线下教学向混合式教学的转变,实现从理论教学向理论-实践统一教学的转变。

(一)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了思政课教学的思路

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强调思政教师是教育主体,受教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被动客体。这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教学中心地位不可动摇,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单向灌输和强制压服,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教育,这种模式的思政教学中教师与受教育大学生缺乏平等性,受教育者以听讲、记录为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从教学内容出发而非从大学生出发的主体性思政教学模式容易脱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使理论教学缺乏说服力及现实价值,极易引起受教育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反感和轻视。为了规避传统主体性思政课教学中的弊端,需要实现思政教育主体间性的现代转向,构建富有人文精神的师生教学生命共同体[5]。

“主体间性”这一定义是由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明确提出,主要是对于传统式主体作用的个体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向明确提出的以公平行为主体为主导的理论范式。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就是指认同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为思政教育共同行为主体的条件下,而产生的一种老师学生互动式主体作用思政教育核心理念,是一种以教育对象为本,重视教育对象的核心影响力和突显受教育对象的全方位发展的思政教育方式。这“以受教育者为本”的主体间性教学方式中思政教师与受教育者在课堂教学影响力、人格特质支配权等层面彼此公平影响,思政教师与在校大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相互理解、互相宽容、互相信任、教学相长,有益于促进和推动思政教育的合理进行,不断强化思政教育的目的性、高效性,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 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的视角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传统的线下思政课程教学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特定意识形态知识、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面对面单方向传输给受教育者。在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获取信息的速度日益加快,获取信息的资源数量日益加大,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日益多样化。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如此多元多样、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题[6],思政教师需要研究互联网虚拟世界中大学生的思维及学习特点,加速从传统线下课程教学向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互联网时代思政教师应具备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综合能力,通过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全员育人体系,通过更多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家校交流,提高沟通质量,为学生思政学习提供更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更健全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从而提高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搭建相关线上教学平台,拓展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一方面,思政教师要整合筛选一些对思政课教学有价值的优秀网络资源,建设“师师共享、师生共享、生生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充分地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资源库建设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教学的参与感。另一方面,在各个思政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打造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体系,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高效打卡签到,精讲知识要点,进行重点案例分析,引导式进行部分视频教学,课外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思政课平时成绩考核种类、兼顾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思政教师可以设置课前预习、章节目录学习、主题讨论、单元测试等板块,设置各个板块学习成绩的权重比重,使受教育者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更加数据化、准确化、多元化和公正化。

(三)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仅有课堂理论教学没法合理完成思政课教学总体目标,务必合理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资源,搭建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教学共同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学的关联问题本质是认识和实践活动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教育思索,辩证唯物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驱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实践活动在认识活动内容中起着关键性的功能。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实际认识过程,也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周而复始的总过程[7]。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最先应了解到理论教学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正确观念引导的重要性,客观的理论专业知识也是感性认识的发展方向,要塑造在校大学生大历史观、大局势观的合理性、系统性思维认知能力,离不了理论教学。一个欠缺优秀观念、先进理论引导的民族是没有可预估的美好明天的,颇具想象力、把握先进理论的青年一代是和全球交往协作,共创人们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力量。思政老师应从传统式教学方式转型,丰富课堂教育教学方法。主题讨论法可以增强大学生全方位了解问题的工作能力,案例研究法可以协助大学生确定理论的真理的客观性,场景话剧表演法可以使大学生进入历史阅读历史,读书报告法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理论问题的了解层次,多种多样课堂理论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既激起学生课堂参加的自觉性,也可以促进思政老师课堂理论教学综合型工作能力的提高。

源于实践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理解,思政课教师仅仅组织好理论教学还不够,还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学于实践、巧于实践、乐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明理增信、好学笃行,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从总体上,思政教师一方面要在实践课程内容上丰富内涵,发掘我国尤其是高等院校所在地富有地方特色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改革开放及其新时代每个阶段的精神文化资源,各自纳入思政课主修科目有关章节进行专题讲解,开展思政课实践教案设计,完成基础理论具体内容和实践课具体内容的结合与统一;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教以致用,指导带领学生以思政课社会实践计划训练项目的形式,设置理论教学、实践采风、作品创作等环节,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文化资源的认识[8],在行走中自我感悟,在调研中读懂中国,在实践中感悟理论的逻辑美感和历史的人文温度。

六 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大德、铸灵魂的核心课程,担负着为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培文化、育新人的重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素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教学环节的自主性和教学策略的创造力,维持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政治坚定力、局势判断能力、课堂教学想象力,才可以全方位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塑造蓬勃向上、勤奋学习、视线开阔、开放自信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