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教学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2022-03-17胡璐

教育现代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教育

胡璐

(华侨大学 学生处,福建 厦门)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式发生着革命化的变革。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1]成为普遍共识,2012年我国引入MOOC,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8年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教育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信息素养、“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与治理新模式等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2月4日到5月8日三个多月的时间中,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开设的在线课程覆盖了理、工、农、医、经、管、法、文、史、哲、艺、教全部12个学科门类,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2]。本次在线教学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覆盖面之全,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在线教育的全面推进,一系列教育信息化举措的落地,丰富了教育教学产品供给,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尤其是“教”与“学”从“面对面”到“点对点”的场景转变、从关注“教了什么”到重视“学了什么”的主体转移、从单一灌输向多维互动的方式转化等问题出现,更加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育的学风问题更加聚焦与凸显。

二 在线教学中学风问题的呈现

由于在线教学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依托信息平台达到图像、语音信息交互传递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克服空间距离、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师生互动的同时,也逐渐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与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主体要求、管理措施等存在的不适应、不匹配等问题,在实践中则以学生注意力难集中、上课效率不高、课堂管理耗时长等学风问题表现出来。

1.从“面对面”到“点对点”的场景转变,但学习氛围营造还缺乏有效方式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线上学习的最大变化即学习环境的改变:由原来集中的线下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差异化的多元点对点的教学方式,从线下一对多的标准化的教学环境变成了通过网络连接的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学生突然丧失了原本存在的统一的客观物理空间,没有了来自朋辈的激励和压力,模糊了刚性的纪律约束,又容易受到因家庭环境带来的学习环境的影响,衍生出课堂挂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学习氛围不浓等问题直接导致学生无心学、学不进、不想学。

2.从关注“教了什么”到重视“学了什么”的主体转移,但学习评价机制尚待改进导致教学匹配性不强。线下教学中,在教学设施齐备的基础上,教师按照教学规律、教学要求、教学经验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老师们更多地关注“教什么”“如何教”等核心内容,而在线教学则突破了原有的教学设施基础,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体验,在教学与反馈存在延迟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怎么听得懂”“怎么学得会”。在线教学的关注主体逐渐转移,但是学习考核、学习评价的方式仍然是线下教学的结果考核模式,导致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评价机制的不一致、不匹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3.从单一灌输向多维互动的方式转化,但学习帮扶措施不够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线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更加强调单向灌输,因此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进度甚至学习方法等都是“老师安排-学生执行”。在线教学则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学生不再局限于老师所教,还有许多自己的疑惑、比较甚至是怀疑或批判,这就要求教学中需要有相当的精力或时间用在解决学生个性化的问题中,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增强对学生学习的帮扶力度。但目前在线教学存在“重课上、轻课下”“重教学、轻教辅”等倾向,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三 在线教学中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线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而引发的教学革命,是教学领域中的新兴领域,因此在线教学中出现的学风问题也是由于发展而带来的新兴问题,有师生不熟悉、不适应等主观因素,也有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管一体化平台等客观原因,还有涉及新兴技术带来的教学变革与传统教学理论冲突问题等。归结起来,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从理念上说,教育在精神性和工具性之间始终存在张力。教育到底是“为了教化人,从而使人获得主体性的形塑”,还是“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人力资本的生产”[3],这将直接导致教育方式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体验的不同,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学生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输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本身言传身教的行为模仿、价值汲取的过程,必要的“面对面”的接触、交流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研究表明:“在在线课程的学习中,学习动机越强的学生对师生互动满意度越高,更多的学生是在内在学习动机的推动下与教师进行互动。”[4]但是目前的在线教学无法克服因为空间距离带来的教育者“言传身教”的缺失,从而影响教育精神性的作用,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崇,加剧了对教育精神性的侵蚀,造成学生重工具性轻精神性,也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学习动机,从根本上模糊了“为什么学”“为谁学”的根本问题。

2.从机制上说,教育评价机制尚不能完全反馈学习效果。教育教学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需要的是及时的反馈与交流,以实现教学相长。但是当前在线教学的重点依然是内容建设,即更多的关注课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除直播课外又面临着单方面输出的现实,造成了教学分离的尴尬境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过程很轻松,结果一窍不通”的学习效果。而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的评价机制依然停留在线下教育教学的考核方式中,以“一卷定考生”等形式用“点”的结果衡量线的成效,甚至是面的好坏,却忽视了在线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也无法弥补线上教育实践性不强、体验感不强等不足,使线上教育仅仅实现了教育平台的信息化,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实施等都依然停留在线下,这都加剧了学生的不适应性,自然也无法激励良好学风的形成。

3.从技术上说,缺乏成熟的“教——学——辅——管”一体化教育平台。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了教学、学习、辅导、管理以及教学支撑等内容,是一个囊括教育者、学习者、教学辅助者等主体在内的教育体系。在线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实施形态,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目前的线上教学平台都将关注点停留在内容建设上,而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反馈表达、学习辅导的途径建设、学习秩序维护等方面,形成了线上教学平台要么是简单的直播平台,要么是海量的学习资源库的局面。线上教学还停留在线上开讲的阶段,尚未建设线上课堂、线上学校,“教——学——辅——管”一体化建设还不成熟,缺乏了“辅——管”的有力支撑,线上“教——学”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由此引发在线教学学风问题也就是连锁反应。

