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的 翻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2-03-17黄玉虹陈隽
黄玉虹 陈隽
摘 要: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存在教学资源有限、课堂模式单一、与市场脱轨等诸多问题,导致学习者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校企协同育人是當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文章提出“显性传授+隐性塑造”的双核模式,以此构筑四位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因子链,构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翻译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四位一体育人因子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32-02
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这也对国家翻译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翻译传播人才的重任,培养会英语、懂专业的复合人才是高校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所面临的共同挑战。然而,高校翻译教学与市场脱轨和学生所学不足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基于此,文章从校企协同育人视角探讨翻译人才培养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
传统的翻译教学存在学习者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两张皮”、学习者想学内容与课程实际教学内容脱节等问题[1]。一方面,教师因为难以找到真实项目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也因为项目不够切合实际而丧失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翻译市场上对外工程、汽车、财经、法律等领域翻译人才奇缺,而高校又较少在这些领域开设课程。从师资情况而言,高校教师通常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经验较为欠缺,市场意识较为淡薄,对行业发展的洞悉较慢,对机辅翻译软件、编辑排版软件等业界常用工具掌握不精。从授课内容而言,高校教师一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授课方案,内容更新较慢,与市场需求脱节。
教学资源有限、课堂模式单一、与市场脱轨等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翻译教学面临的瓶颈问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校外语言服务机构直接服务客户,涉及行业广泛,熟悉市场需求,翻译实战经验和案例积累丰富。同时,企业的生存根本在于效率高低和所创造价值的大小,因此语言服务机构的译员往往不再是“一人、一笔、一词典”的工作模式,而是形成了多人协同作业、熟练应用机辅翻译软件以达到朝发夕收、快速交稿的高效工作模式。
高校现有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而通过引进校外语言服务机构的真实翻译案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育才,是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途径。
二、校企协同育译才的改革任务:铸就四位一体育人因子链
传统翻译教学的重心往往是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转换能力,而通过实践实现翻译能力固化和价值引领的功能有待深化。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缺乏真实、有效、科学的项目实践训练以巩固习得的翻译能力是当前翻译教学的痛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对高校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提供有益补充。一方面,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显性翻译知识讲授,发展学习者翻译能力;另一方面,借力校外语言服务机构在实践方面的丰富经验与资源,为翻译教学注入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隐性基因,创造校企合作共育译才的条件。通过课堂显性知识传授与校企协同隐性育人相结合的方式,铸就“显性知识传授—第二课堂实践—鼓励学科竞赛—践行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因子链,构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三、显性传授+隐性塑造:新时代校企协同培养翻译人才的路径探索
(一)课堂显性知识传授,发展翻译能力
根据PACTE小组的研究,翻译能力包括双语子能力、语言外子能力、翻译策略子能力、工具子能力、翻译知识子能力和心理生理因素等方面[2]。发展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翻译课程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遴选典型性、时代性、可行性的经典案例,通过项目设计以及任务分配开展过程性、渐进式、集成化的综合翻译能力培养体系”[3],发展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1.发展双语能力:双语能力即应用双语交流时使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语用、社会语言、篇章、语法及词汇知识),是翻译过程的核心能力。阅读大量双语文献,输入目的语的地道用法、句型是提升翻译学习者双语能力的途径之一。
2.丰富翻译专业知识:即关于翻译及相关职业的知
识。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式英语现象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翻译伦理教育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为译者的责任,对有碍跨文化沟通、损坏国家和民族形象的中式英语要及时改正,采用地道得体的英文来传播中国声音;译者应该以诚立译,重视契约精神,在翻译发起者、委托者、读者等翻译群体之间积极协调,维护翻译生态平衡。此外,课堂可以设计“译界楷模”板块,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搜索,分享名家事例,译例赏析,借助译界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不断精进。
3.拓展非专业知识:包括常识、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等外显和内隐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时政翻译工作坊,每周发布新词热词的官方译文。时事新闻必然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有必要提供热词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热点事件,了解时事动态,明确译者立场。
4.锻炼工具使用能力:即应用词典、百科全书、在线语料库、搜索引擎等方式获取资料信息的能力。翻译涉及的行业领域广泛,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料是衡量译者翻译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搜索引擎,既要想方设法获取所需信息,又不能逾越法律;既要在译文中对现有的平行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利用,又要尊重资料的知识产权。
(二)校企协同隐性育人,实践锻炼译才
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固化、内化成为自身的翻译能力,而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等載体就是学生内化所学内容、提升翻译实践能力的演兵场。校企合作模式下翻译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
1.翻译项目实践:可以邀请具有中国翻译协会认证资质的行业导师进校园通过开设讲座、线上授课、语言服
务、企业岗位实习等形式,构筑高校教师+行业导师的教学共同体,既保证学生掌握翻译学科专业知识,促成学生对学业价值、未来职业规划、角色定位、个人学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明晰的认知,又培养学生具备“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诚实守信、尊重客户隐私、抗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译者的基本职业素养[4]。通过引入翻译实战项目,构建项目实践模式,学生能了解翻译职场的生态环境和运行规则,“对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5]。
2.在线实习:实习是学生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感的媒介。高校可以与校外语言服务机构合作设计在线实习平台,将语言服务真实案例搬上网络,而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实习的模式参与实际项目、模拟翻译流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爱岗奉献、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品质。
3.学科竞赛:竞赛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翻译竞赛,校外语言服务机构可以提供竞赛辅导和热身训练。学科竞赛既可以检验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认识不足,也帮助学生正视竞争、直面竞争,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和职业观。
4.创新创业: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和企业导师可以引导学生申报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为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加强交流提供平台。学生既可以在对某一领域进行较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学术论文,为学业深造进行学术积淀,也可以利用校外语言服务机构丰富的语料资源,在确保知识产权和商业信息保密的基础上,与行业导师一起建设、维护语料库、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等,还可以尝试创立语言服务企业并模拟运营,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势态。
新时代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翻译人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绝非语言类专业一家之功,熟稔双语转换的非语言类专业学生同样可以培养成为翻译人才。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方面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寻求校企合作,借力校外语言服务机构的优势资源,开展协同育人,从而改变翻译教学的困境。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能使高校师生及时了解翻译市场真实所需,获得翻译项目,知晓职业翻译的伦理、操守、规范和工作流程,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也能降低用工成本,在在校生中物色、培训未来的员工,可谓互惠互利,双赢共赢。
参考文献:
[1] 曾立人,肖维青,闫栗丽.基于云服务的校企合作翻译教学生产平台设计研究[J].上海翻译,2012(4):47.
[2] PACTE group.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Model[C]//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43.
[3] 韩淑芹. MTI翻译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基于PACTE模型的探讨[J].上海翻译,2020 (2):51.
[4] 赵朝永,冯庆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中的翻译能力:内涵、要素与培养建议[J].外语界,2020(3):12.
[5] 张政,王贇. MTI项目化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20(2):65.
■ 编辑∕李梦迪
146350170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