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间集句八条

2022-03-17龙悦

火花 2022年2期
关键词:薛涛菊花梅花

龙悦

晴窗无事,偶然欲书,因录古人咏花句八条,书成条幅,并述其事。

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朝诗人崔护,在春天赏桃之余,有感写下了这么一首脍炙人口的《题都城南庄》诗,深为后人所喜爱,且吟诵不绝。

诗的用词遣字浅显易懂,字数只有二十八字,却道尽了人生的无奈与惆怅。

前两句写往事,在门里见到了赏花的倩影,人面犹如桃花般的美丽。因为一个“门”字,使人察觉了在诗句后面,必然蕴藏着诗人没有说清楚的故事,也因为没说清楚,使读诗的人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果不其然,唐代孟棨的《本事诗》首先根据这首诗延伸出一个言之凿凿的爱情故事。北宋的《太平广记》也将这个故事录进书中,甚至到了现在,评剧里也有《人面桃花》的剧目。

故事想必是想象的居多,然而一手简短易懂的七绝,能让人有那么多的想象空间,也是这首诗不得不让人佩服的原因。应该也是诗人的能耐吧?

后面两句,则是道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奈,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许多文学或戏剧作品,费尽了许多心思,铺排了许多故事,无非也是想彰显这种人生的感慨。

然而诗人只用了两句十四字,没有半个悲伤的字汇,甚至还用了“笑”字,再配合前面两句,就道尽了人世间的沧桑与无奈,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桃花在春风中绽放,用“笑”来形容,这字用得令人拍案。日语用中国“笑”的古字“咲”,来形容花开,想来,不知跟这首诗有关联否?

水上轻盈步微月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宋代诗人黄庭坚,在五十一岁时,一连做了四题八首咏水仙花的诗,然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这首《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

前两句把水仙花比拟成凌波仙子,踏着轻盈的步伐,在有微微月光的水面上漫步,多么美的情景啊!看着想着,突然想到了山矾因为太像水仙,很难分辨而懊恼了起来!

好烦喔!于是诗人起身推开了门,走出户外。但见大江横于眼前,风景壮阔无比,心胸顿然清明豁朗,不禁哑然失笑,笑自己为什么对着芝麻小事困扰烦躁?

也是!我们不就常常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困扰着而无法脱离,这时候应该学学黄庭坚,放下一切走出门,去看看更为广阔的天地!

宋人陈长方在《步里客谈》说:“古人作诗断句,辄旁入他意,最为警策,如老杜云:‘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是也,黄鲁直作水仙花诗,亦用此体。”诗人用了似乎与原来铺陈的诗意完全不搭界,甚至相反且极度对比的句子,做突兀感的总结。这种手法,令人在一阵错愕之后,有突然顿悟、或猛然释怀、或会心一笑的感觉!

这就是陈长方所谓的“旁入他意”;我读清人郑板桥的潇湘八景词,发现他也用了许多这样的手法。比如《平沙落雁》:“秋水漾平沙,天末澄霞,雁行栖定又喧哗。怕见洲边灯火焰,怕近芦花。是处网罗赊,何苦天涯,劝伊早早北还家。江上风光留不得,请问飞鸦。”

本来说的是雁,却突然冒出了“请问飞鸦”做结语;同时也强调了前面的词意,手法令人赞赏。

传情每向馨香得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是唐代女诗人薛涛描绘牡丹的名诗,诗中把牡丹花拟人化了,不过,也可以说是诗人把对某人的思念转化到牡丹身上。

首句说去年暮春,为了牡丹零落而泪诗红笺,本以为如同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的幽会,散就散了,也如同武陵桃花源般,纵使再来也找不到入口的幽径了!但万万没想到,今年又重逢了。所以诗人才有“因何”之问。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确实,深情是溢于言表的。可是明知如此,最后还是希望安枕席在你身旁,直到夜深人静,才好好跟你诉说别后的相思!

如此深情,藉花来说,应该是另有所指,是吧?

女诗人确实是多情的。薛涛自幼聪慧,能诗词且懂音律。十六岁时,迫于家计,入乐籍,是当时很有名的乐伎,往来有权倾一时的节度使、著名的文人、幕府佐僚、贵胄公子以及禅师道流等等。

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甚至还授予薛涛“校书”一职,虽非正式官位,却广为流传,因而她也被称为薛校书。

当时王建有《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云:“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知。”可见一斑。

薛涛还跟名诗人元稹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元稹离开之后,她曾写了两首诗寄给元稹:“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另一首是:“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落塞前溪。知君未转秦关骑,月照千门掩袖啼。”可见用情之深!可惜,却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薛涛后来孤独终老。

薛涛还有另一绝活,她所制造的粉红笺纸,在上面写诗极其漂亮,为当时文人雅士所重。后代一直有人仿制,被称为“薛涛笺”,并与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以及屈子离骚并列为古今绝艺。

小楼一夜听春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了。在家赋闲了五年,终于等到奉召要到严州担任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候召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此时我们的爱国诗人,已经没有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也缺了壮年“抚剑悲歌”的激昂情绪,甚至连无奈都说不上了,剩下的只是拿着短纸闲作草书,或是在晴窗之下试喝茶的无聊!

沦落到这样的景况,孰令致之?当然是自己啊!谁叫你要到京华来作客?不用嗟叹,归去吧!现在动身,清明节之前就可以回到故乡了!诗人是这样说的。

虽然整首诗都在表现“不如归去”的感叹,不过,其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一联句,却成了最为人所钟爱的名句。

或许,雨声、卖花声所交织出来,这种都会里特有且带着浓浓诗情画意的春之景象,已然超出诗人原本期待表现的心境,进而让读者体会到一种纯粹属于诗的美感本质吧?