四 在线教学中学风建设的途径探索

建设良好的线上学风不仅是在线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完善线上教育体系、推进学习革命的必然举措。因此,线上学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环节,立足“线上”这个最大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一) 上好线上思政大课,激发学习热情

将线上带来的空间距离劣势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优势,广泛链接英模人物、行业精英、大国工匠等,因势利导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好爱国主义思政大课,织密线上思政网络,不断激发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深知学习意义,坚定为祖国学习、为人民学习的立场和决心。

1.全国大学生同上思政课。借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经验,精心设计讲座环节、认真挑选讲座嘉宾、扎实组织全国大学生收听收看,并结合线下思政课等,开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等,不仅实现学生全覆盖,而且使讲座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效地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定“四个自信”。

2.全校大学生同进云讲堂。各高校积极挖掘校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展系列云讲堂,使精神之钙常补常新。学校可结合本校学科优势、本地的红色资源等实际情况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特色学科的教授、优势学科带头人以及老领导、老教师、老劳模、老战士等为学生做线上报告会,也可以以开展基层工作者、奖学金获得者、自强不息者等开展线上分享会,以“小我身影”展现“大我形象”。专家学者、思政教师、党务和学生工作者们,从理论、实践等多视角解读中国的制度之优、理念之先、工作之实,更能引发学生强烈共鸣,

3.全班同学同开云班会。各高校要结合节点,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各类云上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围绕当下的主题,或观看纪录片,或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或讨论自我作为等形式,将思想引领融入学习、生活、就业、工作等具体的实例中,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困所求,引导同学用奋斗向祖国告白,将青春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夯实学生学风建设基础。

(二) 完善在线教学支撑,提升学习效果

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学风建设的变化,强化学校学院联动、学习督导一体、境内外学生互帮互助的线上学风建设模式,营造良好的线上学习氛围,服务在线教学。

1.线上线下联动,多方形成合力。抓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建设信息化在线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家校联系、线上线下联动的优势,形成校-院-家齐抓共管学风建设合力。学校创新学风建设方式方法,加强线上学习学风建设,开展“学习互助微课堂”、线上学习答疑等活动,解决教师线上辅导工作量的认定等问题,为持续推进线上学风建设建章立制。学院可托导师制、家校沟通制等,发动本科生导师、家长等力量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对所带学生进行辅导和监督。

2.学习督导一体,多途径提升约束力。将课堂督学和课后导学紧密相连,提高线上学习的到课率、听课率,引导学生克服环境、条件等不利因素,提升学习的约束力,助力学生线上学习。通过成立在线教学督导小组,其成员随机听课、随时查课,全力保障线上课程保质保量开展;建立双向反馈平台,开展线上学习情况调查,完善在线教学效果调研;发挥大数据整合优势,开展线上学风督导新模式,亮相学习状态全过程。

3.课上课下支持,多形式激发动力。发动知名教授、骨干教师、党员教工、优秀学子等力量,以结对子、专业讨论会、学习乐享会,推送读书笔记等形式,开展课业辅导、专业答疑等,以弥补课上学习的不足;鼓励学生成立由党员、学生干部、成绩优秀的同学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与同学一对一结对,互相帮助,促优良学风,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 开展网上第二课堂,丰富学习形式

围绕“建立好心态、适应新状态、展现新姿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将专业与活动相结合,提高同学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加强学风建设。

1.丰富网上活动,建立好心态。利用线上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如在校、始终不停学。学校可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网上活动。如体育学院可举行网上体育课线上运动“荟”,进行排舞、太极、力量训练线上展示。建筑学院可推出“匠人学风”系列分享活动,分享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医学院可开展网上会诊,坚持以夯实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为目标,不忘身为医学生的使命。其他类别学生可举办书桌上的风景线展示活动、笔尖上的课堂展示活动等等,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唤醒学习的心。

2.开展网上比赛,适应新状态。通过开展持续性、渐进式的比赛活动,积极帮助同学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引导同学适应在家学习、网上学习的新状态。如举办21天学习打卡活动,促成宅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建立24小时直播自习室陪伴学习,营造学风;由专业课老师像学生提供推荐书目及阅读方法,开设30天领读群,发布读书计划、汇编读书心得,让学生爱上专业知识;鼓励学生晒出笔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课笔记展示活动等等。

3.传递网上正能量,展现新姿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在工作生活、服务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力所能及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弥补在线教学的不足,以及所学服务社会,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不断提升学习的价值感和使命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姿态。如教育类学生可免费举办农民工子女公益辅导训练营,经过周密的安排与布置,志愿者们通过PPT授课,讲解练习,带领小朋友们体会学习的快乐。美术类学生举办以艺展义主题活动,以学生的绘画、设计作品助力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城市建设。艺术类学生则可以发挥专业力量,参与当地广播电视台栏目的制作等,通过专业传递青年学生的力量。

五 结语

加强线上教学学风建设,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坚持。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老师也要通过线上思政大课,引导学生学习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完善在线教学的支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建设良好的线上学风是完善线上教育体系、推进学习革命的必然举措,要发挥它的最大特点,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