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影像
2022-03-17路志宽
路志宽
年画
尤其是在乡下,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忙忙碌碌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但是这过年的喜庆气氛,却是一样的。按照各自的风俗习惯,大家都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在这众多的年俗中,写春联和贴年画,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项,它们的红彤彤,就是这中国年的底色,更是红红火火中国年最美最耀眼的影像。
乡下过大年,贴年画几乎是每个小孩子都爱参与的一件事,或许没有其它的原因,就是单纯地好玩儿,大人们当然是主角儿,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是当之无愧的配角了,帮大人递递年画或者递递浆糊,还是乐此不疲的。
乡下贴年画,一般都是在大年三十这一天,清晨起床,早早地就要打扫庭院和自家门前的街巷,各有各的工作,等打扫干净后,就要把年画贴上去了。在众多的年画中,最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门神的年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初的名将,多少年来,一直以门神的名义,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
听上了年纪的人讲,为什么要将这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名将当成门神贴在大门上呢?这事儿啊,还有一个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故事呢,相传,大唐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夜晚总是做噩梦,梦里恶鬼闯门,惊扰得他是夜不能寐,忠君的大将秦叔宝与尉迟恭得知此事之后,就通宵为唐太宗守门,果然恶鬼不再来作祟。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之后,心中甚为欢喜,但是每天都要两位忠臣良将为自己守门,他的心中也有所不忍,于是,就想出一个妙法,他命人将这两位将军的肖像画成画,贴在门上,果然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这样呢,既能让自己免受恶鬼打扰,也能让两位将军不再辛苦,可谓一举两得。就这样,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将军当成了门神,贴于自己的大门上,守护着自己一家人的安宁。
贴完门神之后,还有继续粘贴福字,是的,大红的福字,也是一定不能少的。别看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福字,也不是随便乱贴的,什么地方的福字该是倒着贴的,什么地方的福字又该是正着贴的,都是有一定的说法和讲究,如果贴错了,是不吉利的。
儿时的记忆中,那幅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怀里抱着一条大鱼的年画,最是让人记忆深刻,记忆中连接着多少个春节,每年的年画里,它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幅,或许就是为了取其美好的寓意,和他那副可爱喜人的样子吧,怀里抱着大鱼,就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而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又有着“子孙满堂”的寓意。其实,说到底,贴年画一是为了衬托过年的喜庆气氛,再一个就是为了祈祷明年有更加幸福的日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年画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内容,过大年,年画是一定要贴的。
在我们这里,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那就是家里有至亲的亲人去世了,从去世的当年算起,三年内家里过年时,是不能粘贴包括年画在内的任何红色的喜庆的东西的,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为长者守孝。
一年又一年,古老的年俗,跟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变迁,虽说现在人们过年时,还在贴年画,但是这年画的内容,却一直都在与时俱进,是啊,为了保护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想,唯有如此,才能将它们好好地保存与传承。
将人物花草虫鱼风景飞禽走兽都刻画在一张张的年画上,之后,一一地贴于门楣上,于琳琅满目和五彩斑斓之中,彰显着过年的喜庆与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小小的年画啊,大大的年味,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中,闪闪烁烁……
春联
乡下人家的年味儿,从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开始,就在这大地上和人心里漫延了。
