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17玄文波刘肖敏
玄文波,刘肖敏
(1.天津农学院 体育教学部,天津;2.天津侯台为明幼儿园,天津)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我国高等教育明确了方向[1]。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不断推进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2]。2020 年,教育部又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要发挥专业特点,全方位推进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3]。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国家发展对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各门类各学科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然要完成的育人任务,更加明确了今后高等教育的育人方向。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义不容辞承担了“以体育人”的重要使命,其蕴含的独特的思政元素,也体现了体育课程育人不同的途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丰富的思政价值蕴含和可实施、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到课堂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全方位建设思路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与可行性
(一)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
1.加快推进体育强国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全局对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体育事业的总体谋划,是从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出发,真正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的战略布局,具有深远的战略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体育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重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做出贡献,其间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树立健康意识,更可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贯穿党中央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
2.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时代要求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于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从价值引领层面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5]。当前国家再次发文强调体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十分紧迫,必须加快自身建设步伐。一方面,从国际和国内形势看,中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仅是靠一个阶段或者一门学科来承担思政育人的使命,更多的是要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作为重要育人渠道的体育课程应共同发力,共同起作用;另一方面,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育体”与“育德”双重功能,对于育人功能而言可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所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以及育人价值没有真正得以体现。在这一背景下,体育课程急需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以满足新时代对体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1.“五育并举”凸显体育课程育人价值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发挥不同领域协同育人的作用,互相促进又互相弥补。借用西大附中校长欧健的话来说,体育作为‘五育并举’的前提,具有养德、益智、勤劳、尚美的育人作用。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对培养人的心智、德性和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愉悦都有重要意义。未来能担起建设国家重任的青年人,一定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的一代青年人。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在“五育”中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全面落实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推进高校体育工作改革,将体育课融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大格局中更加凸显出应有的育人价值。
2.体育课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优势
体育课从授课的方式、环境等方面都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一是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传授方式,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因此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可能,在教与学中能够很好地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更有利于建立联系和思政内容的传授;二是体育运动自身蕴含着丰富的隐性和显性的思政资源;比如通过课堂常规师生互相鞠躬致意,表达了礼仪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分小组开展教学竞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品质,在身体素质练习时,克服自身的疲劳以及环境的限制,培养学生坚韧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本身的精神内涵就是倡导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保持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态,在体育课实施中更要发挥作用。
3.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从体育课程设置的覆盖面来看,不管是文科类、理科类还是综合类,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体育课是大学生一门必修课程,因此是辐射面最广的一门课程,这也为体育课实施思政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前提;从体育课程设置的时间跨度来看,目前是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开设144学时的体育课,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更延长了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长;从体育课项目设置来看,内容涵盖了球类、舞蹈类、体能类、技巧类、民族传统类等,具体项目包括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太极拳、健美操等多达三十几门,不同的项目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为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
(一)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课程全面改革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从各类各级学校、各个教学阶段到及各个学科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更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要求,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构筑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体系。
体育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因此做好顶层设计,对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加强整体谋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学校体育改革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接轨,从顶层做好谋划引领和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二是突出工作重点,例如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升、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等等;三是做好统筹安排和计划,这是一个根本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施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二) 强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主要构建者[6],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者[7]。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思政育人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效果[8],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论证。因此,若要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切实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就必须通过多途径提升体育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一是要开展专题培训。课程思政建设初期,教师们对此缺乏足够认识,通过专题培训的形式可迅速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认知水平,培养“三全育人”意识,不断提升思政育人能力。二是要进行经验交流。体育教师缺乏“思政育人”经验是导致其“思政育人”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此,各高校以经验交流会议的形式组织优秀教师对学生特点、体育思政元素或资源挖掘,以及育人经验进行分享并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问题与关键难点进行讨论能够得到解决。三是要进行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首先选拔出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然后以线下听课或线上观摩的形式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技巧,促进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四是要实现资源共享。体育所蕴含的思政资源相对分散,教师在思政资源的开发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上难免会存在困难。通过共建思政资源库,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可有效消除教师备课与授课的障碍,并增强其备课与授课能力。
(三)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育人功能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思政实施很重要的部分,其中有隐形的部分也有显性的部分。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讲好榜样的故事,例如体育界一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励志故事,像“铁榔头”郎平、“体操王子”李宁、“飞人”刘翔、“跳水皇后”郭晶晶,讲述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成功并为祖国挣得荣誉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榜样,会更有说服力,体育教师要不断挖掘和整理相关的素材;另外,将结合高校体育育人的特点,融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素质拓展等内容,并且巧妙的设置有相互竞争、有相互配合等不同的竞赛场景等教育形式[9]。这里尤为强调要注重不同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要顺势而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充。如通过射艺、传统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孕育中国心、厚植中国情、饱含中国味;通过足、篮、排等集体项目培养团队意识、角色意识、责任意识等;通过啦啦操、健美操等操舞类项目提升审美能力,重塑品格、怡情养性、激发创造力和创新力。
(四)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课程育人手段
体育是身体的教育,充分彰显身体教育的知识性和思想性,发挥体育课堂道德实践性是我们课程设计的重点。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势必带来更多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是体育课教学,给一线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环节中,要针对不同项目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来重新设计和情景模拟,作为室外实践课,不仅仅要体现着语言、行为上来积极正确引导学生,更多是通过不同场景来体现,例如通过分小组进行教学比赛,体现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规则意识等,有努力拼搏的精神、也有正确看待胜败等平常心态等提升知识和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传承体育精神,传承优秀文化;通过反思与思考积极培育学生“能吃苦、敢胜利、勇拼搏、守规则、有目标、善合作、知礼仪”等体育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认同,不断创新手段,逐步形成不同育人风格。
(五) 不断完善课程评价,形成课程育人反馈
课程实施效果如何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进行多维度评价[10]。科学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是对课程教学效果评判最有效的手段。自“课程思政”提出并实施后,还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因此,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要求下,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以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的单一考核评价标准,显然是脱节和滞后的,与现实情况不相符。重新制定考核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将高校体育课评价指标从“体质健康、体育知识技能”等实践内容,延伸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素质修养、情感态度及社会适应程度等方面,让课程思政的特点体现在评价系统中,对新时代思政背景下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全新的育人体系至关重要。
四 结语
总之,作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应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在新时代要求下,不仅要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更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立德树”的时代使命,结合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高尚品德;始终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切实做好体育思政育人的常态化,为祖国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