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为例
2022-03-17李伟殷学贵黄永相陆建农朱宏波
李伟,殷学贵,黄永相,陆建农,朱宏波
(广东海洋大学 滨海农业学院,广东 湛江)
一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国家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农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业也出现了大变革大发展的趋势,凸显出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如何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服务于“三农”产业链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亟需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在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2]。上述文件明确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因此,如何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专业特点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着重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在2017 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据此于2018 年提出“新农科”建设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3]。新农科建设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是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新农科建设成为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改革顺应新科技革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广东海洋大学围绕国家创新创业指导意见,及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双百工程”创新人才培养[4],在2018 年获批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5]。农学专业结合“新农科”建设目标、自身所处区域滨海热带农业特色和学校发展形势,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环北部湾区域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参考。
二 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专业设置可追溯至1958 年,由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设立,随后分别经历了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湛江海洋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办学阶段。专业建设至今已具备较强的实力,拥有校级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作物学和广东省重点扶持的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逐步形成了面向滨海热带农业的办学特色,年均培养本科毕业生约70 人,为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但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存在不足和短板。
(一) 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内容不足
我校在2013 版培养方案中首次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时间短,尚未形成既定可借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诸如培养目标体现新农科要求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不足,标准不明确;创新创业课程门数少,教学形式单一;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足等问题。
(二) 实践教学平台需要提升
农学专业在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拥有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设施,但存在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训基地数量少;产学研结合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够、层次尚需提高;大学生乳化的创业企业数量不多;与创新创业配套服务体系尚需健全等问题。
(三) 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师资队伍是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的建设,农学专业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师资队伍中仍存在青年教师比例低、专业教师人数和高级职称人数少的问题;同时,师资队伍中既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在农业基层生产建设及管理一线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
三 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 拓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立“3+1”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在原版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2017 版之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中,设立“3+1”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3”指在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3 个阶段课程体系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或内容,“1”指在课外时段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内容,通过“3+1”创新创业课程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在3 阶段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模块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1(基础理论)、农学专业导论、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等必修课以及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三农”问题解读、专业调查研究方法、创业法律基础、创业投资项目分析、电子商务概论、成功学以及企业经营与管理、国际贸易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校级选修课程,奠定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意识;在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设置市场营销学和经济学原理等必修课程传授创业技能;在专业课程模块通过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植物保护学和土壤肥料学等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学[6-9],同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2(专业方向)拓展学生专业创新创业知识。课外时段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涵盖校内外专题讲座、学术会议与论坛,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形式,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3+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建立“223”培养模式
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利用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学重点学科师资、校企合作单位师资力量和高年级研究生,探索建立了“223”的模式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人才。“223”代指2 类本科人才分类培养、2 种培养方式和3 类指导教师。
农学专业按“基础型”和“拔尖型”2 类人才分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基础型”人才培养执行本专业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等环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或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基本意识与技能,实现创新创业基本素养全覆盖;“拔尖型”人才培养是依照学校“双百工程”机制[4]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这部分学生加入农学创新实验班进一步提高创新与创业技能,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精神。2 种培养方式分别是集团(团队)式培养和个体(个性化)式培养,集团式培养以创新创业实验班、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团队和学科竞赛团队结合集中指导等形式展开,个体式培养是个性化培养,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性情等特征,以个体为单元进行。3 类指导教师分别是校内教师、校外产教科教合作单位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校内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校外教师从农业生产一线企业或科研合作单位中选取既有农业生产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支撑力量,高年级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可作为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辅助师资,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创新创业研究项目和学科竞赛等领域协助教师开展指导工作。
