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域下物质形态的审美意象
2022-03-17曹跻圣张子亮
曹跻圣 张子亮
如今,显微技术愈发成熟,各种微距设备也层出不穷,人们的视野从宏观世界逐步延伸到微观世界。在微观视域下,自然界呈现出全新的视觉形式,各类物质的形状、色彩和肌理散发出独特的美感,带给人们以往从未有过的审美体验。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透过显微镜,人们所观察到的微观美同样具有丰富的可意象性,微观物质形态强烈的视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带动氛围,引起共鸣,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与遐想,沉浸在微观世界的诗意创造中。
一、生命的灵动性
从广袤的大陆到无垠的海洋,自然万物不断繁衍的生命形式让人们迷恋和震撼不已。生命之美带来的不仅是心灵共鸣后美的享受,还有珍惜生命和关爱一切的感悟,其美的内涵不附于任何外在美的形式,内在的生命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心情的愉悦和精神的奋发,赋予了其独特的美学意义。在微观世界,生命的灵动性同样被延续,通过显微镜数百倍放大,生动、永恒具有生命性的视觉语言让人们对强烈的生命意象感知一二。在日常生活中,看似静止的宏观世界实则有数以万计的微生命体在不断地运动、生长,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胞、微生物内部微小复杂的结构组织在不停地分裂、繁衍,每一次的活动或因外部力量所产生的微小变化都将表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引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意象感知和对生命哲理的思索。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体系把一切世间万物都归源于生命,以生命为其“本体至真之境”。正是这种“萬物有生论”的宇宙观和“以生命为本体”的哲学观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成为其深厚的基础,使中国艺术充满了生命力。微观图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极强的生命感也引起了艺术家的关注,进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引入了大量微观形态元素。中央美术学院的副院长谭平就曾以细胞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以此来表达对生命活动的哲学思考。谭平创作的《细胞系列》抽象画(见图1)灵感来源于显微镜下的癌细胞,画面中草草几笔的圆形逐渐过渡与微观的细胞形态相融合,细胞的滋长、分化、裂变,活生生浮现在人们眼前。谭平作品中的“圆”细胞,不是一般美学意义上的形式符号,而是区别于几何结构的活的生命感悟,《繁殖》《孕育》《生长》等一系列作品名称,都是对生命原始轨迹的见证。
二、自然的有机性
在微观视域下,人们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而其生命迹象就蕴藏在自然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包罗万象的自然美具有天生的艺术表现力和优越性,而微观物质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样以自由、活跃、和谐为主旋律生活在其中。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同样遵循“道”的法则,通过多样的有机形态变化展现天然的艺术美。达·芬奇认为:“人类的灵性将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发明来,但他们并不能让这些发明更美妙、更简洁、更明朗,因为自然的产物都是恰到好处的。”大自然赋予了微观物质浑然天成之美,这种美感与人为事物的美完全不同,它记录了这个世界本真的样子,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原始的审美意识。
从远古时代的图腾纹样到新艺术运动中具有动感的曲线风格,人们从未停下模仿自然的脚步,社会审美风尚几经变迁,也终究重返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图案则具有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经过科学合理的筛选、提取,微观物质形态被应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赋予自然的意象情感或与文化元素相融合,进而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生生不息的活力。如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见图2),其场馆外部墙体的设计与建造就充分运用了微观形态——天然的肥皂泡结构,并仿照了细胞的排列组合方式。“水立方”的外部墙面上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表面覆盖了一层透明的ETFE(聚四氟乙烯)膜,在为场馆保留更多自然光的同时契合了水的主题。夜晚,内部蓝色灯光的映射赋予了建筑冰晶状的外貌,更加突出了水的神韵,与自然相融在一起。
三、和谐的秩序性
在自然界中,各类物质形态在视觉上通常表现为一种混乱或无序性,但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自然中存在着特定的形式组织法则。在微观世界,每个物质单体都有固定的规律,各个结构组织之间的排列组合总能巧妙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特点,这种富有生长逻辑的形态变化是自然造物过程中对和谐美最本质的把握。如聚合与发散的细胞形态,不断复制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搭建构成具有稳定变化的序列性视觉语言;又如结构精密严谨的微晶体结构,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形成有序的格子构造。这些富有特定秩序的基础组织形态犹如数学中富有规律的几何图形和函数关系,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微观物质世界的构成法则。
微观视域下各类物质形态所表现出的秩序感区别于机械式的刻板结构,并不会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此,无论是形状上的对称还是色彩上的渐变和肌理上的层次,都带有一种节奏和韵律的形式美感。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将微观物质具有秩序性的视觉语言通过平面构成的方式解读出来,再经过分解、重组形成新的设计元素,最终呈现出全新的和谐美感。美国设计事务所nervous system公司设计的系列女性穿戴饰品(见图3),就模仿了微生物的外部形态,款式优雅且富有自然意味,像是天然的装饰工艺品,精巧细致。在结构上,充分借鉴了微晶体中质子的排列方式,并在各个组成元素之间的大小、疏密和方向上做出变化,突显了视觉上的节奏和层次感,使得饰品在精美的造型下保持了结构的稳定,不易损坏。
四、异域的惊奇感
在这个由技术发展引领的“读图时代”,各种视觉图像成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而互联网、电视、杂志等传播媒介不断输出的图形元素早已泛滥,当人们对于这些图形的敏感度越来越低,透过微观视角看到的则是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在微观物质形态丰富的审美意象中,惊奇感是最为强烈的,这种视觉感知其实就源于微观世界的异域性和陌生性。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与《精神现象学》中就曾论及了“陌生感”,他认为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维持惊奇感的过程,甚至将惊奇和陌生感当作艺术起源的内在动力。微观图形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觉艺术领域,会伴随着这种陌生感、异域感,冲破人们已经麻木的惯性视觉记忆,满足其对于新式图形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会产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冲突感,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
微观视域下物质形态所带来的惊奇感常运用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中,以此来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如以微观视角贯穿全剧的自然纪录片《微观世界》(见图4),该片利用特殊的微观摄影设备,以独特的拍摄角度带领人们步入了精彩万分的昆虫世界。在导演的镜头下,蜜蜂采花、蚂蚁搬家、甲虫大战等一系列场面都被十分细致生动地捕捉下来,树叶、水滴、雾气在微观视角下也成为壮丽的奇观。在动画作品中,微观视觉元素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魔幻仙踪》和《里约大冒险》,导演以大量的第一人称视角展现出独特的微观场景,用夸张、幽默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奇妙的自然生物,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五、结语
在科学与艺术联系愈发紧密和现代设计语言匮乏的双重背景下,对于微观领域的探索是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趋势。微观物质形态的审美意象对于体现精神层面内涵有着绝对重要的意义,它赋予了艺术作品更深层的审美特质,促进了微观元素在艺术创作中视觉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同繁荣,成为研究微观科学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曹跻圣(1972—),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学。
24325005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