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杨绛小说的知识分子书写看其现实期待

2022-03-17龙雨林

牡丹 2022年2期
关键词:杨绛知识分子小说

纵观杨绛构筑的小说世界,不难发现作者偏爱于塑造知识分子的形象。其将手中的笔指向自己熟知的阶层,目光投射于知识分子自身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追求,通过剖析同类群体的心理,直指特定时期文人的堕落。杨绛对知识分子的关注与揭露,承載了其对知识分子精神建构与社会担当的期待,折射出其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正面形象的期望。

一、素材的选择

杨绛的文学创作着眼于浮生世态,真挚细腻地描写出其内在视角对周身世界的观察。其在小说创作上的旨趣具有很鲜明的特点:素材的选择对象大多落在了知识分子阶层。无论是其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玉人》,还是其极负盛名的压山之作——长篇小说《洗澡》,都塑造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文人形象,构筑了杨绛式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

杨绛习惯于将知识分子作为人物素材进行小说创作,这是有其必然性的。首先,杨绛出生于江南世家、书香门第,先天优渥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其自小受到了中西文化的浸润,接触的群体大部分是具有一定知识底蕴的文人,杨绛对这一群体十分熟悉,为其刻画知识分子形象奠定了基础。其次,杨绛自身就置身于高层知识界,尤其在与同样谙熟中西文化的钱钟书结合后,留学海外,多地辗转,但都未脱离知识分子的交际圈层,因此对知识分子的生活琐碎把握准确,对该群体的心理动态、价值追求最为敏感。再次,走过战乱、革命的杨绛,心中充满着强烈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她主动通过文学创作揭露当时文人的堕落,被虚荣心、功名利禄庸俗化的知识分子群体急需点拨,因此就有了杨绛这般以知识分子之视角审度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她对素材的选择正是其知识分子身份感、使命感的彰显。

二、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

与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大相径庭,杨绛小说里的知识分子极少有“铁肩担道义”的理想因素,更多的是空虚、怯懦、世俗的庸碌灵魂。

《璐璐,不用愁!》是杨绛的处女作,描写的是一位名叫璐璐的女大学生在左右摇摆、犹豫不决的发愁中周旋于两位男友之间的故事。最后一份出国免费留学的成功申请,又使得璐璐因两位男友离去的愤恨瞬间烟消云散,璐璐将她的思想浅薄、犹疑多变毫无掩饰地展现给了读者,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与偏好显然成为杨绛小说世界里第一个出场人物的价值选择。《小阳春》是杨绛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主人公俞斌是一位年过四十的大学老师,小说塑造了在情欲的拉扯下越出伦理之轨终又返回其道的知识分子形象,与身为学生的情人之间来了一场短暂的婚外恋,杨绛使笔下的知识分子再次展现出人性的缺憾。《玉人》的男主人公郝志杰是位高中英文老师,即使在成家立业之后,他仍对年少时倾慕过的官僚家庭小姐枚枚念念不忘。未料新租寓所的房东奶奶竟然就是他奉为“玉人”的枚枚,得知这位“玉人”利欲熏心得早已不复本来面目时,郝志杰心中的女神形象支离破碎,琐碎世俗使得每个人都在生活中逐渐变得市侩、失去壮志理想而趋于平庸,枚枚如是,郝志杰亦然。

最能体现杨绛对知识分子人格剖析的当属其长篇小说《洗澡》。小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三反”运动为背景,较大篇幅用在了展现各个知识分子被改造前的思想状态上。书中,“文学研究社”不拘一格搜罗人才,有身负才学、自甘平淡的姚宓,有潜心本业、脱离权斗的许彦成,有外强中干、鄙俗奸猾的余楠,有横行霸道、学识浅陋的施妮娜,有倚老卖老、迂腐胆小的丁宝桂……

小说一开头就写了余楠的婚外恋情,其与胡小姐纠缠一番未果,终与妻子宛英迁往北京,这其中的肮脏、卑俗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充满欺骗、不忠的道德败裂的世界。杨绛在第一章似乎就突出了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好让读者对接下来“文学研究社”里的倾轧、委琐有心理准备。但是读者对正面人物的追索是历来难以违拗的态度,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读者习惯将目光聚焦在姚宓身上。她兼具美丽的皮囊与丰富的学识,在父亲去世、母亲大病的境况下,被迫放弃了结婚、出国的计划,却又冥冥之中与许彦成陷入爱河。许彦成与妻子杜丽琳有名无实的婚姻成了二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在对许彦成与姚宓隐晦的爱情描写中不难发现两人思想、灵魂的契合,但是杨绛却将两人的分手定格在了他们感情最浓之时。一切情感的生长都要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这无疑是杨绛想要传递的传统观念,许、姚虽有些微僭越,但最终还是坚持了各自的行为准则,在约束、克己中体现出一种道德的自我净化,在两人对爱欲的抑制中似乎可以窥探到知识分子维持自身个性、坚守人

性底线的可能。

与简淡名利、内省个体的许、姚二人不同,小说中也有另类知识分子显现了人性阴暗面。如上文提及的余楠,小说开篇就展现了其对婚姻的不忠、对道德的践踏、对情欲的放纵。来到“文学研究社”以后,他体现出满脑的官本位思想,权力追逐成为他的行动指南。又如所谓的苏联文学“专家”施妮娜,杨绛将其狂妄自大和愚昧无知有如“审丑”般展现在读者眼前,施妮娜将《恶之花》说成小说,将《红与黑》说成巴尔扎克的著作,自诩为知识分子,却全然没有知识分子该有的渊博学识,而是整日沉溺在钩心斗角、欺世盗名和曲意逢迎之中。小说最后一部才开始写各个知识分子的“洗澡”经过,语调充满着调侃和揶揄,上演了一出出滑稽闹剧,这些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痛骂,对自己脓疮的深挖仅仅是为了过群众这一关,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对灵魂的反思,在“洗澡”过后,运动渐止,一切又如往常。杨绛一方面表达了个人对“洗澡”运动的否定,另一方面准确、犀利地揭露了某些知识分子的精神缺失。没有了内在道德理性的支撑,空洞的躯壳感知不到时代的召唤,知识分子人格中该有的底线与羞耻逐渐隐退,虚荣心和物欲心却愈发

