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2-03-17王维佳
王维佳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文化育人是指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人、塑造人的过程。文化育人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是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当中的重要环节。文化育人在高校培育合格优秀的大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各种优秀文化资源,并将其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其育人功效。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把课程和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程思政目标。
1 文化育人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的内涵意义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以文化来教育人。高校文化育人不仅体现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层面,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学习的各门课程中渗透。要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渗透到各个专业和各门课程中,充分挖掘除了思政课程以外,其他专业课、公共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贯彻课程思政理念。
1.1 充分挖掘通识课程的文化内涵,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与文化精神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开始引起国内学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学者认识到,大学教育必须树立新的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为“全人”。即不仅让学生成为人才,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为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换言之,大学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训练以外,还需要用优秀的文化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科南特是美国著名的通识教育研究者。他曾说,教育的每个阶段都要涵盖与人文课程相关的东西,如果没有,那么教育的过程就是缺乏理想的。[1]在当前,教育者要培养的是有文化又掌握了专门知识的人才,专门的知识仅是青年人起步的基础,文化才是将让他们引入高深境界的钥匙。[2]由此可见,能够引领受教育者的思想,才是通识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通识教育更重视课程过程中文化的价值及对人的濡化,目的是培养“文化人”,回归大学文化之本位,从而促进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觉醒。[3]
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教育的目标亦发生改变,更加重视回应学生关心、困惑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感教育等,促进人文、社会和科学文化的沟通,帮助学生发展全方位的人格,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由此可见,挖掘文化内涵对于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2 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师的文化育人理念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等院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办好具有中国特色大学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提供相应的文化支撑。
一方面,学校层面,加强思想道德文化的主线地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学校要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放在首要任务上,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在立校办学、育人育才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做到“四个正确认识”,为了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教师可以协调互助,共同搭建学习研究习总书记新理念、新思想的平台。从而帮助更多的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确保思想道德文化育人有抓手、有平台,进一步强化课程的育人功效,从而保证文化育人的效果。[4]
1.3 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先决条件,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基础。
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与研究,着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搭配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帮助广大师生从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简单重复的讲授历史知识,或是空洞的阐述抽象的理论,应善于将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将理论内容与现实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境况相结合,充分利用地方红色历史资源,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要善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传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 文化育人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的理论内涵
高校应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作为中心任务。而文化育人理念与课程思政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必然要求
一方面,文化育人对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专业课蕴含的文化理念、文化基因的探求,形成文化育人合力,在育人的最终指向下,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认同和价值引领“四位一体”的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对当代学生的培育以课程思政为目标,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大学教育时期是一个人走入社会的最后教育阶段,同时也是青年人在精神、道德、人格等各方面逐步定型的最后准备阶段。而在五育中,德是做人之本,课程思政建设应把德育放在课程目标的首要位置,积极倡导并竭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此来帮助青年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5]
总之,思政课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将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状态打破,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贯穿于高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从而建筑思政育人大格局。
2.2 全员育人,发挥协同育人功效的重要途径
文化育人理念的树立,有利于促使各专业教师挖掘其授课课程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
高校教师要树立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指引青少年学子努力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作为高校教师理应引导青年人读懂、学会历史,了解国史、认清国情,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结合不同学生的家庭与生活背景,帮助学生培育家国情怀,成为富有爱国情感、时代气息的新人。[6]
2.3 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基于文化育人的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依托,创新育人载体与教学模式,使学生尽可能地融入课堂。通过各类文化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架设文化桥梁。
其一,学校在课余时间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可以设立琴棋书画等专用教室,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挑选学习项目。其二,改革第一课堂,教师采取“分层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得其所,各展所长。其三,增开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选读、中国红色文化专题研究等,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唤醒学生心中的文化自觉,增加对中国文化体系整体的认识与学习兴趣。其四,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入校园。如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色,指导学生开展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情景剧大赛、红色诗词朗诵、历史知识讲座、红色文化展览等。通过形象、生动的红色故事、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思政课“立起来”“活起来”。
3 文化育人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校园、家庭与社会各种因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优势,还要结合学校各级行政机关,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文化自信在校园环境中的体现。进一步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品牌文化,加强制度保障,最终创建完善的文化育人机制和大思政格局。
3.1 加强文化自信在校园文化中的展现
提升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在进行各类文化建设时,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最终实现目标,以此不断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文化育人为导向,让高校文化持续发挥育人的功效与价值。
首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举办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从而将文化理念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心中。其次,加深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学校在全面贯彻立德树人育人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手段宣传高校的各类文化,不断打造出新形式、高品质的文化内容,提升文化育人的效用。再次,高校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积极引领和创新校园文化,为培育人才提供精神支撑。[7]
3.2 打造高校文化品牌,彰显品牌特色
从长远发展来看,高校在进行总体发展规划时,应注重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学校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首先,打造文化品牌,要注重发挥本校的学科与文化优势,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其次,在实行文化建设时,要尽力和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与环境相结合,通过铺设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景观,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观念和精神文化。最后,要树立服务社会、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文化建设理念,增强立德树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意义。
3.3 完善制度规范,构建德育体系
高校文化建设始终要将制度作为重要的保障。学校理应联系自己的办学实际情况和理念价值建构切合实际的制度规范,以此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与此同时,要注重对各项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整合,创新制度建设体系。此外,学校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协调各方力量,做好沟通工作,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德育格局。[8]
总之,高校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旨归,应尽力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加强课程育人。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绘制课程思政地图,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教学,用鲜活的事例,将理想信念教育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