每年的腊八算起,这过年的序幕,就算是被轻轻开启了,于悠闲自在不紧不慢中,大家都开始为过年忙忙碌碌起来了。
都说过年过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对此,我深有同感,比如说这放鞭炮燃放焰火,就是视觉与听觉上的感觉与氛围,而这一副副春联一个个福字一盏盏大红灯笼,就是视觉上的感受与氛围,仿佛缺少了它们,过年就缺少了一种氛围一样。
杀年猪,赶年集,买年货,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大家忙的是不亦乐乎。在乡下,许多的东西,都是能提前干了的,但这贴春联,则是一定要等到大年三十才能做的。
儿时的春联,基本上都是村里的文人用毛笔书写的,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日子还不富裕,所以,买上一张红纸,去村里文人的家里求上一副春联,也能把这种过年的喜庆与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给表达出来。
而村里高小毕业的父亲,也算是一个文化人了,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不少的乡里乡亲都会到我们家求春联。收拾好一张大方桌,准备好笔墨,还要准备好一本春联书,根据各家不同的需求,由父亲亲自提笔书写,就这样你来我往,热闹非凡,一连着很多天,我们家都是门庭若市,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都是乡里乡亲的,父亲书写春联,都是免费的,但是乡亲们也都是不好意思,不管是烟啊糖球啊瓜子啊什么的,多多少少地带上一些。
看似简简单单的春联,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春联,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上联下联与横批。写春联时,就要考虑到主人家的需求,比如说今年求联人家里刚刚娶了媳妇,春联该怎么写;求联人家里刚刚添了丁,春联该怎么写;求联人家里有人金榜题名了,这春联该怎么写。春联是传统的中华文化,更是人们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红纸黑字,龙飞凤舞,一副副的春联,贴于一家家的门楣,这浓浓的年味儿,就这样在你的视线里,一点点地扩散,一点点地充盈,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字体,哪一副都值得好好品味一番,是的,阅读带着浓浓传统中华文化韵味儿的春联,也是一种享受。
和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一样,春联,也带着浓浓的中国味儿,弥漫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春联,不受地域范围的约束,内容可以不同,但贴春联的习俗却是一样的。
如今,又是一年过年时,那一副副春联的影像,已经早早地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它们对仗工整,它们平平仄仄,它们泛着书法与文化的气息,它们将这一枚枚浓浓的文化符号,贴在千家万户的门楣上,于遒劲有力、隽永清新、喜悦喜庆里,把过年的氛围,衬托得浓浓的。
年年过年,年年贴春联,于是,跟随着这一条条的红,那喜庆的热闹的文明的文化的和谐的感觉,就一起向你袭来,这种感觉暖暖的,让寒冷的北风,瞬间都变得无能为力。
当这春联铺天盖地时,这中国年啊,就已经在人间恢宏启幕了……
挑灯笼
写下这三个字,其实就是写下几代中国人过年时的集体记忆。
时代在发展,如今的孩子们,即使过年,也不会再去挑灯笼了,别说是城市里了,即使在乡下,挑灯笼的景象也并不多见了。
而在我们小时候,每年过年时,挑灯笼则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之一,有些迫不及待的,在腊月十几二十几开始,就开始挑灯笼了,但更多的还是从大年初一的夜晚开始。现在回想起那段岁月和那时的景象,还是忍不住让人有所感慨。
那时我们挑的灯笼,是从年集上买来的,这些灯笼基本上都是乡下的匠人制作的,也都是就地取材,所以它们的价格并不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一般是一块钱就能买四五个。那时的灯笼,基本上就是高粱杆或者废弃的纸箱子做成的骨架,外面糊上一层透明的、简简单单地画一些画的塑料薄膜,一个灯笼就算是完成了。挑灯笼,则需要裁一截长短合适的树枝,再做好一个底座,底座上面是放小红蜡烛用的,之后,用一根绳子从灯笼的中间传过来,上头系在裁好的树枝上,这样就可以挑着了。
各种各样的图案,五颜六色的灯笼,是我们童年过年时乡下夜晚最闪亮的星星,它们不停地移动,星星点点,闪闪烁烁,那场景更像是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了。
根据我们当地的习俗,在过年时,母亲的娘家人是要给我们送灯笼的,一般都是舅舅来送,这些灯笼,就成为了我们最大的乐趣,也是我们互相攀比的一个噱头。
一到夜晚,小朋友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点亮自己的灯笼,不约而同地走上街头,大家说说笑笑,走走闹闹。有时,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一条细长的火龙;有时我们散开,就是一颗颗闪闪的星星。还有一些不小心的小朋友,在奔跑的过程中不慎绊倒,手中的纸灯笼,就会被燃烧着的蜡烛给点燃,于是,一团火一阵烟,一个好好的灯笼,顿时就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心中是会恋恋不舍,还有的会放声痛哭。当然,我们也不会袖手旁观,在安慰他的同时,也答应将自己的灯笼和他一起挑。