冷香飞上诗句

此句出自宋人姜夔《念奴娇》,全词如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这是很有名的咏荷词。整首没提到荷或莲,却让人一读就知道在赞叹荷花和荷池的美丽。而且词人的用词遣字,不仅用词优美,且屡有新意,常出人意表,每令读者不禁拍案叫绝。首句描述划船赏荷:“闹红一舸”,“闹”字就用得生动无比!而且赏花也可“与鸳鸯为侣”,想象划船而过,鸳鸯就在船边,成双成对,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意境啊!

接着,“水佩风裳无数”说荷花是水的佩饰,荷叶是风的衣裳,想来,应该只有诗人在灵感充沛的时候,才能写出这么生动的诗句吧?

吹凉的是翠绿的叶子,而洁白的脸庞,沾点微微的酒醺,真是够诱人的花色。天空突然下起了雨,洒在菰蒲叶上,这时的诗人,突然看到了一个嫣然摇动的影子,这影子是花的冷香,摇动着飞上了诗人的诗句。真是叙述得非常奇绝,于是“冷香飞上诗句”成了千古名句。

此阙词上半段写“去”,下半段写“归”。记事美景,当然不舍归去。看见花艳,愁其飘零,所以“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我们的诗人总是有这种悲天悯人的本性。

其实,作者也曾为这阙词写了一段长序,叙述填词的由来,一样甚为可观:“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犹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所谓“即事”,就是指当前随意看到的事,诗人游到一个小村落,村落里有一条小河,河边沙洲的芦花旁,飘荡着一艘不系之舟,于是诗人就很随意地用极其浅显的句子,平铺直叙地写了一首轻松的小诗。

这样的小诗,让人读来甚觉清新可喜且爱不释手,究其原因,就是轻松,而轻松也是来自于诗人所描述渔人豁达的胸怀。

想想,钓鱼归来,江村月落,天色已冥,正是睡眠的时刻。于是渔人船不系了就直接睡觉去,心一点也不受船是否系着的牵挂。管他的!纵然一个晚上让风吹去,明早起来,也可以在这芦花浅水边找得到。

这种心境,真是豁达,如果我们生活上的许多琐事,也能如渔人般想得那么开。那生活将是无牵无挂,万般自在。

不过,也有可能是另一种状况,渔人累了,天色晚了,于是就直接在船上睡觉,任凭一夜风吹,也许隔天醒来,船还是只会飘荡在芦花浅水边。如果是这样,就更豁达了!

其实,早期庄子《列御寇》也曾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生命太多的牵挂,使得生活老是郁闷而不舒畅。放开越多,生命就愈舒坦、愈无忧。

这“不系之舟”,后来就被泛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境。

唯爱寒花晚节香

中国台湾书法家曹容先生,据说由于古人含有“容”诗句:“莫嫌老圃秋容澹,唯爱寒花晚节香。”因此取字秋圃,号老嫌,斋号澹庐。其门生所举办的“澹庐一门书法展”,在老先生1993年过世之后,仍然年年举办,为中国台湾目前重要的书法联展之一。

证之此诗,其实出自宋代诗人韩琦的《九日水阁》一诗: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曹容先生所引用诗句,虽与原诗有些出入,但于义无伤,寒花、黄花皆指菊花。

说到菊花,自是与陶渊明有极大关系。自从陶渊明的《归去来词》中提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以及其饮酒诗中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来,菊花即成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与歌咏的对象。

如唐朝诗人元稹《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以及明代沈周《菊》:“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两首诗皆提到陶家,这陶家当然是指有菊花知己之称的陶渊明。

也由于陶渊明的关系,菊花成了隐逸的代表;而且,菊花以黄色为正色,因此菊花又被泛称为“黄花”。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开在秋天多霜的篱落之间,自是清瘦,所以易安居士(李清照)就拿来比瘦。

不过后来因为“瘦”“寿”谐音,因此“瘦菊”变成了“寿菊”,加上秋季重阳节的推波助澜,因此人们把菊花真的养胖了,成了富贵样态,用以祝寿。

从此,我们就很少见到秋天开在篱笆角落清清瘦瘦、楚楚可怜的菊花了。

暗香浮动月黄昏

此句出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虽然整首诗都没出现“梅花”的字眼,但是从第一句,就明显可以看出诗人歌咏的对象,当然就是梅花。

宋代诗人林逋,字君复,隐居西湖孤山,隐居处遍植梅花,并养了许多仙鹤,一生未婚,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并做了许多歌咏梅花的诗篇。宋仁宗赐他谥号“和靖先生”,后世人认为他是梅花的知己。

宋代诗人王淇有咏《梅》绝句说:“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其实和靖之前,就已存在许多梅花诗,不过梅花因和靖的关系,引起了历代诗人画家的注目,却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王淇的诗,虽说帮梅花抱不平,其实还是在突显和靖与梅花的亲密关系!

当然,不只诗人,历代画家也喜欢画梅,梅干的苍劲横斜,很适合画家笔墨挥洒,因此历代也出了许多画梅名家。

比如,我们从《儒林外史》中所熟悉的画家王冕,就以画梅著称;虽然《儒林外史》说他画荷,我们却从未见其荷画,反而王冕传世名作就是梅花。我们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多幅王冕创作的梅花图,其中包括《南枝春早图》等代表作。

猜你喜欢

薛涛菊花梅花
初寻雪上飞
梅花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秋天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