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隧道工程》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改革研究

2022-03-17胡涛涛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2期
关键词:隧道工程隧道思政

胡涛涛

(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陕西 西安)

一 引言

思政教育不是指一门特有的教学课程,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它把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类课程相互结合,教师在课堂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理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政治立场、德育操守、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双重功能。新时代中国的腾飞离不开土木工程领域的迅速发展,而隧道工程是中国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一门核心课程,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学生发奋图强的指南针,将两者有机结合,落实新时代思政课堂改革创新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使学生认清未来作为一名工程师应具备的文化涵养与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教育这一理念阐释了党的教育方针,使得社会主义教育背景下立德树人的目标更加明朗,制度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1]。因此,为了加快新时期高素质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应积极不断探索和改进“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二 《隧道工程》课程简介

《隧道工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隧道的勘察设计、隧道工程地质环境及围岩分级、隧道衬砌结构形式及构造、隧道结构施工方法、隧道运营环境管理等方面。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为后续的地下建筑结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并掌握隧道与地下工程总体设计方法,了解并熟悉国家及行业的相关规范要求,具有隧道与地下工程支护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的流程以及监控量测的原理与方法,达到具备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专业能力。

三 专业核心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案例

为践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应成为师生互动的新时代潮流,知识与德育相互交融,必将对整个教育体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长远影响。教书与育人是相互联系且彼此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教书又育人,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高校教师要把立德树人这一目的作为授课过程中的联络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6],用正确的价值观悉心教导学生,培育出高思想觉悟高道德水准的新时代人才。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体系中课堂专业知识授予与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相互脱节的现象、改变单一的专业知识授予而忽略思想建设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学者都在积极探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并取得一定进展。如冯砚等人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挖掘出思政育人元素,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国之栋梁[7]。教师运用匠心独妙的方法高效地完成课程教学,并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任务。胡朵等人以《隧道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为例,利用典型工程案例、真实工程问题、课堂活动形式等渠道挖掘思政元素,并提出课程思政教育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旨在为交通土建类专业课堂实行思政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8]。张媛等人以《盾构与掘进机施工》课程中“管片拼装技术”内容为例,让学生在理解管片拼装施工过程中,能够精准定位、诚心协作、勤于思考、坚定信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把工匠精神作为人生道路上的指路灯时刻警醒自己,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为培养具有崇高职业精神、高尚职业情操的盾构人才打下基础[9]。陈丹以《桥涵施工技术》课程为例,旨在改变学生重技能轻思想的现象,以解决课堂中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判若鸿沟的现象,阐述课程思政的实施步骤,为课程思政与土木类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入提供参考[10]。张丽娟在《道路工程》课程中提出思政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述了道路工程课程进行德育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如何挖掘在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要素,提高了其思政教学的水平[11]。

四 隧道工程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思政元素不单纯是政治,也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认识方法[12]。学生汲取知识这一过程具有能动性,学生的品德思想和政治觉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将课堂中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与思想认识工具结合起来,利用思想政治的优越性、时代性和深刻性,在专业问题的基础上升华知识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扩大分析和思考范围,不仅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索取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开拓思维的能力,对高校教育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

从介绍著名专业领域杰出人物(王梦恕院士、孙钧院士、梁文灏院士)、列举典型工程案例(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秦岭终南山隧道、大瑶山隧道)、列举实际工程灾害(软岩大变形、突涌水、冻害等问题)、规范学生课堂行为、优化课堂活动形式、布置课堂作业练习、在专业实践中挖掘思政元素,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课程思政理念为统领,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与重塑,实现专业课程授予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 《隧道工程》德育培养

《隧道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堂中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隧道建设的前沿动态,学习到隧道设计的理论原则,认识到隧道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害。除此之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指导学生,将思想政治建设融入隧道工程课堂后,学生还能悉知行业里为人处世的道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弘扬伟大的工匠精神等。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愫,弘扬学生的优异品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 《隧道工程》课程思政实践

《隧道工程》课程思政实践基于课堂中的任务驱动式课程体系,以隧道工程完整的施工建设为主线,将思政融入公路隧道的勘测与结构设计、围岩压力与衬砌结构计算、竖井设计与施工、营运通风与照明等技术重难点及隧道断面形式设计与选择、特殊岩土与不良地质隧道设计等内容中去讲述。根据《隧道工程》课程的主体内容和特点,在考核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加入一定比例的思政内容考核。