如果遇到一个大雪纷飞的年,这场景就更加的美丽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一地的皑皑白雪,唯有一盏盏灯笼的光芒,在这黑夜里闪闪烁烁明明灭灭,在这样的情景里,一盏盏的红灯笼,就像是一只只飞舞着的蝴蝶,成为人们视线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夜色迷离,雪花飞舞,灯光闪烁,过年的喜庆与红火,被这雪景,被这灯笼,给映衬得更美更让人感动了。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挑着的灯笼,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从材质上来说,不再是单纯的高粱杆或废弃的纸箱子了,变成了塑料的金属的或者是木头的,到今天的声光电一体的。奇怪的是,灯笼是越来越好,而挑灯笼的孩子,是越来越少,挑灯笼的场景,即使在乡下,也不多见了,一般孩子们都是人手一个手机,不停地翻阅中,大家都找着各自喜欢的内容,不厌其烦,乐此不疲。至于还在那寒冷的北风中去挑灯笼,大都对它失去了兴趣,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时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游戏。
蓦然回首,那段挑灯笼的岁月,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尽管时光飞逝,但是每年过年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儿时过年挑灯笼的情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那样温暖,那样美丽……
鞭炮和焰火
如果说,别的都是配角都是铺陈的话,那么这过年时的鞭炮声和燃放的焰火,一定就是这过年喜庆气氛的高潮部分了。
现在国家提倡环保,即使是在乡下,过年的时候燃放烟花炮竹的人也不多见了,不从环保角度上说,只是拿过年的气氛来说,总觉得少了什么。
孩提时代,一进腊月,这过年的鞭炮声,就开始此起彼伏了,尤其是一过腊八节,小伙子们就开始燃放鞭炮了,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将一挂鞭炮一下子点燃,那样大家都是舍不得的,而是将一挂完整的鞭炮给一个个地拆下来,放进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拿着一根点燃的香,之后,一个个地燃放,于是,你听吧,那啪啪啪的声响,真的就是不绝于耳了。
那时的自己,本来还在家里好好地写作业呢,可是一听见这啪啪的响声,便控制不住自己了,瞄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把事先准备好的鞭炮与香一起拿好,风风火火地跑了出去,加入这燃放鞭炮的童年大军。
随着大年三十的临近,这鞭炮声也会越来越稠密,过年了,小伙子们的手里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零花钱的,这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一部分要用来买鞭炮,于是,你看吧,一个个的小口袋里,什么拆散的鞭炮砸炮摔炮拉炮等,不同的炮,有着不同的玩法,但是大家心中的欢乐是相同的。
这是小伙子们玩耍时的鞭炮,要说到这一年放鞭炮的高潮部分,当然就应该是除夕夜的凌晨时刻了,那时而噼里啪啦时而咚咔咚咔的声响,真的就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了,这绝对算是最最高潮的一刻。不管是村里,还是村外,一声声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不绝于耳,同时,伴随着一起燃放的还有那些焰火,它们随着一声炸响飞上天空,之后在黑色的夜幕上,绽放出一朵朵五颜六色的璀璨烟花,不同的造型,不同的颜色,简直就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视听盛宴,这色彩,在你的视线里闪闪烁烁,这声音,在你的心窝窝里回荡激昂。
那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开始陆续有燃放鞭炮的了,至于什么时候放鞭炮,都是有着一定说法和讲究的,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统习俗里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和政府对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和这些习俗一样的很多习俗,都渐渐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回首往昔岁月,多少往事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但是,儿时过年燃放鞭炮燃放焰火的场景,却让我一直记忆犹新,在那噼里啪啦咚咚咔咔的鞭炮声和那绽放的焰火里,过年的韵味就变得更浓更足了,仿佛一听见那声音,我的心,就会忍不住地跟着狂跳。
是的,往事已逝去,但是美好与回忆却不会消散。过年了,在我的回忆里,还会有那鞭炮声噼里啪啦,还会有那绽放的焰火,璀璨缤纷如画,温馨美好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