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

2022-03-17谢威义庄淑流郑总邱斌孙堂胜

当代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全血变性色素

谢威义,庄淑流,郑总,邱斌,孙堂胜

(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金山新院神经眼科,福建 福州 350009)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imary retinitis pigmentosa,PRP)是一组遗传性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1]。有研究表明,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基因缺陷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损害光感受器细胞有关[2-3],还与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活化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有关[4]。国内大量文献集中研究血液流变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5-6],而关于PRP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PRP 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为PRP 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临床治疗手段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至2020 年9 月本院收治的PRP 患者92 例(184 眼)作为观察组,其中男 53 例,女39 例;年龄 11~81 岁,平均年龄(51.1±14.0)岁。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 83 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 43 例,女 40 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54.0±15.6)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双眼受累,早期有夜盲病史,视力进行性减退;②视盘颜色蜡黄变淡,视网膜血管变窄变细,视网膜骨细胞样或不规则色素沉着;③视野向心性缩窄或管状视野等特征性改变;④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异常或无波形(呈“熄灭型”)。观察组排除标准:①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②其他眼病及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全身系统性疾病;③3 个月内使用抗血小板及改善微血管舒缩状态的药物。对照组纳入标准:经体检后排除心血管、脑、肝、肾、外周血管疾病及具有严重外伤史的健康人群。

1.3 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在采血前均未服用抗血小板及改善微血管舒缩状态的药物,于次日清晨7:00~8:00,空腹状态下静脉采血5 ml,分离血浆后保存。

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器采用北京普利生LBYN6C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由金域检验专业人员实施检测,检测指标包括低切、中切、高切血液黏度,血浆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全血还原黏度,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等。检测方法采用锥板旋转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并行WilcoxonZ检验,对定性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中切)、还原黏度(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PRP 是一种致盲性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属难治之症。一般人群发病率为1/3 000~1/4 000[7],临床表现为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盘呈蜡黄色,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或不规则色素沉着。发病早期周边部视网膜视杆细胞及相关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变性改变,表现为夜盲、周边视野缺损,随着病情进展,晚期视锥细胞变性导致中心视力下降,最终失明[8]。PRP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PRP 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编码光转导级联途径相关蛋白质的特定基因突变导致整个通路受损,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及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有关[9]。

全血黏度是血浆黏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是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切变率)及其他条件而表现出的黏度,黏度越大,血液流动越慢;反之,血液则流动越快。血液黏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红细胞压积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是影响血黏度的主要因素,其值越大代表血液黏度越大[10]。血液黏度升高,血流阻力增大,血液流量和组织灌注降低,严重者出现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压积增高引起血液黏度升高,从而引起血流量下降,导致氧的运输量减少,引起组织缺血和功能障碍。匡慧敏[11]研究发现,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会引起微循环受阻,造成血液灌注不足,最终引起患者病理生理变化,不能维持机体基本正常代谢活动。罗兴中等[12]对50 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与40 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对照研究,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血液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具有高粘滞血症,血液黏度升高可能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中切)、还原黏度(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罗兴中等[12]研究结果一致,提示PRP的发病可能与血液黏度异常升高有关。PRP患者血液黏度升高,血流速度变慢,导致脉络膜、视网膜血流量下降发生缺血缺氧,加重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有研究表明,光感受器的死亡引起视网膜营养需求下降,导致视网膜血管管径变细[7]。血流量与血管半径4次方成正比,与血液黏度成反比,特别是中晚期PRP 患者视网膜血管明显变细,视网膜管径变细使血流阻力增高,高血液黏度必然导致视网膜血流量下降,形成视网膜微循环障碍。罗兴中等[13]研究显示早期PRP 患者血液流变学无异常改变,提示PRP的形成有多种原因,血液流变学异常与PRP可能互为因果关系。赵春等[14]研究结果显示,40 岁以下PRP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40岁以上PRP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升高,随着年龄增大,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是该病发生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遗传方式不同的PRP 患者病情也存在一定差异,如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PRP 患者在50 岁之后才会发病且病情较轻,而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PRP患者常于10岁内出现症状,发展快,病情重[15]。由此可见,PRP 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血液流变学异常是PRP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本研究样本量小,未按视功能严重程度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程度进行再分组对比,部分问题尚未阐明,如PRP患者早期是否有血流变异常,为何出现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黏度升高程度是否与PRP严重程度正相关,遗传方式不同的PRP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PRP 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血液黏度升高使血流速度减慢,减少视网膜血液供应,促进病情发展。因此,采用改善血流流变学的药物治疗PRP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全血变性色素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色素热舞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听话”的色素
从五种天然色素提取废渣中分离果胶的初步研究
征兵“惊艳”
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