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居民自我药疗发生与用药行为调查研究
2022-03-17刘惠娟王芳张敏豆金彦
刘惠娟 王芳 张敏 豆金彦
普及合理用药、科学就医和合理营养等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的诸多任务之一。自我药疗是指消费者使用药物处理自我意识的身体不适或症状,或自行使用有医嘱的处方药治疗慢性病或再次发生的疾病,是自我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1],受到WHO 等卫生组织的倡导,不仅有助于人们主动预防和缓解疾病,还能够节约医疗费用,减轻医疗卫生体系的压力,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居民用药知识匮乏,缺乏专业的指导,不合理用药行为时有发生,自我药疗仍存在一定的风险[2,3]。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为了加强居民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团队在甘肃省各市县开展了用药调查,了解居民对药品的认知、用药态度和自我药疗行为等情况,本研究重点分析自我药疗行为,包括自我药疗的发生以及药品使用、购买、储存等方面,旨在了解居民自我药疗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科普内容和有效的干预政策提供参考,有针对性地提高居民安全用药意识[4,5]。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8年7~10月,对甘肃省平凉、天水、嘉峪关、酒泉、定西、兰州、张掖、武威、白银等地区的常住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对象纳入标准:在调查地区生活,年龄16~70岁,具有基本理解能力和正常行为能力,充分考虑不同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医疗保险类型等因素。
1.2 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设计问卷内容,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议予以补充修订。内容包括受访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6题)以及自我药疗基本情况(对药品的认知19题、用药态度11题、用药行为15题),Cronbach Alpha信度系数为0.772,表明问卷较可信;KMO值为0.711,Bartlett球性检验显著性<0.05,表明问卷效度较好。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发放,负责解释问卷内容并协助有阅读、书写困难的调查对象完成填写,问卷填写完毕后对药品使用误区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解答。共发放问卷3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3 111份,有效回收率为86.4%。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采用可靠性分析、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相关性等方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访居民基本情况 被调查居民中,男1 535例(49.8%),女1 549例(50.2%);汉族居民2 857例(92.8%),农村地区居民较多(66.3%),18~60岁居民占89.4%,多数居民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大学,家庭月收入以<4 500元为主,医疗保障主要为城镇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2 自我药疗的发生 1年来有自我药疗行为的2 541例,占比为81.8%。居民自我用药的依据主要是:能够自行判断适应证(67.7%)、药品价格适中(31.4%)、认为自行选择的药品不良反应少(31.2%)、药品购买和使用方便(25.8%)。选择自行用药的症状主要为感冒(84%)、发烧(62.3%)、咳嗽(55.4%)、头痛(46.5%)、胃痛(32.5%)和腹泻(25.3%)。同时服用2种和3种药物的居民居多,分别为42.6%和33.6%。因认为疾病不严重、自己有用药经验而选择自我药疗的居民居多。
2.2.1 以是否选择自我药疗作为因变量,性别、民族、家庭人口数等13个变量作为协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民族、学历、起居是否规律、家庭月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医疗保险类型7个因素与居民是否选择自我药疗有关,女性、汉族、学历较低、起居不规律、月收入高、患有慢性病、医疗保险为新农合和小城镇医疗保险的居民更有可能选择自我药疗,Hosmer-Lemeshow检验的显著性为0.505,认为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数据。见表1。
表1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自我药疗发生的参数估计表
2.2.2 将是否选择自我药疗作为列,性别、民族、家庭人口数等13个变量作为行进行交叉表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性别、学历、年龄、职业、起居是否规律、健康状况、家庭月收入、是否患慢性病以及医疗保险与自我药疗存在显著性相关,女性、农民和工人、学历较低、年龄较大、起居不规律、健康状况差、月收入较高、患有慢性病、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小城镇医疗的居民选择自我药疗的可能性较大。见表2、3。
