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主义视域下内在精神的建构

2022-03-17高欢

牡丹 2022年2期
关键词:表现主义精神艺术

20世纪初的欧洲社会处在“世纪末”的颓废情绪中,机械文明压制个人意志。表现主义作为对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体性危机的回应,从尼采的狄奥尼索斯精神中寻求精神庇护,在原始主义中汲取灵感,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试图将人们从苦难的现实中解脱出来,在视觉不可见的世界中重新建构现代心灵。作为先锋艺术运动的表现主义,推动了西方现代美学的转型,其高扬的主体精神对西方现当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最初指涉的是法国艺术家。画家埃尔维在巴黎沙龙展中将他一幅具有写实风格的风景画命名为“表现主义”,此后表现主义在各种场合中被广泛应用。1911年4月,柏林“分离派”举办的展览前言中首次正式使用了“表现主义艺术家”(expressionists)这个称呼,用来指称当时参展的且与模仿自然相对立的“立体派”和“野兽派”画家。作为20世纪激进的保守主义文化运动,它影响了绘画、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表现主义中所蕴含的“物主不明的遗产”(恩斯特·布洛赫语)是对祛魅世界的深刻洞察。

表现主义受柏格森生命哲学影响,试图揭示直觉与“生命冲动”。鲜明的色彩、粗放的线条、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主義艺术家作品中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与主观倾向。他们从印象派对自然的写实风格转向了个人心灵的自我表达,直面艺术的神圣性,而这种表达本身是具有矛盾性的。一面依靠他们富有的父亲或者资本主义的艺术赞助人,一面又关注穷人、无业者和罪犯,他们站在两个阶层之间,倾向于将自己视作局外人和对抗将他们边缘化的社会艺术家。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异化与主体性危机使表现主义者开始反思,并希望借此将个体从贫乏中解脱出来。对表现主义这一先锋艺术运动的回溯,有助于思考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与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新困惑,同时提供关于当今时代的新洞见。

一、表现主义的精神构型

西方传统艺术一直以来都受到“古典派”的压迫,以写实主义为主,抽象的艺术形式长期受到排挤。写实主义艺术家试图通过对神祇的描绘或还原古典神话来接近神性与诗性。但自以印象派为开端的西方现代艺术开始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以高更为代表的象征主义,从原始艺术中汲取灵感——大面积平涂的色彩,平面化的空间结构,稚拙的线条笔触,通过回归西方的非正统艺术,以此反抗工业文明的侵蚀。20世纪兴起的表现主义,承袭了前者对原始主义的探寻,是原始主义的现代回归。

原始艺术能成为表现主义选择的形式因素,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尼采的主观主义哲学。20世纪初的欧洲处在“世纪末”的颓废情绪中,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陷入惶恐不安的状态,知识分子对现实充斥着愤怒与憎恶的情感,尼采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倾向成为他们的精神庇护所。受古典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影响,尼采否定绝对真理,主张回到原始的蒙昧状态,以怀疑精神、非理性主义对抗科学理性。他在《悲剧的诞生》中阐释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与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对立,认为狄奥尼索斯代表着酒神精神,即一种非理性的迷狂与放纵,个体性在生命意志中被消解,超越了苦难与沉痛。尼采以直觉与非理性解释世界,其中的神秘主义倾向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庇护所。

艺术与神秘主义在功能上的相似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主义艺术家认识原始艺术的基础,但表现主义并非对原始艺术的简单重复,而是在非客观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的心理状况诞生的。表现主义中表露的情感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理解,它大多来自个体的直觉与潜意识,作为内在情感的倾泄,是生命中的隐秘冲动与体验。

二、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成就

表现主义并非一开始就诞生于德国,但德国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表现主义的传统。以阿尔卑斯山脉为分界线,欧洲南部和北部受不同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南方的艺术家把世界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看成人类劳动生息的宁静环境,艺术则是对这个世界的和谐反映;北欧的传统则更愿意把世界看成一种神秘的悲剧力量,其艺术更关注精神的象征,而不是模仿自然的和谐。南欧温暖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其积极乐观的性格与追求和谐的审美理念;北欧则不同,长期阴冷的气候造成了极端冷静的民族个性,他们以对立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重视精神的“内省”。此外,德国以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作为源头,而宗教文化本身注重的是对教义的阐释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因此表现主义体现了对精神性的最高崇拜以及对生死这一终极命题的思考关注。

1905年,凯尔希纳在德累斯顿发表了著名的“桥社宣言”,“桥社”是一群在德国德累斯顿地区学习和工作的青年人组建的独立艺术团体。他们激情呼吁:“作为肩负未来的青年,我们想要尽力获得创作的自由以及生活的自由,反抗那些故步自封的旧势力。任何一个人,如果他率直地、毫无虚伪地想要展现那驱使他去进行创造的东西,他就属于我们这个团体。”自由的声音恰好契合了“桥社”这一名字,即“联合一切革命的和激进的力量”,他们拉开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序幕。但“桥社”成员并没有统一的风格,他们大多立足于德意志民族文化,通过情绪化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原始粗糙的画风来宣泄内心情感。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组织者,他从哥特式艺术与丢勒的版画中汲取营养,并结合野兽派大胆的色彩。比如他于1908年完成的作品《德累斯顿的街道》,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繁忙的城市街景,人们穿着时髦衣服行走在拥挤的街道上,眼神空洞,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的互动交流,不自然的色彩掩盖了现代都市人匮乏的精神与个性的丧失。