五 《隧道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思政建设指引着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隧道工程》课程包括大量重要专业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指导。教师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主题式、体验式等多种特色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中。教师高效率完成课程教学大纲授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程思政教育的环节,根据课程思政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任务中。只有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理念,采用将《隧道工程》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内涵有机耦合的新模式,才能实现教育与思想一体的实质性飞跃。

(一)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方法与手段

第一,可以通过介绍隧道工程专业领域相关专家的优秀事迹,弘扬他们坚守岗位、甘于奉献、不惧艰险的崇高精神,并列举我国隧道工程方面的一些重大突破和成就的案例,挖掘其中克服困难所需的坚韧意志,敢于前进的拼搏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另外,通过列举隧道施工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挖掘其中蕴含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以增强学生在工作环境下的安全意识和职业操守。

第二,该课程思政实践以隧道工程完整的施工建设为主线,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下具体阐述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与方法。

任务1:隧道建设前期选线方法。思政元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方案:列举相关因工程建设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工程案例,教育学生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在隧道工程建设前要选择恰当的线路,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防滑坡、泥石流等不良灾害的发生,建设“绿色施工、生态为主”的良心工程。

任务2:明洞衬砌施工与支护工程。思政元素:责任意识、遵纪守法;实施方案:首先详细讲述明洞衬砌设计图纸和支护方法的相关知识,并说明图纸中所涉及到的行业标准规范,其次列举因不规范设计导致的工程病害和事故,以告诫学生要严格以规范图纸为标准进行施工,同时树立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任务3:二衬衬砌施工。思政元素:大局意识、团队协作。实施方案:二衬衬砌施工步骤及方法要保证提供一定的安全储备来承受围岩压力,并作为防水层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施工过程中要协调好团队意见,切不可一意孤行。以此告诫学生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树立团队思想和大局意识。

任务4:隧道防排水设计。思政元素:实践创新。实施方案:隧道的防排水设计是防止隧道渗漏水、保障行车安全的关键所在,鼓励学生构想一个新颖实用的防排水设计方案,使其在隧道运营过程中发挥强大的防排水功能,充分活跃学生在隧道工程课堂中的积极性,以此教育学生不断创新与实践。

(二) 《隧道工程》德育培养方法

第一,充分挖掘《隧道工程》课程知识中所蕴含的政治理论观点等思政元素,全面诠释党的理论路线及方针在教育强国中的运用;拥护科学理论的政党,坚持正确前进方向,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第二,挖掘《隧道工程》课程知识点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新时代创新性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等思政教育元素,增强学生对于家国文化的自信心,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三,挖掘《隧道工程》课程知识点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元素,追随主流思想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涵养、文明素养,弘扬爱国精神,树立敬业榜样,教育学生争做一个信守承认、待人友善的社会公民,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四,挖掘《隧道工程》课程知识点中所蕴含的职业操守、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岗位不分心、全力以赴的职业素养。弘扬伟大的工匠精神,教育学生要乐于就业,不论做什么工作,都积极体验其中的乐趣,并通过主动赋予意义,获得工作动力的输入,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三) 《隧道工程》课程思政实践与考核方法

一方面,基于《隧道工程》课堂中的任务驱动式课程体系,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按分线任务布置作业,并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要求汇报学习成果等教学环节,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知识竞赛、专业知识趣味活动、专业课程实践,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更进一步地理解与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最后,根据《隧道工程》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竞答,鼓励学生分享专业课内容中所渗透的思政内涵,并在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思政内容考核,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六 结语

只有积极探索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充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才能充分发挥好专业课程的知识教育和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在公路隧道行业建设中涌现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行业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作风,都为在校大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源泉。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哲学原理、做人道理无时无处不在,许多事情都能跟学科育人联系起来,思政元素在隧道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巧妙运用、适当提点,在关键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才能达到教书与育人相辅相成的效果。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创新性人才,是不仅能够精通土木工程行业施工技术,且要具备拼搏奋进、精益求精、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等优秀品质的行业人才,才能更好地献身于新中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中。

猜你喜欢

隧道工程隧道思政
与隧道同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某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控制技术
隧道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策略探析
隧道工程中的软岩支护技术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