表2 自我药疗交叉表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表3 自我药疗交叉表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2.3 药品使用
2.3.1 自我药疗依据:居民自我药疗确定用法用量的依据主要为药品说明书(62.5%)、医药师的指导(62.1%)以及个人经验(21.4%)。阅读说明书的内容包括用法用量57%适应证43.8%、全部内容43.3%、生产日期和有效期26.2%、不良反应26.1%、注意事项23.3%、禁忌证21.3%、药理毒理3.7%、其他0.5%,其中关注用法用量和适应证的居民比例较高,按照每阅读一项内容得1分,>9分为阅读全部内容进行统计,阅读全部内容的居民占52.8%。能够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用药的为18.3%,经常、有时能够按照说明书或医嘱用药的为44.4%和30.2%。说明书中不能理解的内容主要是药理毒理和药物动力学,占比分别为60.9%和57.6%,其次是适应证,占17%,还有3.9%的居民对全部内容均不能理解。利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分析阅读说明书得分的影响因素,性别、民族、家庭人口数等13个因素作为变量,职业和医保类型设置为哑变量,方法为“进入”,回归过程方差分析显著性为0,表明学历、年龄、起居规律性、家庭月收入以及是否医护人员与阅读说明书得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医护人员得分较高,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起居越规律的居民得分越高。见表4。
表4 线性回归法分析阅读说明书得分的回归系数估计
2.3.2 自我药疗实施:87.2%的居民能够选择温开水送服药品。60.3%的居民自觉病情好转后停药,22.2%的居民药物服完后停药,12.8%的居民按照疗程停药,仅4.6%的居民听从医药师建议停药。自我药疗无效或更严重后,61.1%的居民会去医院或诊所就诊,54.7%的居民会自行停药,13.3%的居民会自行更换药物,6.4%的居民会增加药量,7.5%的居民会选择联合用药。73.6%的居民认为自行使用的药物具有毒副作用,42.6%的居民关注过药物的不良反应,33%的居民在发生不良反应后仍然会考虑同样的用药方法。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51.1%)、过敏反应(39.5%)、脱发(17.8%)以及肝肾功能损坏(17.4%)。出现不良反应后,59.9%的居民会去医院或诊所就诊,63.9%的居民会自行停药,9%的居民会自行更换药物。以出现一项不良反应得1分进行统计,将得分与是否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用药进行相关分析,3种类型相关系数均为正值(P均<0.01),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即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服药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见表5。
表5 不良反应得分与是否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服药之间的相关分析
2.4 药品购买 居民自我药疗的药物主要来自正规药店(66.9%)和医院(43.6%),来自私人诊所占28.5%,凭处方到药店购买的占16.1%,亲朋赠送的15.2%,以前剩余的14.6%。购买药品时的选择依据主要为药物疗效(59.3%)、医药师推荐(42.2%)以及药品价格(35.5%)。购买药品时咨询的内容主要为药物是否对症(59.8%)、应当买什么药(46.5%)、药物疗效如何(42.0%)以及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28.9%)。
2.5 药品储存 87.1%的居民家中储存有药物。储存的药品主要为感冒退烧药(90.8%)、抗菌药(50.7%)、止痛药(45.2%)、止泻药(27.6%)、跌打损伤药(23.0%)、治疗慢性病药(17.3%)和安眠药(13.7%),与吴姗姗等[6]的调查结果相似。药品储存方式按照得分进行统计,选择A、B、C、D、E分别得1、2、3、4、5分,选项A为储存药品的正确方式,5个题目全部选择正确得分最低,为5分,得分越高代表居民越不能正确储存药品,<5分的居民仅占7.2%,6~9分的居民人数最多,说明多数居民不能正确储存药品。将储药得分作为因变量,性别、民族、家庭人口数等13个因素作为变量,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职业和医保类型设置为哑变量,方法为“进入”,回归过程方差分析显著性为0.00,性别、年龄、起居是否规律、家庭月收入、是否医护人员与药品储存得分存在线性关系,女性、医护人员更能正确储存药品,起居越规律、家庭月收入越高,年龄越低,越能正确储存药品。将阅读说明书得分与储药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3种类型相关系数均为负值,显著性均<0.01,说明两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即阅读说明书项目较多的居民更能正确储存药品。见表6、7。
表6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药品储存方式得分的回归系数估计
表7 阅读说明书得分与药品储存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自我药疗的发生 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敏锐性和耐心,能够主动获取医药知识,更倾向于自我药疗,与龙靓等[7]的调查结果相似;起居规律的人对待生活态度较为认真,疾病发生后往往会采取更加慎重的方式,更有可能选择就医;患有慢性病的居民对健康的关注度较高,会主动通过电视媒体等方式获取医药知识,更有信心采取自我药疗;学历较低的居民可能因为知识水平不足忽视自我药疗的风险,对待疾病较为随意而选择自我药疗;月收入高的居民对药物的经济因素考虑较少,可自由支配时间较少,可能会因方便快捷而选择自我药疗;多数非处方药品都在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之内,所以购买了医疗保险的居民更倾向于自我药疗;医护人员因具备基本的用药知识,更明白自行用药的风险,对待疾病较为慎重,不会轻易尝试自我药疗。
