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学科建设下地球物理类教学管理改革与探索
2022-03-17王晓龙陈云巧
王晓龙,陈云巧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已经全面启动,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促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扎根于对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能力具有更高水准。高校教学管理以为高校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维护高校日常教学秩序,保障正常教学运行,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工作。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是高校“双一流”建设改革的主旋律,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学习终身化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管理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不再满足现在教育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管理工作内涵,加快教学管理改革的步伐,向管理要质量,是高校管理者必须谨慎思考探索的迫切任务。
一 一流教学管理改革是“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
随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如何抓住时代契机服务、建设和发展“双一流”是各大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建设一流大学旨在国际性和本土化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生与学术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任务,牢牢把握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内涵。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遵循学校发展客观规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学校特色,在着力创新人才培养,优秀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形成与高校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条件、环境、氛围和服务,把师生个人的梦想与学校发展的梦想相融合,增强师生参与高校建设积极性,释放强大高校办学活力,为“双一流”建设目标提供一流的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一般分为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物资管理、科研管理等,对于高校运行发展都缺一不可,而教学管理又是高校管理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务实创新的管理制度体系常常作为一所先进大学教育管理文化的表征,不管高校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教学管理建设与改革都是高校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教书育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初心,提高教学质量和重视人才培养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至关重要,而高校教学管理也应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保驾护航。高校教学管理是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综合管理体系,从高校教育教学的角度,不管是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还是授课教学的教师都是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既懂管理又懂教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还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稳定性和教育教学管理团队建设等因素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1]。
二 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是一流教学管理改革的发展困境
随着各大高校对教学管理的重视不断增加,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也历经了改革和发展,努力破除旧观念、旧思想、旧制度的束缚,不断探索创新寻求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管理的实施效果。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给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带来的压力逐渐增加,高校教学管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 事务繁重,分工不明
现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机制与传统用人机制一脉相承,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传统的机制“形式化”“行政化”等机制特性。在高校不断建设发展中,随着学科种类和办学规模的增加,教育管理科室的工作量急剧增加,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团建党务、科研管理、实验管理等事务,虽然有设立教学工作办公室、学生党建办公室、实验科研办公室等相关部门,但在职人员少,对于需要多个部门一同参与的工作,会出现人手不足,分工混乱的情况,而管理部门与各个职能部门对接程序繁琐,事务处理流于形式,无异于给日常繁杂而琐碎的管理工作增加难度。形式化程序流程不断消耗着管理工作人员的时间,分工不明不断消耗着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体力,使管理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工作效率低下。
(二) 专业能力不足,岗位机制欠缺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通常是由教学科研或者学校后勤人员中抽调的,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职业素养欠缺,而对于新入职的专业管理人员,对于学生教学事务熟悉度不高,这就使得高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人员入职时未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管理理论的专业培训,同时对学校各学院设立特点不够了解,无法结合学院教学特性进行教学管理,缺失教育管理专业针对性,在教学管理探索改革的道路上,老职员凭经验,新职员靠摸索,无法正确把握教学管理改革方向。在管理岗位设计机制上,高校普遍存在激励教学管理者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的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无论管理人员能力大小,职位都变动不明显,使管理工作者缺乏提升自我的动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管理岗位缺乏轮岗制度,使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适配自己适合的岗位,得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造成管理人才流失。
(三) 人才流动性大,管理队伍难以形成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份体面且稳定的工作成为大部分年轻人在择业时的第一选择,因此进入高校工作成为越来越多具有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选择,这也导致教学人员进入高校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对于普通高校管理人员来说,对学历要求并不应该是求职硬性要求,而在现实招聘过程中,虽然学校增强了对人才引进的力度,高校教师名额有所增加,但是高校教师岗位还是供不应求,以至于部分高校会使用部分教学管理岗位作为高校教师岗位的缓冲,导致教学管理人员配置逐渐高学历化,而真正适合管理岗位的人才因虚高的学位要求被拒之门外,导致人岗不匹配的现象逐渐明显,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管理岗位的流动性,给管理岗位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三 推动教学管理改革是高校“双一流”的建设的必经之路
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求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发展,而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发展也必将促进高校的建设发展,高校的建设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高校管理只有不断自我革新,扬长避短,建立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才能给高校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加快高校建设速度。
(一)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引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管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具有极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地球物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实际地质地球物理条件下能够快速分析制定具体探查方案,熟悉各类地球物理仪器的特点和使用,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能清晰准确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描述和评价。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数理基础普遍较弱导致其对地球物理类专业基础理论理解不够透彻;在学生实践课程中,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和动手实操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在地球物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导向,让理工结合优化课程配置,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1.以人为本,学有所用。正确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把促进学生更好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数理基础,在原本的基础课程上增加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和《数理方程》等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学习后续专业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能够减轻学生求职就业压力,扎实的数理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多元化的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能胜任各种工作环境的底气之源[2]。
