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
2022-03-17庄婵莉
庄婵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阅读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化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大力开展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记忆,忽视了阅读本身的重要性,将阅读课上成字词讲解课、篇章背诵课,学生“读”的机会很少、“读”的技能缺乏。久而久之,阅读能力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短板并制约着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语文课程本来就担负着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重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其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听、写能力的培养,还要将说与读并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助益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一定程度地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喜欢采用灌输的方式教授学生阅读,而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也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劳而无功。与此同时,教师实际上也没有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字词听写的要求过多,读课文的要求过少,学生不会读、读不好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得不到解决。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挑战,教师只有不断深化阅读教学的研究,并引导学生正确地、大量地阅读,才能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多地强调学生背诵或默写,而很少组织学生系统地阅读,且很多课文都是采用略读的方式学习的,阅读方法也比较传统、单一。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通过要求学生默写课文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很少专门布置阅读作业,更谈不上阅读技巧、阅读方法的传授,教师的不会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不会学、学不好。此外,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专题性阅读、拓展性阅读少,很大一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都没有脱离教材本身,只是为了应试而开展阅读教学,这无疑是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相背离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课前有效导入,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前导入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课前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利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如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阅读新课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下称“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搜集一些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视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出来,还原圆明园曾经辉煌的景象及焚毁后的现状,通过对比的方式在学生内心引发强烈的情感冲击,进而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更好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二)课中创新教学,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阅读量有限,很难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就不宜要求过高,而要做到循序渐进,注重分层设计阅读任务,创新方式方法,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开展阅读,加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分角色表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主创设情景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所学内容表演出来,直观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做,不仅创新了阅读课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热情,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深、读透,更准确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准确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最终,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知,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
(三)引入课外读物,拓展学生视野
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不断拓宽阅读范围,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资源,在丰富的阅读资源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从而持续、有效地实现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引入精彩、有价值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拓展性阅读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及相关主题的理解,以读促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历练、感悟,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最好能够引入一些与学生当前阅读水平相匹配的内容,这更有利于为学生搭建阅读的脚手架,快速地进入阅读活动中。例如,在教学《繁星(节选)》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繁星》整本书,通过整本书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将课外知识与课内所学相结合,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完备、连贯的知识系统。
(四)营造阅读环境,深化阅读成效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的育人价值,打造阅读型班级环境、走廊环境,甚至创设书香校园等,让学生时刻置身于浓厚的阅读氛围中,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依托特定的阅读环境,定期举办一些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固化阅读行为,形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同时,注重在阅读活动后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阅读技能、阅读效果等进行积极的评价、反思,总结成功经验,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对阅读的持久兴趣。这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走出阅读的舒适区,通过一次次的阅读活动获得真实的提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阅读环境创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做出改变,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并通过丰富有趣的阅读活动推动学生自发地阅读,逐步提升其阅读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