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唯论文”背景下博士生学术水平评价方法探究
2022-03-17陈野温青夏淑梅殷金玲
陈野,温青,夏淑梅,殷金玲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一 引言
落实破除“五唯”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贯彻习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需要探索建立更合理的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科学评价体系。落实破“五唯”也成为是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水平,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契机。
我国博士研究生从1981年开始招生,自1981到2020年,招生人数约 148万人,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只有约94万人。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中,经历了3个重要的里程碑:1995年我国博士招生数量首次突破1万人,这是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的第1个里程碑;1999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1万人,这是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的第2个里程碑;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这是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的第3个里程碑。2020年博士招生突破11万。下表是我国从2016-2020年,招生总数47.25万人,年均招生数9.45万人;毕业总人数30.25万人,年均毕业博士6.05万人[1]。
一般而言,教育强国的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应该是:博士毕业生占1%、硕士毕业生10%、本科毕业生30%。如果按目前我国14亿人口计算,中国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国,应该有1400万博士毕业生,按实际授予博士学位的94万人,显然,现在我们还差得远,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不是博士生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博士在中国依旧是稀缺人才。博士数量增长是全球性现象,博士研究生多了,如何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也一直是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二 博士研究生水平历史评价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第六条对授予博士学位提出了如下要求: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尽管条例对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有明确要求,但由于每个学校各学科各有特点,无法制定统一具体的考核标准,因此如何将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对其具有考核性,就成为了各培养单位制定博士学位授予办法的关键点。其中对博士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考核成为多数培养单位设定的普遍标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方可申请学位申请成为硬性指标。自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评价体系以来,国内学界主流观点认为,SCI是客观量化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一观念影响深远。
2000年至2019年SCI收录中国论文数逐年增加,从2019年,中国发表SCI论文49.6万篇,占世界总量的21.5%[2]。中国已连续第十一年排世界第2位。2019年国内科技论文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达到29.7万篇,占到全国总量的66.3%。在高等院校中,博士研究生是发表论文的主力军。这种情况近年来越演越烈,SCI数据库对SCI文章不仅设定了影响因子、引用率等指数,还设定了个人的H因子和评价学科的ESI等各种指数。近年来SCI文章成为了学术界的硬通货,SCI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决定了是否能获得博士学位,也决定了在校期间是否能获得各种荣誉,同时更成为博士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和出国深造的敲门砖。在这样的氛围下,唯论文成为了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环节的重要环节。
三 唯论文评价体系下的弊病
同时由于过度追求SCI论文,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学术丑闻,对我国的国际学术声誉和博士培养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当过度的追求论文指标时,忽视了对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让学术变得功利,博士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发表学术论文,往往选择大众化、迎合学术期刊的口味的、短平快的课题,不能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同时,这种硬性规定不符合教育的长期发展和创新的科研研发。同时近几年,一些高校接连发生的学术不端,都被指与过于强调数量的、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同时,这些硬性指标会使部分博士生被迫走上学术不端的歪路,个别博士生甚至产生自杀的倾向。
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严文蕃教授对中美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比较[3]。博士论文质量的优劣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习成效的依据,但不能只关注结果而不重视在学习期间的过程评价。包括我国在内的博士生培养流程中,指导博士研究生一般都是由若干教授组成的团队共同指导,这样的机制可以让博士研究生享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可避免局限式、垄断式或封闭式的培养,为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保证。对于同一个学术问题,不同的教授有不同的认知角度,也会存在学术分歧,但也同时会体现出多元特色,博士研究生的视野会得到拓展,会使他们能够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个别博士学位论文出现了只重视SCI论文而不注重学位论文质量的现象,博士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了若干篇影响因子较高的SCI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就是这些发表论文的简单拼凑,有时几篇论文关联不大时,用一个大帽子题目全部涵盖,博士学位论文只是答辩过程中的一份文件而已。
四 破“唯论文”学术水平评价的进展
不可否认SCI论文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随着近年来其弊端也越来越突出,我国政府和高校已开始对博士水平评价制定了新的举措。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同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同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而针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评价主要是如何破除“唯论文”。
2019年4月27-28日,”《教育研究》论坛2019”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论坛以“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为主题,分析“五唯”现状,探索破题关键[4]。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提出,破除“五唯”的关键是要改变“唯”的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建立体现综合性、针对性、多元性、发展性、激励性等特征的评价机制,成功实现“破”向“立”的创新转化。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生、研究生申请学位和毕业考核不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简单挂钩。特别是自破“五唯”以来,已有多个重磅文件明确规定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论文不再作为毕业唯一要求可谓是大势所趋。
