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观视角下的华佗五禽戏翻译研究
2022-03-17罗海燕李海燕
罗海燕 岳 婧 李海燕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本世纪初,胡庚申教授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为本”和“整体综合”为特征的哲学基础,构建了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的理论框架,系统探讨了翻译生态、翻译文本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1]。在被视为生态翻译学初期发展研究成果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翻译被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1]。“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既是语言、文化、交际以及作者、译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也是译者和译文需要适应的多种因素的集合[2]。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2]。因此,翻译生态学是立足于翻译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以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2]。
十几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翻译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天津理工大学许建忠教授所著的《翻译生态学》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从解构主义的认知视角,提出生态翻译学具有解构和建构的双重意义;何姗等从旅游文本翻译、商务合同翻译等方面做了实践研究。经过近 20 年的不断发展,生态翻译学这一学科在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呈现方兴未艾的趋势。
1 华佗五禽戏及其翻译现状
1.1 华佗五禽戏概述
华佗五禽戏(以下简称“五禽戏”)是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安徽亳州人)在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和气行的原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生活习性和神态创编的养生医疗功法。有关记载最早见于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 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3]。相传华佗弟子吴晋因坚持练习五禽戏,“年九十余,耳聪目明,齿牙完整”[3]。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华佗五禽戏不仅使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与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养量,提高人体免疫力,是中国“治未病”最好的方式之一。2011年,安徽亳州“华佗五禽戏” 被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亳州华佗五禽戏传人也不断出访美洲、欧洲等西方国家传播五禽戏。同时,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和旅游文化品牌,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五禽戏的发源地安徽亳州积极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五禽戏翻译现状和问题
1.2.1 翻译成果少
中国知网显示,以“五禽戏”、“翻译”为关键词的论文仅有10多篇,主要是关于五禽戏戏名翻译、个别中医词汇的翻译等,目前没有一本完整的五禽戏的翻译书籍。虽然国家体育总局翻译了一本《健身气功五禽戏》,但是这个经过简化了的五禽戏版本和传统华佗五禽戏有较大差异。目前五禽戏翻译研究状况和成果与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它在国外的传播程度极不相称。
1.2.2 翻译标准不统一
现有翻译资料显示,即便对五禽戏的名称翻译也存在意译和拼音两种:five-animal game 或five-animal play和Wuqinxi;而对于习练要领、习练功能中涉及到的经络、穴位等典型中医词汇,更存在翻译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各说各话的现象。这既不利于习练者学习,也不利于翻译语言的规范和统一。
1.2.3 文化内涵翻译不到位
作为传统气功和导引术,五禽戏的语言,如对练功要领、习练功能的描述不仅涉及中医、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其习练动作明确了五禽与五行、五脏的对应关系,有“外练五禽、内治五脏”的意义,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健身文化的内涵。这或许也是五禽戏在对外推广宣传中没有充分达到交际目的的原因。现有知网相关论文对于五禽戏翻译鲜有文化角度的研究成果,这显然远远不足以传递五禽戏的真正内涵。
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五禽戏翻译
本研究以华佗五禽戏第57代传人刘时荣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4]为蓝本,通过对习练要领、习练功能汉英翻译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以期达到原文、原语和译语的生态平衡。
2.1 五禽戏英译中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语言形式的转换,包括词语的选择、句子结构的调整和修辞风格的转换等[2]。
2.1.1 五禽戏英译中名词的适应性选择
重选他词。如虎戏的习练功能为“强力、壮骨、益髓”,“骨” 和“髓”按照西医词汇可译为bone和marrow,但是从生理和练功的角度,“髓”是无法通过习练达到强壮的,应替代译为strengthen muscles and bones 。熊戏的习练功能之一为“补脾土”,中医以五行之说释五脏,脾属土,脾土即脾脏。因此,不可直译为spleen earth,用spleen替代,译为invigorate or replenish the spleen。
2.1.2 五禽戏英译中动词的适应性选择
