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新工科高素质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研究

2022-07-05梁宁宁彭卫韶余伶俐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工科导师校企

梁宁宁,彭卫韶,余伶俐

(中南大学 自动化学院,湖南 长沙)

一 引言

在全球工业技术革命的巨大浪潮中,世界各国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抓住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美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师资的国际化建设,早在2012年就颁布战略计划-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对学生进行国际化的培养。麻省理工通过与全球范围内的创业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接触更多的创业型企业。哈佛大学紧密合作欧洲创业研究基金会,为欧洲国家培训创业导师,增强师资。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体系化的观念和完备的评估体系,以各大高校为载体,更加注重高等学校与社会需求、技术与商业收益的正向循环[1]。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经过高校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态势[2]。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社会新时代需要新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因此需要革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对标国际视野,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

二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现状分析

传统工科教育偏重知识灌输,缺乏对工程技术人才实践技能的培训,造成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国家自提出“新工科”后,积极转变教育思路,不断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新举措,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事业[3]。但总体而言,“新工科”的内涵还没有完全贯穿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存在的问题简述如下:

(一) 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学生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社会经验,学校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不系统等原因,导致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不强,调研发现半数以上学生没有创新创业的想法[4]。虽然学校主办或承办多种级别创新创业类比赛,但部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能力和自信心不足,还有部分学生仅仅止步于比赛获奖,缺少进一步的思考。

(二)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一些高校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系统化、综合全面、目标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大多数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大多以选修课为主。教学模式多以课堂讲课为主,理论课比重占比过高,对实践课不够重视,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兴趣。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方式不够完善,难以激发学生创业激情。

(三) 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学校-社会-企业之间的沟通融合还存在障碍。随着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开始重视产学研合作,但企业对合作参与度不足,致使很多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社会需求之间对接不流畅。高校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意识薄弱,难以深挖社会资源,学生缺少流畅有效的创业实践通道[5]。

(四) 导师团队架构不合理

三 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主要思路

通过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思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从搭建新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促进成果有效转化、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丰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研究。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需求,力求将企业更多的创新需求融进高等学校协同育人的生态圈中,形成经得起考验的产学研用的实践新模式。主要思路及举措如图1所示。

图1 主要思路简图

以中南大学电工电子创客空间,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等创新型平台为契机,从四个方面对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建设:

(一) 建设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一个多功能实践平台,能够将理论教学、实习实践和技术服务融为一体。充分整合校内场地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按功能划分为三个区域:实践实验区,为学生开放实验场地和设备;公共服务区,定期举办项目发布、展示、培训等创新创业活动;成果展示区,通过技术成果展示、项目团队展示成绩表彰、项目合作、产品推介等等,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创新创业激情[7]。通过校企共建的服务基地,积极寻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高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将学校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融入企业生产产业链。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通过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建设和运作,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二) 完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机制

1.对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战孵化平台

学校积极对接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及大学科技园,不断沟通交流,吸收先进经验,实现高校与企业共建,为学生搭建和完善创业实践平台。为创业团队建立起绿色通道,免除来自各种手续的烦扰,助力校内孵化成熟的创业团队快速进入社会。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资金补助,提供优惠甚至是免费的办公场所,更好的帮助优秀创业团队实现创业项目的落地。致力于为大学生的实践及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实现人才培养和创业项目落地的有机结合。

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

2.对接社会资源,促进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创客空间的平台功能,链接高校和企业,将高校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需求有效结合,通过促成科技成果交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专业技术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升级,促进地方产业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本项调查新增植物中有一部分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福建省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据统计,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毛红椿、红豆树;属省级重点保护珍贵树木有青钱柳。此外,还有多花兰、黄花鹤顶兰、石仙桃、密花石豆兰、日本卷瓣兰、镰翅羊耳蒜、见血清、台湾独蒜兰、小舌唇兰、小沼兰、长轴白点兰、无叶美冠兰、广东异型兰、铁皮石槲等14种珍稀兰科植物[4]。