2.理工结合,学以致用。随着国家能源、资源等战略需求和关注日益增加,对学生专业能力要求也逐渐升高。为培养出既能服务油矿企业,又能面向工程勘察和其他基本建设的更高素质、高标准的人才,优化学生课程配置,形成了“理工结合”的学科特色。作为全国石油高校之一,重视“重、磁、电、震”等传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结合现代教学资源,在保持学校学科优势的同时开展网络精品课程,丰富学生学习途径和资源,扩大学科影响力。在增加专业选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专业应用面多样化,更要注意理工结合。地球物理类专业选修课大多数为理科为主,以理论探讨研究为主,缺少工科的实干精神,在专业选修课程里增加工科课程的比重有利于学生养成动手实操的习惯,增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二) 追求效率的教学管理机制改善
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效的教学管理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管理机制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核心,随着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已发展半个多世纪,虽已取得部分成就,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管理岗位轮岗机制不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等。只有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完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任务,更快建设“双一流”高校。
1.构建人本化教学管理机制。管理的本质是管理人,完善教学管理岗位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岗位轮岗制度,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工作,给每个人能力提供发挥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和空间,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打破集权式管理机制规约,强化二级教学管理部门的角色职能,分担一级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最后去行政化,简化形式化的办事流程,适当下放权力,各职能部门能有权自主处理常规事件,细化和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到每个部门各司其职,适当增加各部门人员编制,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机制,提高办事效率[3]。
2.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教学管理者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导,把握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执行质量。教学管理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定时安排教学管理者进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养学习,提升高校教学管理者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养。其次加强教学管理者关于高校制度政策培训,特别是在制度政策出现更新时,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对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发热熟悉程度是保障教学管理高效运行的基本途径。同时加强教学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学习,了解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把握高校教学探索改革方向,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先行者。最后不仅要促进各部门间管理人员技术交流,增加管理人员的技能多样性,提高管理人员处理大型集中事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管理部门内部人员的学习交流,把部门老同志经过长期实践论证的工作经验与部门新同事的新颖想法相结合,不断寻求教学管理改革发展的突破。
(三) 组建专业教学管理团队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双一流”建设队伍中,以学科发展为导向,以科研建设为手段的高校建设发展模式,让学校在人员配备上向重教学轻管理的方向发展。这就导致原本岗位紧缺的管理岗给教学科研让位,管理人员的补充不及时,管理人员人手不够,工作强度大等问题。实际在高校建设发展中,教学和管理缺一不可,都发挥在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人员应按照符合管理人员特性去选拔人才,在注重学历资历的同时更看重人才的综合素养,形成适合管理人才选拔机制。
在教育部简政放权的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高校对于学生培养,师资建设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为更好地解决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把坚定的政治素养、高尚的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修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丰厚的知识涵养、扎实的业务技能作为教学管理人员重要指标和基本要求,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岗位激励晋升制度,鼓励管理人员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对品格优异、能力突出的人员晋升职位,减少教学管理人员人才流失,组建专业的教学管理团队[4]。
(四) 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给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建立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对教育教学信息收集、整合、处理和分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管理效率,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多媒体、网络的全方位普及,学生学习的各个场所都在学校的监控之下,高校可以通过监控及时发现和改进高校的基本教学情况,同时对校园的基础设施进行随时查看,及时维修和更换。在教师教学工作方面,建立全方位综合评教系统,在原来定期随堂教学检查基础上,增加对课堂教学进行随机课堂监控抽查,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督查工作。同时实行教学教案,学生作业和学生成绩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备份,作为专家评教、行业评教和教研室评教的判定依据,使教师评教更加全面公正。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随着教学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教师可通过教学管理系统随时查看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学习的各项数据信息可出作为学业平时成绩参考,结合学生期末成绩给出最终学业分数,提高平时成绩占比,重视学生过程教学,使学生课程成绩更加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通过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减轻高校统筹管理的成本,促进教学管理从群体向个人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
(五) 营造和谐教学管理工作氛围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人员效率,提升从业人员的幸福感。从业人员的幸福感主要源于自我实现的满足、社会关系和谐和社会接纳等,而对于现实物质条件的需求却不是很急切。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后勤保障部分的教学管理人员,虽然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等教学人员一同积极努力参与到高校建设中去,却相对存在感、专业认可感较弱,加上自身学历和职称方面的欠缺,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因此,高校应当充分了解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诉求,及时给予关心和引导,并重视和强调教学管理在高校发展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认可度。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从事基层工作的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和学院可以从政策指引和专业培训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其加强专业学习,提升学历层次,激励其积极工作。此外,还要营造和谐的管理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促进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仅有利于“双一流”创建工作,也有利于高校和谐稳步地发展[5]。
四 结语
一流高校需要一流的管理,把握“双一流”建设给教学管理带来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时代契机,以严谨的态度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打破陈旧固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在不断探索与改革中寻求适合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和促进学科发展的正确的教学管理改革道路,从而循序渐进形成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