膨胀。

杨绛对知识分子丑态、奴态的鲜明刻画,是笑中含泪的。她多以宽容敦厚的姿态讽刺,蕴含着同情与怜悯,她企图通过这些“精神儿女”来给知识分子镜像启示,人们可以从中感知到杨绛对理想知识分子的期许,这一现实期待闪烁着杨绛的人文关怀,引人思索和内省。

三、理想知识分子的期望

杨绛以其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精神进行个体解构,笔下人物带着各种人格缺陷出现在读者眼前,这恰恰表达了杨绛对理想知识分子的期望。中国古代社会,传统士阶层受儒道教义影响,他们弘扬传统精神、树立道德模范的作用似乎已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和心理预判。见惯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正面知识分子形象,而当现实中他们突然表现出人格萎缩和道德堕落,人们不禁心生忧虑、痛惜,杨绛亦然。于是她拿起笔,鞭挞当时知识分子的虚伪,企图扫除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沉疴和人欲横流下的庸俗,亦可将之视为一种对理想知识分子回归的呼唤。

杨绛的讽刺揶揄必当有其因,其对现实的理性呼唤可从《洗澡》的标题中窥探一二。小说中,三部的标题分别为“采葑采菲”“如匪浣衣”“沧浪之水清兮”,看似与正文的文风不搭调甚至脱节,其实都是杨绛情感输出的巧思,一方面表现出杨绛对传统文化的熟稔,另一方面暗示了读者究竟何为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

第一部的标题“采葑采菲”出自《诗经·邶风·谷风》,这首诗以一位弃妇的口吻,表达出对丈夫薄情寡义的斥责。原句“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意思是采摘萝卜和蔓菁,岂能只要花叶而不要根茎?将这句话与第一部的文本联系起来,花叶如余楠、施妮娜之辈,用表面上的逢迎、奉承掌握了权利,致使如根茎般真正有才学的姚宓等“贤士”被权利体系抛弃。杨绛在书中实现了对姚宓这类具有品德才智的知识分子的暗捧,其游离于权力倾轧、争夺的边缘,注重内心情感的陶冶和扎实学识的铸造。其实从杨绛自身的生活实践中也不难察觉到这一人生哲学。她一生不屑于参与政治话语权力的混战,更倾向于在文学乌托邦中追求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自由和精神道德上的自我超越。

第二部的标题“如匪浣衣”出自《诗经·邶风·柏舟》,这首诗同样以女子的口吻,发出自己对悲惨遭遇的倾诉,其因受制于群小且无力反抗而产生痛苦。原句“心之忧矣,如匪浣衣”表达的是主人公“心中的忧愁就像洗不干净的脏衣服”的幽怨,与《洗澡》第二部联系起来则明显揭示了姚宓、许彦成一派的心境,他们的忧郁发源于对势利小人所造成的排挤的无法摆脱,以及对自身道德谴责的无法摆脱。前一个“无法摆脱”正如前文提到的权力倾轧,后一个“无法摆脱”则是许、姚之间情不知所起的爱恋,这场并不被伦理所接受的互相爱慕成了两人的困扰,但两人的人格坚守终究还是战胜了情感裹挟。杨绛有意设置了两人在书房深谈后的分手,也正是对这种价值观念的肯定,知识分子除却肩上的社会道义,私人情感也必须在伦理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第三部的标题“沧浪之水清兮”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清时可以清洗帽带,水浊时可以清洗脚,这体现出一种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第三部着重写的就是一场“洗澡”运动,一盆水从头浇到底,谁清谁浊似是一目了然,然后企图让浊的变清、让清的更清。小说最后暗示了这场“洗澡”没有触及知识分子的灵魂而未能取得实际效果,那些寄生在人心上的腐朽之物仍然存在,如果人人有自我净化的觉悟,又何须靠外界的“滄浪之水”呢?倘若知识分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道德反思,无论水是清是浊,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洗涤效果,杨绛正是通过这个标题传达出对知识分子自我解剖、自我审视、自我改良后理想状态的期望,否则“沧浪之水”再清也只是一种浪费。

杨绛笔下的知识分子具有鲜明的杨绛式色彩,尤其体现在《洗澡》上。不同于钱钟书笔下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迷茫的浮躁一代,不同于老舍笔下在现代化浪潮中陷入自我危机的市民知识分子,也不同于盛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中的知青,杨绛以亲身经历书写着特定时期的人文特色,既影射当下,也警示未来。知识分子唯有秉持良好操守、坚持理想人格、直面自我与社会现实,才有可能在被改造中重获新生。

四、结语

杨绛小说世界里的知识分子或被情欲牵扯,或被权欲熏心,但也有坚守自我、捍卫良心的正面形象。总而言之,那些于历史沉浮中显示出的人性缺陷,终究是可以被改变、被摒弃的。读者在阅读这些形色各异的人物时难免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如产生一种有愧于自己、有愧于社会的羞赧,那么杨绛通过知识分子书写折射出的对理想现实的期待就不会是徒劳。

(湘潭大学)

作者简介:龙雨林(2001—),女,湖南常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2407500511363

猜你喜欢

杨绛知识分子小说
选择
选择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