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的数学课堂
——以间隔排列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例
2022-03-17成默
成 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创建本真课堂。新课程改革理念也提倡为学生建立一个开放、平等、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这也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深入探索与实践。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当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落后,没有脱离以往的单向讲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听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现象无疑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也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小学数学课堂上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仍然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创新加以解决。
首先是轻过程而重结果。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题能力的学科,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不应该单纯为了推进教学进度,在学生没有进行自主思考时,就直接将解题过程讲述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学习技巧,是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目前,部分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准,依旧定位在教会学生如何按照解题步骤按部就班地解题,这种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观念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的育人需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素养全面、思维开放的高素质人才,以落后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是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这种忽略自主学习过程而只注重结果的教学方式,不仅妨碍学生更深入地习得数学知识,还会影响学生自我人格的形成。
其次是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题目往往并不会很难。很多教师站在成年人角度看待小学数学应用题,当然会觉得易如反掌,而在给学生讲课时,也容易忽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教师往往只注重解题步骤的教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解题思路一步步套用公式解题。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是否理解每一个步骤背后的含义,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回归本真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其一是利用互动教学,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强将数学课堂回归本真的意识,有意识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构建本真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学课堂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独特的价值[1]。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而是要通过自主思考与分析去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利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进步。要建立高效、本真的教学课堂,教师就要积极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听教师讲授知识,还要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与实践中。数学知识往往以固定的文字和公式呈现,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却可以是多样化的,所以教师如何融会贯通地讲解数学知识,并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间隔排列》一课的教学中,发现间隔排列中两个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间隔排列现象所蕴含的简单规律。笔者首先准备了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作品,去感受这些作品的排列特点,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表示这些排列方式。然后笔者选择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答案是否清晰表达了这几幅美术作品的排列方式,这些排列方式又有什么特点。以美术作品作为素材,引导学生从欣赏开始然后逐步感受和总结其中蕴含的规律,这种方式既贴近儿童生活,也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图形或符号自主表示出排列特点,既考虑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差异,也符合儿童的数学实际水平。在答案的呈现与交流中,教师还将儿童的差异资源化,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间隔排列现象,进而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能力。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突破束缚,减少对课堂的抵触情绪,以一种自由、轻松的姿态进行学习。
其二是加强实验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数学实验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说教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呆板性,解放了学生的思路[2]。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践验证过程对于课堂能起到的提升作用,要创建一个回归本真的数学课堂,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
同样是在《间隔排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中的数量关系,就鼓励学生用一种先猜想再验证的学习方式来加深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笔者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已学习的关于间隔排列的知识、概念,然后以学生之前画出的排列位置示意图作为教学道具,让学生猜想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是多少。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之后,笔者就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各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验证猜想,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里展示自己的验证过程以及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会及时给予指导,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给出建议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后笔者会对学生的验证过程进行总体的小结并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画下去,结论还是这样吗?都是间隔排列,为什么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怎么确定呢?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这些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并表达出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之间数量关系的过程。猜想、验证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培养数学思维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在猜想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对间隔排列现象作进一步探索和分析,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分组、画圈、连线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一一对应”的特点。在经历初步验证的基础上,通过追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想象和合情推理,从而完善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活动小结中,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并进一步阐释观察、比较、猜想、归纳等数学方法的作用。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动手实验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验证自己的猜想,让课堂变得富有创新性,使课堂不再单调、呆板,这也正符合了回归本真课堂的教学要求。
回归本真课堂是新课改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轻松、有活力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趣味。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打开教学思路,积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创建更加轻松、充满活力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才能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