(三) 推进实践平台建设,构建“四环两面”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创新创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平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不断推进实践平台建设,将创新创业实践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四环两面”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四环”是指实践水平按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设置四个实践环节- 基础实践环节、课程实践环节、专项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环节。“两面”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
1.实践平台的建设
农学专业实践平台包括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平台包括各类实验室、各类研究机构和农用地,校外实践平台包括产教科教合作的农业公司、企业和科研单位。经过近年的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充实先进,能满足各类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研究机构水平进一步提升,具有国家级耐盐碱水稻研究中心;实践农用地能满足正常教学的要求;校外产学研合作单位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四环两面”实践体系的构建
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构建了“四环两面”实践体系。“四环”的第一环是基础实践环节,包括认知实践和劳动教育等。认知实践分4 个阶段分别在第一、二学年进行,包括认知实践Ⅰ(作物分类和形态性状等认知与实践)、认知实践Ⅱ(农田耕作和作物播种方式等认知与实践)、认知实践Ⅲ(作物生长和管理等认知与实践)和认知实践Ⅳ(作物收获、产量和销售等认知与实践)。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兴趣和思想,通过认知与初步实践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第二环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课程体系内各门课程开设的实验和实习,在课程实践教学中通过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将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6-8],培养学生在专业上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第三环为专项实践环节,根据本专业面向区域的主要作物类型,开设了水稻、甘薯、花生和玉米专项栽培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从播种、水肥病虫管理到收获全过程实践。同时,让学生依据兴趣组成小组,自由选择作物种植,在种、管、产、销等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寻找创新点和创业点。另外,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研究课题,各类专项学科竞赛和社会调查等项目。通过专项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挖掘培养个性化突出人才。第四环为综合实践环节,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综合锤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能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创业能力。“四环”实践教学均通过“两面”-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合作单位实践平台两方面结合开展。“四环两面”实践体系提高了农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了毕业学生与行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
(四) 改良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师资比重
师资队伍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农学专业原有师资在年龄、职称学历、科目分布以及“双师型”比例等结构上不合理。近年来,通过内培和外引,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近四年共引进教授2 名,副教授2 名,青年博士7 名,改善了师资队伍年龄和职称学历结构。个别科目如作物栽培学原只有3 名师资,通过再引进3 名师资后,学科力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产学研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农学专业外聘具有丰富生产实践技能和创业经验,又兼具理论水平的优秀人员作兼职导师,如聘请袁隆平院士为外聘院士,“海水稻”研究和创业专家陈日胜为客座教授等。同时,农学专业鼓励师资队伍到生产一线单位、产学研合作单位开展生产实践活动,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今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植物保护学等课程的师资,多数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和能力,纠正了“双师”型师资比重偏低的现象。
四 实践成效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通过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以及具有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升高,基本改变了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近5 年来,专业课程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承担了28 项教育改革项目,发表了29 篇教改论文,编写教材和建设在线课程6 部,获得一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先后有7 人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广东海洋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和教学名师等称号以及全国作物学科青年教师技能竞赛华南片区二等奖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奖项[10]。
实践平台建设数量与质量得到提升。校内实践平台包括实践农用地、课程教学实验室和各级研究机构。实践农用地扩展到18 亩。课程教学实验拥有植物生理生化、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土壤肥料、气象与生态、植物保护和分子生物等实验室,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机构除了原有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之外,新增省级热带作物高效生产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级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华南中心。校外实践平台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数量扩展至17 个,包括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茂名愿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16 个合作单位和1 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科专业竞赛项目、文化艺术竞赛项目和社会实践项目活动;近5 年学生获得各级创新创业项目50 多项,其中国家级9 项,省级16 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共发表48篇研究论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各种学科、专业和文化艺术类型竞赛等共计获得30 多项奖项,其中包括国家级奖9 项和省部级奖7 项;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各年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
五 结语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从课程体系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实践平台组成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通过在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教育活动等环节设立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依据本科人才层次水平和指导教师类型,探究培养方式,建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实践平台建设,同时从本科生入学低年级的认知实践开始,到中、高年级的课程实践、专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各环节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使“双师”型师资比例得到提升。这些举措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农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成效,为农学专业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