自我药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疾病不严重”和认为“自己有用药经验”,也有少部分居民“讳疾忌医”,担心医院的检查结果超出心理承受范围而不愿意去就医。多数居民对医药知识的了解较为片面,只看到病情的表情,随意进行自我诊断或单纯对照药品说明书用药很有可能因误判而造成病情延误。
3.2 药品使用 确定药物用法用量时存在亲朋介绍和凭经验用药的情况,为安全用药带了极大的隐患。亲戚朋友往往不具备医药学知识,只是单纯根据疾病的表象推荐药品,会掩盖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个人经验往往更为不科学,同一种疾病可能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或个体差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盲目的服用同一种药物不仅不会控制病情还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服用药品前关注用法用量和适应证的居民比例较高,说明多数居民能够意识到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而关注注意事项和禁忌证的居民偏少,忽略这两项内容可能会因为药物联合使用不当、食用具有配伍禁忌的食物或忽视其他慢性疾病而造成疾病不能控制、病情加重或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现象。部分居民不能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用药,原因可能是对医药师信任度较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在自我药疗时要更加慎重,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多数居民凭借主观意识,认为病情好转即停药,这种情形可能会导致某些特殊疾病的加重或发生严重的戒断症状。
3.3 药品购买和储存 居民购买的药品有少部分来自亲友的赠送和以前的剩余,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导致服用的药品不对症或药品过期而达不到治疗效果;选择药品时能够听从医药师的建议说明民众对医药师的信任度逐渐增强;药品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选择,可见经济性和有效性是居民用药时重点关注的内容。
多数居民有储备药品的习惯,药品种类与吴姗姗等[6]的调查结果相似,但是用于割伤、划伤等外伤的药品储备偏少,应当在家中常备酒精、碘伏等伤口消毒剂和纱布、棉球、创可贴等包扎敷料。多数居民不能科学的储存药品,不合理的储存方式如阳光直射和温湿度较高的环境可能会导致药品的稳定性发生改变,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或杂质超过限量,服用以后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或引发毒副作用。
4 措施与建议
4.1 完善用药体制,提升服务能力 政府部门应适当增加医药管理资金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药师进社区”机制或定点咨询机构,使居民就医和咨询用药更加便利;将相关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严格规范医药师行为,提高伦理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6,8,9];提高零售药店店员专业知识和素养,配备有经验的药师,强化服务能力。
4.2 调整药品价格,加强广告监管 药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的用药选择,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合理的药品价格机制,确保常用药品的价格能够被普通居民接受[10]。应积极改革药品广告管理体制,加大虚假广告的惩处力度,拓宽举报渠道,提高公众辨识度和维权意识[7,11]。
4.3 开展用药知识教育 当前自我药疗现象越来越普遍,公众可以便捷的利用网络、媒体等方式获取医药信息,进行自我诊断和用药,极易造成药品不对症,贻误治疗时机,开展公众医药教育迫在眉睫。(1)通过社区讲座、热线电话、报纸电视专栏、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用药、购药、储药知识宣传,介绍常见病、慢性病的自我药疗和防治措施,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安全用药意识[5];(2)利用微信、微博及互联网技术为公众提供药学服务信息[12,13]。(3)教会居民正确阅读说明书,养成阅读说明书的习惯,明确特殊疾病的禁忌证和停药方式。(4)学会辨别药物有效期,了解有效期的含义,明确过期药物的回收方法,保证用药安全,减少资源浪费[6,7,14]。
4.4 关注特殊群体 高龄者生理机能退化,生活能力下降,用药风险增加;儿童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差,敏感性较强,用药更加要求及时准确。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对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孕妇加强药学干预[15,16],简化老年人用药方案,制定简单明了、字体大的说明书和标签,建立专门的儿童用药咨询和指导机构,加强医院-社区-家庭的延伸服务及支持体系[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