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故事里长大

2022-03-17胡友华

莫愁 2022年9期

文 胡友华

1

上小学时,我的表姐夫是一所中学的校长。表姐夫非常严厉,学生若是遇到他,要么立马掉头,要么赶紧绕道,要么恨不得变成一股烟赶快消失,我也不例外。但是我有时候又特别想见到他,因为他的抽屉里有很多小人书,他跟我说,只要我在校表现好,就奖励我小人书。小人书是那时候所有学生迷恋的课外书,为了得到小人书,我拼命地在各方面表现自己。

一次,我写作文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表扬,表姐夫得知后送了我两本小人书。回到家,我一头扎进小柴房里,一直看到天黑。

同村的小伙伴得知校长奖励了我两本小人书,都高兴得很。每天一早,还没等我吃完早饭,他们就来到我家堂屋等我一起上学。“快点吃,今天路上给我们讲讲啊!”在一群人的催促下,我快速地吞下早饭。一路上,身披春日的暖阳,脚下伴着星星点点的小野花,我的故事便开始了:今天的故事叫《爱国志士辛弃疾》,辛弃疾,山东人也,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小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神里充满着兴奋和期待。

后来,我不断地得到表姐夫奖励的小人书,有赵宏本、钱笑呆画的《三打白骨精》,刘继卣画的《筋斗云》,王弘力画的《十五贯》,贺友直画的《山乡巨变》等。《山乡巨变》是横32开,当年很少见。我那时年龄小,也看不大懂,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图画编成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随着我读得越来越多,讲得越来越多,我也逐渐成了小伙伴们心目中的故事大王。

那些小人书里的故事激发了我的想象,也潜移默化地对我进行了写作启蒙,我学会了脑中绘画,笔下成文。

2

爷爷念过私塾,肚子里装着一堆故事,有历史故事、民间故事,还有很多妖魔鬼怪故事。

乡村的夜,整个村子都特别宁静。爷爷到灶台的火坑里取些柴火炭,置于陶盆中,再将晒干的艾草稍微喷水打湿后放在柴火炭上,顿时,缕缕青烟伴着丝丝香气,袅袅地在小院中升起,不一会儿,蚊虫就被醺得不见了踪影。

落定,爷爷拿着一把蒲扇躺在摇椅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似是要摇出什么新鲜离奇的故事。

爷爷清了清嗓子:“大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儿子薛丁山……”我和妹妹竖起耳朵听得非常入迷。爷爷学人物说话,好像那人就在我们身边。不同的人说话,音调还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等展现得惟妙惟肖。小时候的我认为爷爷神通广大,能和故事里的人物相处得这么熟络。

等爷爷的《薛丁山征西》第一回讲完,月亮已经从山岗上露出大圆脸,整个院子晃荡着细碎的银光。等爷爷讲完,就换我给爷爷讲故事。我把从小人书上读到的故事讲给爷爷听,爷爷夸我讲得好,教我如何更好地讲故事,告诉我情节怎么铺垫才更生动,故事怎么讲才更吸引人。更多时候,爷爷会和我一起分析故事里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导我在复述该人物的语言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情态、动作。爷爷对人物的透彻理解,让我明白了要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就必须充分地去了解人物,和他成为熟人,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个人物讲活,把故事讲好。

在乡村,在那个课外书稀缺的年代,从爷爷肚子出来的那些故事极大丰富了我的知识面,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想象。爷爷讲故事时喜欢卖关子、抖包袱,这对我写作也有很大启发,让我学会了很多行文布局的技巧。

3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一直从事童书发行及选题策划工作,结识了很多作家。每次和作家朋友聊写作话题时,我的脑子里总会蹦出来很多故事。当我把故事讲出来时,他们都说,这么好的故事怎么不写出来。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就把脑子里酝酿成熟的故事写出来。写着写着,原本在脑子里的故事就跑到了各种报刊上,写着写着,我就成了一名作家。

每一个作家都是故事大王,而每一个故事大王都是一个幻想家。从看故事到讲故事再到写故事,我发现,写作其实是对我们头脑中某些事物的再次发现和创造,而想象力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具有想象力,具有想象的勇气,他便可以创造很多东西,他会把一件无趣的事情变得有趣,把一个动人的体验变得更加动人。

我想告诉正在学写作的孩子,你们天生就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写作就是写我们脑海中的画面,展开想象,任由思绪驰骋,你笔下的文字也会变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