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属特色高校三学联动模式下的学科绩效评价保障机制研究

2022-03-17姜曼邵雨萌陈萌武兆强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一流绩效评价学院

姜曼,邵雨萌,陈萌,武兆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山东 济南)

一 引言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双一流”建设要以“学科为基础、绩效为杠杆”。学科建设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大学的发展根基,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2017年国家公布了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2016年山东省出台推进“双一流”建设方案,启动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确定了13所高校的32个学科为山东省首批立项建设学科,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开展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简称“双高”)建设遴选工作。结合山东省产业发展需求,确定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15个、“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51个,全力支持建设高校和学科冲击国家“双一流”。目前“学科办大学”“特色看学科”的理念已经成为高校共识。

但学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科内生动力不足、学科凝聚力不强、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学科建设的标准缺失等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科绩效评价看作是一个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分析出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但当高校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为学科绩效评价保驾护航的时候,评价之后发现的问题将难以解决,校内政策的执行会有阻力,绩效评价与资源分配挂钩无法真正实现,渐渐地绩效评价将缺乏连续性,无法对学科建设起到真正的促进和指导作用[1],使得学科绩效评价变成一种形式上的常规操作,而这种常规操作又是一项牵扯部门(学院)广、耗费精力、物力的工作。因此,十分有必要从学校、学院、学科三个层次入手,研究保障学科绩效评价发挥作用的制度层面问题。

二 学校层面的宏观调控制度

(一) 深化校内改革,提高治理能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放”要放得开,要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管”要管得住,管出公平,管出质量;“服”要服务好,服务出便利。要三管齐下,互相支撑,在学校全面范围内破除瓶颈,汇聚优势,增强动力。第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科上的组织架构,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之外还应由相应的学科建设牵头学院成立一级学科管理委员会,树立学院是学科建设主体的理念,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扩大学院学科建设的自主权,落实下放相关的人事权、财权、物权,比如逐步加强学院的绩效分配自主权,使学院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增强学院干事创业的信心。坚决克服“明放暗不放”“赋权不赋能”的现象,形成权责清单,推行“一院一策”“一部门一策”综合改革。第二,转变学校职能部门工作意识,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提升部门在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管理服务的效能和水平。第三,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预算资金分配机制,经费使用要讲求绩效,量效挂钩,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促进人才培养、科研激励、国际合作、条件设备的科学协调发展。实行绩效工资结构比例动态调整,逐步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方面敢于改革、打破陈规,激发一线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 保持战略定力,做好顶层设计

分析第一批、第二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能够发现,一个学科能否进入建设行列,与该学科是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是否为经济社会服务发展带来助力关系密切。所以一个学科能否发展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尤其作为省属特色高校,更应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乃至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学校的特色学科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提升学科布局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每五年制定学科的专项发展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原则,明确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方向,从而使“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有的放矢,打造学科高峰。各学科设立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与影响力、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细化至每年份,从而确立绩效评价的标准,制定学科绩效评价的实施方案,保证绩效评价的目的性、有效性、连续性。

三 学院层面上的管理制度

(一) 突出学院学术组织机构,强化管理质量

刘怡[2]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治理规制进行分析后发现,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制度困境包括:制度表述学术权责不明、教授治学实施路径缺失、规制趋同致使治理内卷等,并指出优化路径之一为以质量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学术健康发展。可见学科绩效评价体系与学术组织机构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所以学科建设要形成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学院管理模式,建设与完善学院学术委员会,改善学院学术组织机构地位低下、职能不全、规章制度不全、机构设置不完善、组织成员构成不合理、决策规则不科学等现状,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计划与政策制订、教学仪器与设备的配备、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制定与修改、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建议、决策作用,并重视教授群体在学院学科管理中的作用,使学院最终形成“学术决策、行政执行”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3]。这种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形成会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对学科绩效评价起到促进作用。

(二) 构建学院目标考核体系,激发学院活力

以学科绩效评价体系为前提和基础,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学院目标考核体系,将同类型学院归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院设定贴合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考核,以保证统一性,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拓展性、推动性。学院目标考核体系的设置可在学科绩效评价体系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达到督促学院全体师生在学科建设上找准发力点的目的。坚持“破五唯”,将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思政育人(包括课程思政改革、社会实践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色和成效、优秀毕业生、优秀在校生、学生竞赛相关的学生培养情况、社会服务贡献等定性指标纳入考核标准,最终通过一定的权重和计算方法评定考核等级,科学评价考核周期内的各学院的工作成果与实绩,并借鉴学科绩效评价奖惩设置,将匹配给学院的学科管理经费与考核结果挂钩,进步大的学院优劳优酬。促进各学院取长补短,良性竞争,避免畸形发展。

四 学科层面上的执行力

(一) 打定学科标签,明确个人权责

从学科的层面来看,学科建设要具体抓主体,首先应该明确组织结构和人员归属,进而明确学科建设主体的权责。学科带头人作为建设主体的责任人,对整个学科的建设效率以及学科绩效评价结果有着直接性影响。好的学科带头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活跃的学术思想、领先的学术水平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更需要具备优秀的领导能力,才能够团结和带领本学科队伍创造性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目前多数省属高校的学科带头人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定位模糊、权责不明、相关管理制度滞后等。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科带头人遴选与管理办法》《学科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学科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学科建设主体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以及应享有的权利。另外需要合理的人员界定和成果归属规则,在学校学科建设委员会、学院学术管理委员会的监督指导下,确立学科带头人,由学科带头人根据规则明确各学科的人员归属,这对于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避免成果和人的重复使用问题,避免出现因为人员归属问题造成的每个学科的发展都十分出色的假象。另外缺乏学科团队成员进入和退出机制而无法保证学科团队的顺利组建和运行、缺乏对学科后备带头人的培养管理制度而出现的学科团队断层等现象都需要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

(二) 激励引导,目标约束

各级学科(学科方向)应对自己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划,如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书,进行学科的五年短期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发展目标、学科队伍、研究平台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签订建设任务书,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对建设学科实施中期考核和期满评价,强化绩效问责,对于发展态势好、在绩效评价中连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科给予资源分配上的倾斜或绩效奖励;对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给予警告或减拨建设经费,责令限期整改;对期满绩效评价不合格的,停拨建设经费。虽然近年来无论从学科评估还是国家的“双一流”建设来看,大家都更重视一级学科平台,但实际上学科的建设还是在二级学科上进行的,当前多数高校的学科建设、管理相关部门(包括一级学科)缺乏对二级学科的调控、管理,各二级学科在学科发展的资源分配上不被重视,基本处于边缘状态,没有发展规划和发展空间。所以从学科层面上看,一级学科应对二级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资源分配上,应根据各二级学科的特点合理分配,在学校对一级学科进行绩效评价之前,一级学科应对所属二级学科(或方向)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结合考核结果规划下一步发展方向。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能“一视同仁”,应当有侧重点,从而凝练学科方向,突出特色,使学科能够在学校范围内得到认同,同时实现学科的优胜劣汰,真正实现绩效评价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一流绩效评价学院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西行学院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