句式结构的重构。“舒经活络”中的“舒”和“活”,意义为“舒展”和“舒活”,两者几乎是一个意义的两种表达,不妨译成:soothe and relax tendons or collaterals,如此,改变短语的结构,把动词作为重点突出出来,更能强调的是“舒”和“ 活”的功能。同样,“强筋健骨”中的“强”和“健”也是一个意义的两种表达,如果译为invigorate tendons and strengthen bones,既没有必要,也稍显啰嗦。译成一个动词“strengthen”引导的轭式结构strengthen tendons and bones,更简洁达意。
2.2 五禽戏英译中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
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的最大困难就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5]。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选择与阐释,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2]。五禽戏中含有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和气功的典型概念,如何体现其特色是文化维层面转化的难题。
一是补译法。“壮胆气”译为tonify gallbladder qi,比按照字面意义make gallbladder qi stronger更能体现其中医意义,但是对不了解中医的读者依然无法充分理解其“胆气不足,胆虚气怯”的内涵。因此,补译为:gallbladder qi deficiency, gallbladder deficiency with timidity。补译的目的是实现从语言到文化的适应性选择,弥补缺失的中医概念和文化内涵,帮助读者理解语言更解读中医文化。
二是拼音法。关于“阴、阳、气和穴位”的拼音翻译,也是文化的需要。如虎戏中的意守“命门”,如果直译作life gate,和猿戏中“意守中宫(指脐内)”,中宫如直译为“middle palace”,则会引起很大的误解。所以均按汉语拼音译为mingmen, zhonggong,这种简单的音译在语言维上突出了中文特有的概念。
2.3 五禽戏英译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体现[2]。
《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中对习练功能“动静结合”的描述是: “动与静是对立的统一”,“动”指形体上的动(外动)与内气上的动(内动),静指形体的静(身静、外静)和精神上的静(心静、内静)。动是基本的,静是相对的。就其实质来说,练功就是要激发和调整人体内的生理功能,使它更好地“动”起来,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笔者尝试翻译如下:
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ation:Movement and stillness are the unity of opposites. Movement refers to both physical movement (external movement) and qi movement (internal movement), and stillness refers to both static body (external) and static mind (internal). Movement is basic while stillness is relative. In essence, practicing is to stimulate and adjust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so that it can play a role in balancing Yin and Yang, harmonizing Qi and blood, and dredging meridians.
五禽戏习练要领的语言表达形式多为四字构成,句法上符合中医概念的高度凝练特点,语义上简洁丰富却又稍有晦涩。这段话对于“动与静”的描述含有哲学意义上的辩证统一,加之“内气、阴阳、气血和经络”等中医概念,对于国外的习练者理解起来的难度不言而喻。因此,在语言维和文化维适应性转换的基础上,做好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尤其重要。译文凸显明显生硬的翻译痕迹,很难实现交际的目的。“动静结合”译为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ation,字面上的意义是矛盾的,这种翻译无疑会让习练者不知所云。如果采用意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译为physical movement integrating with calm mood,虽然字面结构不够对称,但是对习练者更易理解和掌握。译文里“动指形体上的动(外动)与内气上的动(内动),静指形体的静(身静、外静)和精神上的静(心静、内静)”一段的翻译,简洁的字面意义和句式结构较为对称,但是只限表面意义的翻译,读起来也是较为生涩难懂。修改为:Dynamic exercises may involve both the body (external movement) and internal qi (internal movement), and similarly static exercises may be either physical (bodily or external stillness) or mental (mind or internal stillness). 在翻译完这段文字后最好再补译:By combining dynamic with static exercises, the practicer can achieve much better results,以突出“动静结合”的作用。如此,在语言维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的基础上,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正如文章开始所述,由于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而翻译生态环境又是由多个维度多种元素构成的,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文化的和交际的等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很难截然分开的[2]。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华佗五禽戏,千百年来经历着岁月的洗礼和考验,依然在惠及着大众的生命健康,现代文明社会中更需要大力普及推广、发扬传承五禽戏。用翻译适应选择的方法对五禽戏的翻译择善而从,实现原文和译文,译者与作者、读者,译文与译语文化等翻译生态环境的和谐,让翻译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