(三) 建立架构合理的导师团队结构,提升导师团队水平

1.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导师架构体系

导师团队包含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实验老师、社会导师和学生导师。专业教师来自全校多学科,能将科研项目带入到学生创新创业中;创业导师和实验老师长期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实践经验丰富;聘请优秀企业家和工程师担任社会导师,以社会和专业的视角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项目和积累企业创新创业经验。另外还有一群优秀的学长队伍,可以手把手地实践指导和各类竞赛经验的传授。

2.提升导师团队水平

对标国际水准,邀请优秀的导师或团队,对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培训,通过不间断的培训和交流,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团队教师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积极与兄弟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沟通交流,查漏补缺,开阔视野,不断提升团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水平。

(四)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1.以学科竞赛为驱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

通过举办各种贴合现实生活的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形式和内容新颖的路演、引人瞩目的创新创业作品展等形式,以全校同学为对象,开展创新创业的普及化教育,吸引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中[8]。既要深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要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两手都要抓,切实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

逐步建立起切实有效、科学完善、综合全面的成绩评定体系,通过课堂竞赛答辩模式,综合考评学生全方位能力,为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打下基础,打通课堂与竞赛的通道。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在考评中挖掘优秀作品,形成以教促赛、以赛长教、教赛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

3.丰富基础培训,促进学科融合

开设一系列具有工科特色的基础培训课程,涵盖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机械设计、材料加工、控制工程等,为学科竞赛打下理论基础,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多学科专业联合培养。合理整合并优化学生团队资源,形成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综合性团队,实现团队内部优势互补。

四 运行成果及特色创新点

依托中南电子创客空间和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凝聚了一批骨干教师团队,数年如一日的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把握住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契机,运营成果显著。近些年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数量和品质稳步提升,三年来获批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96项,省级108项,校级92项。对接创业孵化基地和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创业实践开展提供支持、为学生的创业实践发展提供保护、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用教育链推动人才链的发展,实现知识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校企资源,校企联合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借鉴并吸收先进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经验模式,整合校内场地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起完善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丰富校企合作的商业模式,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辅导,让创新创业活动深入持续并取得实际成效、形成模式,通过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建设和运作,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问询社会产业需求,以需求为契机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二) 对接创业孵化基地,链接高校和企业,完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机制

积极寻求与社会创业孵化基地和科创园孵化器的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与支持,建立起进入社会的绿色通道,免除或减少来自社会的繁杂手续。对于资金短缺的优秀团队或者项目给予创业支持,并可通过提供优惠甚至是免费的办公场所,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团队成果落地。消除高校与企业壁垒,将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工作有机结合,通过促成科技成果交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的三位一体。激励和引导学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三) 优化导师团队结构,建立起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导师架构体系

建立一个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年龄架构合理的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团队。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加强与优秀导师团队的沟通,并结合线上线下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团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之路,鼓励教师及学生参与企业研发工作,促进高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四) 全过程综合考核机制,通过教赛相长,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利用科技作品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成果来评估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和改进机制,持续优化培养过程中的相关环节。通过全过程监控、开放性实践,促进学科融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效果。

让学生参与社会生产,通过不断完善实践平台功能,形成示范推广样板。培养出一批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卓越、国际竞争力强大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五 结语

通过剖析研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大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的弊端。本文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思考,为满足新时代发展产业经济对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加快创新创业成果的有效转化、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丰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面对培养高素质综合型新工科人才进行研究。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工科人才,形成一批涵盖产学研用的科技成果,完善一套成效显著的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利用好科教优势,助力经济社会的新腾飞。

吴岩司长在2021年西安召开的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上提出,教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打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模和程度还不够,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积极探索求变,致力成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标杆,由点到面的辐射更多的高校和学生,为国家的高速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猜你喜欢

工科导师校企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V eraW an g
导师榜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