除了从原始艺术中汲取营养,德国表现主义在色彩、构图、线条上也有所革新。他们试图通过一系列隐喻的手法,表达自己对于艺术和生命的感悟,具有明显的抽象意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11年成立于德国慕尼黑的艺术团体“青骑士”。他们主张通过绘画表达内在需求,最终将表现主义引向纯粹的抽象艺术,即仅通过色彩和形式来超越物质主义,实现艺术的精神性。康定斯基认为:“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他将绘画区分为物质的绘画与精神的绘画,前者是通过视觉感官来刺激观者;而后者是注重画面与内在心灵产生的共鸣,在符号与精神之间建立联系。从本质上讲,在有着宗教性的信念危机时代里,表现主义通过先锋式的艺术形式超越客观物象,将现代人从信念危机中解脱出来。

三、“物主不明的遗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社团内部成员间矛盾激化,加速了“桥社”“青骑士”等表现主义艺术团体的解散。但表现主义所引发的变革并非一场简单的形式美学变革,而是一场广泛的社会文化运动,表现主义艺术家反叛了自古典主义以来的写实精神,通过抽象的艺术形式表达自身诉求,因此恩斯特·布洛赫称表现主义为“物主不明的遗产”。它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主体性危机与个体异化的回应。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整个欧洲陷入精神危机,宗教的包容性被现代性文明击溃。社会进入了祛魅的时代,个体变得支离破碎,“无家可归”的状态成了普遍的“世界命运”,而“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美学兴起以及精神分析、形式主义的衰落,致使表现主义艺术也开始转向对特定时代精神状态的探讨。

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一方面继承了超现实主义的“心理自动主义”,即放弃理性意识对作画过程的控制,用潜意识中的非理性因素控制作品的完成;另一方面,它延续了表现主义的传统,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康定斯基认为内在需要为第一原则,真实和谐的通过形式表达才是艺术的精神。画家狂放的笔触实则是内心真实的表现,抽象表现主义综合了表现主义的语汇与超现实主义的思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流派。在风格上,抽象表现主义区分为“行动绘画”与“大色域绘画”。前者以波洛克、汉斯·霍夫曼、德·库宁為代表,特别是波洛克的“滴洒绘画”,他在大尺幅的画布上随意滴洒颜料,追求画面的偶发性与个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实践了“心理自动主义”及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后者以纽曼、罗斯科为代表,他们仅以大面积的色块组成画面,没有边界也没有明确的焦点,通过非具象、无赋形的画作表现独特的宗教感与神秘主义。

与表现主义相似,美国抽象画家不追求还原客观物象的真实,绝不是简单的唯造型主义者,他们并不关心形式、构图、色彩、笔触等画面品质,他们的创造是一种本质需要和内在表达,他们要成为连接观者与沉思的媒介。这种内在表达中蕴含着神秘主义与宗教色彩。大而无边界的色块,给人以沉沦一切的悲剧感。比如纽曼画作中那一根被称为“拉链”(zip)的线条,它好似犹太教中上帝开天辟地后倾泻而下的那道光,又象征着一个呐喊而震颤的人的形象,标志着人的受控和抑制,人的局限性,以及令人恐惧和悲剧性的宇宙秩序。

表现主义之后,德国艺术运动渐趋平缓,直到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德国的新表现主义成为表现主义“遗产”最直接的“继承者”,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割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影响力提高,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一时之间成为世界艺术的主流。但这一艺术的源头却来自德国,文化失落感蔓延在德国艺术界,以安塞尔姆·基弗、A.R.彭克、乔治·巴塞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在复兴表现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缅怀传统的情境和反思历史的心态,试图探索德意志文化的根基。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目的,在笔触、色彩、形式等语言上与表现主义十分相似,追求回归原始艺术的表现力。但前者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后者更加倾向于表现艺术的批判性。同时,他们从神话、象征、传说中挖掘传统,开辟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结语

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主义摒弃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不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挣脱传统的束缚,追求内在情感的表达,在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之外开辟了另一条路径。这也对艺术研究的本体论转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西方现代美学的转型。表现主义是一场先锋艺术运动,也是一场广泛的社会文化运动,个体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一步步走向内在的精神世界,追求艺术的“绝对的精神领域”。同时,表现主义中高扬的主体精神是其重要“遗产”,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川大学)

作者简介:高欢(1997—),女,四川雅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美术。

1585500511299

猜你喜欢

表现主义精神艺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关于表现主义
拿出精神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