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某高职院校新生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2022-03-17中国医科大学110122孟丽芳
中国医科大学(110122) 高 原 孟丽芳
【提 要】 目的 探讨沈阳市某高职院校新生抑郁症状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改善高职院校新生的抑郁症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沈阳市616名高职院校新生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探索高职院校新生抑郁症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616名高职院校新生中,71.75%新生无抑郁症状,11.53%新生可能有抑郁症状,16.72%新生有抑郁症状;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条件、获得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新生抑郁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职院校新生的抑郁症状与其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提高新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缓解其抑郁症状。
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心理健康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1]。抑郁症的基本特征是失去积极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悲伤、对事物丧失兴趣、无法进行日常活动、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睡眠时间改变、感到不安和绝望,甚至产生自残或者自杀的想法[2]。抑郁症是许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会导致人际、社会和职业功能的损伤。纵向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产生的抑郁症往往会持续到成年[3]。抑郁症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能阻碍他们未来的成功。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青春期过渡到成年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首次发病的高峰期。研究发现,大多数终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成年早期开始发病[4],包括持续的情绪和身体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障碍等[5-6]。这些疾病可能是由大学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诱发的,因为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发展、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最易出现与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转变有关的心理问题。社会支持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资源,可以缓冲或减轻生活事件和其他压力源的影响[7]。无论获得的支持来源于情感方面还是信息方面,社会支持都被视为一个对身心健康有重大影响的多维概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较差的人际交际能力、较低的学习成绩和较高的自杀行为风险等有关[8],关注心理问题的早发性对评估和干预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拟对沈阳市某高职院校新生的抑郁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校园卫生服务和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沈阳市某高职院校的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问卷650份,剔除无效问卷34份,回收有效问卷6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77%。
2.测量问卷
(1)一般资料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经济条件等。
(2)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D-S)
本研究中高职院校新生的抑郁情绪测量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D-S适用于一般人群调查,可测量受试对象最近一周内的抑郁情绪频度[9]。CED-S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计分,0~3分分别表示偶尔或无、有时、经常、多数时间,总分为0~60分。CED-S得分越高,说明受试对象在过去一周内出现抑郁情绪的可能性越大。得分<16分,认为受试对象无抑郁症状;得分为16~19分,认为受试对象可能有抑郁症状;得分≥20分,认为受试对象有抑郁症状。本研究中,CED-S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3,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可分为3个维度,共计10个条目。其中,客观支持3个条目,主观支持4个条目,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SSRS总分为11~62分,分数越高,说明受试对象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SSRS总分<35分,认为受试对象获得低水平社会支持;总分为35~45分,说明受试对象获得中等水平社会支持;总分>45分,说明受试对象获得高水平社会支持。本研究中SSRS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3,说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3.统计方法
结 果
1.研究对象的人口学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616名高职院校新生,年龄15~22岁,平均年龄18.68±1.49岁。其中,男生320人,占51.95%,女生296人,占48.05%;独生子女369人,占59.90%,非独生子女247人,占40.10%;父母文化程度方面,101名新生(16.40%)的父亲具有小学文化,440名新生(71.43%)的父亲具有初高中文化,69名新生(11.20%)的父亲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112名新生(18.18%)的母亲具有小学文化,431名新生(69.97%)的母亲具有初高中文化,65名(10.55%)新生的母亲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173名新生(28.08%)家庭所在地位于城市,115人(18.67%)位于县镇,326人(52.92%)位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方面,187名新生(30.36%)认为家庭条件差,374人(60.71%)家庭条件中等,53人(8.60%)家庭条件好。
2.高职院校新生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高职新生的抑郁得分范围为0~49分,平均分为13.22±7.37分,其中,71.75%(442名)新生得分<16分,认为其无抑郁症状;11.53%(71名)新生得分为16~19分,认为其可能有抑郁症状;16.72%(103名)新生得分≥20分,认为其有抑郁症状。616名高职新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得分范围为11~59分,平均分为40.03±7.01分,其中,客观支持平均分9.04±2.92分,主观支持平均分为23.07±3.89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分为7.93±1.97分。
对高职院校新生的抑郁症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条件、获得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新生抑郁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1。男生的抑郁得分(14.64±7.80分)高于女生(11.67±6.56分);家庭经济条件越好,新生的抑郁得分越低;新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抑郁得分越低。
表1 高职院校新生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3.高职院校新生抑郁症状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对高职院校新生的抑郁症状和社会支持情况之间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新生的抑郁症状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均<0.001)。
表2 高职院校新生抑郁症状和社会支持的Pearson相关分析
讨 论
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中,青少年和年轻人抑郁症的患病率有所上升[10-11]。2013年,Ibrahim等人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全世界大学生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30%,患病率范围从10%到85%不等[12]。多项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抑郁症的患病率超过25%[13-16],我国大一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9.8%~65.5%[17-18]。本研究对高职院校新生的抑郁症状进行调查,发现11.53%的新生可能有抑郁症状,16.72%新生有抑郁症状。本研究中,男生的抑郁水平得分高于女生,男生患抑郁的倾向性较女生大,这与Wong和Al-Qaisy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19-20]。抑郁检出率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男生和女生在寻求心理帮助的态度差异有关。当出现心理问题时,女生有积极的寻求帮助的态度,更乐于向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缓解负面情绪;而男生则对心理咨询持消极态度,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提示,家庭经济条件差是高职院校新生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与黄雅梅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1]。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可减少抑郁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新生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其抑郁症状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验证了以往研究结果[22-24]。新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越小。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为高职院校新生,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当学生们应对压力事件时,社会支持可以起到缓冲作用[25]。分析不同维度的社会支持与新生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均与新生的抑郁症状呈负相关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职院校新生获得的主观支持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较高。主观支持即主观感受到的支持,指个体所获得的情感方面的支持,包括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本研究提示,被感知到的情感支持对于改善高职院校新生的抑郁症状帮助更大。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26],提示在今后工作中,学校应注重从提高新生感知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有利于提高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结果提示,为预防新生抑郁,高校应制定和实施以学校和家庭为基础的干预策略。高校一方面可通过思政课和心理课等教育途径引导新生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容纳自己;另一方面可通过校园的社团活动,向新生们传授人际交往的经验,多为新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加其社会支持的来源,能够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减少抑郁症状的出现。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们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高校和家庭应联手为新生们建立一个社会支持体系,让他们感受到各方面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