美国大学一般不会对博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发表的学术论文做具体限制,一般由导师判定博士论文的水平,美国博士生的培养有其较为健全的体制,世界的认可度比较高。德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历史悠久,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也被广泛认可,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 其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 博士学位的获得依赖于学术创新,获得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是获取博士学位的前提条件,但德国对博士生一般没有明确发表论文的要求,经过导师同意即可申请论文答辩[5]。
取消博士毕业论文对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的硬性要求已成为目前博士生学术水平评价的发展趋势。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不唯论文,看水平看创新成果是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但如何判定水平,如何界定创新成果又是一个难题,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五 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唯论文”是我国高校在高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但在新时代继续沿用唯论文的方式简单评价学术水平明显不适。对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的导向需要进行调整,但是如何调整,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能够得到广泛认可,不管在学校、老师或学生任一层面都很难达到共识和统一,而且很难操作。尽管SCI论文在发表时存在乱象,但也在一定程度和角度上较公平地反映了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唯论文这把“尺”可能不直,但在短时间内也不易找到更适合的方法。破唯论文在一些不专注研究的人眼里是降低毕业门槛,是可以钻的政策空子,但当前中国高校较40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唯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映了我们国家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决心,是摒弃急功近利之徒和力戒浮夸躁动之风的重要举措。
表面上看博士研究生再也不用为发表SCI论文劳神费力,看似毕业难度降低、学位授予标准放松了。实际并不是这样,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中还有另外一条:“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不代表没有评价依据。SCI论文不作硬性要求,新的“质量标准”自然也要立起来。
(一) 破“唯论文”并非不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数量不作为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不是意味着在学术研究中,论文不再重要或需要。在众多的学术交流方式中,SCI论文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较认可的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的科学研究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晚,通过SCI论文可以彰显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科学界的地位,也是国际同行了解我国科研水平和进行科研合作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在英文期刊发表并收录的SCI论文,能被同行搜索从而提出意见或认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前提。在唯论文的影响下,目前很多跟风修修补补的学术论文被大量发表,这些论文对学术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起到逆效果,这样的论文是我们不提倡的。相反,近年来当我国学者在顶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时,在各媒体也会广泛报道,彰显我国的科研水平,鼓励大家多开展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因此破除“唯论文”不是不发表论文,而是要静下心、沉住气、踏踏实实做研究、认认真真搞学问,把真正的学术成果用发表的学术论文展现出来。
(二) 除发表论文之外,其它评价手段
除了学术期刊论文外,学术会议论文、科研奖励、专著、发明专利、研究报告等相关学术成果也是是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是评价学位论文水平的重要支撑和参考。除了学术期刊论文外,在诸多的评价手段中,对博士研究生而言,科研奖励、专著和发明专利需要的周期较长,多数博士研究生就读的几年内难以完成,而学术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鱼龙混杂,相对容易实现,这时的评价就变得更为复杂,建立单一的评价体系会比较片面。
但是从这些不同成果形式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研究成果必须进行认真的梳理、总结和提升,得到的观点和结果能被本领域的多数学者认可。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初步建立自己的学术声誉,无疑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目标之一。
(三) 在基础研究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绝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都会参与到我国的各类科研项目中。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在诸多的基础研究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覆盖面最广,涉及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最多,博士研究生成为其中的研究主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年来也对不同的科学研究进行改革,进行分类研究,开展基于4种科学问题属性项目的研究,4种属性分别是“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和“共性导向、交叉融通”,这四类属性的自然基金体现了国家对基础研究的导向和内涵分类,将之与博士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和评价体系相关联,不仅可以响应国家需求,同时将博士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与国家科技发展关联,可以为客观合理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6]。
(四) 按学位类型对博士分类考核
目前博士研究生有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术学位研究生要注重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及影响,申请学位的学术成果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体现创造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注重学术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中的贡献,学术成果应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体现创造性。学术成果要注重成果的含金量,而不是简单的以形式和数量进行考核。
(五) 注重对博士研究生的过程考核
每个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博士研究生的过程学习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以往过分唯论文时少数节点考核更像成果的展示,博士研究生更关注如何去迎合期刊和编辑的兴趣,对节点的考核更趋于“走流程”。在博士培养过程几个重要节点如开题、中期检查和预答辩中,未能通过者屈指可数。在当前破“唯论文”下,节点的严格考核就显得更为重要,不应仅仅以文章为节点考核标准,更要以学术创新为目标,帮助博士研究生找问题、提建议、把握方向。
六 结语
博士帽的光环非常瞩目,能顺利戴上博士帽是每一位博士研究生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在研究生教育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国家希望培养出的博士具有世界观和大局观,而不是天天只盯着发表几篇论文。我们的政府高瞻远瞩,及时发现如果继续让五唯之风刮下去,最终损害的是我国的教育和科研系统。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需要有针对性的建设和调整,只要教育主管部门、学位管理部门、教师和博士研究生齐心协力,必能扭转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不良之风,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