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与动物关系重构探论

2022-03-17李海洋

公关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李海洋

摘要:人与动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伦理命题,在新时代可以看出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对此,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构自然观,现当代西方的关怀理论提供人与动物关系研究的思路,伦理目标在于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重构人与动物的关系,达成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崭新格局。

关键词:天人合一 关怀伦理 生命共同体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伦理命题,一直以来也反映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二者的关系却有待提高。所以,在新时代,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则变得至关重要。

一、“天人合一”是人与动物关系重构的传统资源

“天人合一”自然观是庄子提出的哲学理念,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核心要义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1 ]。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相互联系的有机体。长期以来奉行“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新时代下人类需要重新探索人与动物正确的相处之道。

“天人合一”自然观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传承下,沉淀出了许多中国古代人与动物相处的智慧,是重构人与动物关系的传统资源。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礼记·王制》曾写道:“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杀胎,不夭夭,不覆巢。”[ 2 ]这些观点都警示我们对于动物的捕猎不能赶尽杀绝,需要考虑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保证动物接下来的生存繁衍,强调人类对于动物应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表面看仅仅是人和动物之间的联系,实则是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自然观对于平衡人类物质生活需求和维护自然环境发挥着积极作用,它重视人与自然本身的和谐统一性,而不是割裂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它倡导人类合理利用自然万物,而不是为了人类的一己之私而肆无忌惮地屠戮其他生命物种,摧毁生物栖息的生存环境。在新时代,它对于人类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始终是人类重构人与动物关系的传统文化资源,它的哲学内涵与现当代生态思想中的科学精神的相互补充,有可能成为人类战胜生态危机,开创未来生态文明的主导价值取向。

二、关怀伦理是人与动物关系重构的当代理论

人与动物关系的关怀伦理研究是环境伦理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需求,西方环境伦理学提倡关爱动物,将动物纳入伦理考虑。在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现代环境伦理学将理论概括为四种,这为我们在新时代重构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第一是审慎理论。其核心是人类以自身利益为前提保护动物。首先是动物用来满足人类的生活与生产需要。从古至今,动物都被视为人类维持生存的重要物质来源,它们的肉体、皮毛,甚至骨骼都被用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其次是满足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这一角度出发,将动物与人类看成一个系统,强调人与动物长期共处,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 3 ]。

第二是仁慈理论。其核心是人性的健全,提倡人类要仁慈的对待动物,这是人性健全发展的内在要求。认为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之间的相处方式,如果以残忍的方式对待动物,将会导致人性的冷漠,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黑奴贸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以对待动物的残忍方式对待黑奴,这正是人类长期以残忍方式征服动物的人性在人类之间的移植。

第三是动物解放论,是澳大利亚著名哲学家彼得·辛格在其《动物解放》一书中提出来的。其核心要义是体会动物感受,道义关怀动物。辛格认为,动物同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虽然它没有语言能力,表达自己的痛处,但它们依然能感受到痛苦,人类应该帮助动物脱离那些痛苦。如果以一种导致痛苦和死亡的方式来对待人类在道德上是错误的,那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动物也是错误的。

第四是动物权利论。主张人类不能将动物当成自己的工具,它们也有自己的权利,我们要尊重这些权利。汤姆·雷根被认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在他与卡尔·科享合著的《动物权利研究》一书中,他就认为动物与人类的权利应该平等;美国人罗德里克·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说:“我们必须强调指出的真理是,就像黑人不是为白人、妇女不是为男人而存在的一样,动物也不是为了我们而存在。”[ 4 ]这就表示,动物跟人类一样,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有着独立的权利,这些权利不能随意剥削,不能随意侵犯,雷根认为,动物的权利问题仅存在于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中,因为只有人类才可能认识到动物也同样拥有权利。

环境伦理学中的这四种关怀伦理理论为我们在新时代重构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借鉴和理论依据。人类应该关心动物的感受,珍视动物生命,重视动物的权利,尊重动物的存在,保障动物的权利。

三、生命共同体是重构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目标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这一具有清晰理论逻辑的哲学概念,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定为“共同体”。从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层面,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辩证思维的方式将保护生态环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18年5月再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次论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阐明了相同的观点:人与整个自然界,以及其他部分以共同体的方式而建构的一种具有约束性的生态伦理关联体系。

关于“生命共同体”理念,从辩证的系统观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要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也是重构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目标,要求人类必须增强生态意识,提升生态认知,养成生态行为,实现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崭新格局。

第一,增强生态意识,维护动物的多样性。由于人类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导致爆发过多起传染病,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认为人类不应该陶醉于征服自然,每一次的看似胜利的征服,大自然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地球是人类以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和善待大自然的所有生物。傳染病的暴发就是大自然对人类报复的体现。在新时代,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应该是一种互不干扰的状态,我们必须学会和谐相处,人类要尊重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不能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建立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态区以及食物链,来保护一些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同时,禁止一切形式捕杀、滥食野生动物,并严厉打击非法驯化野生动物的行为。人类只有把大自然还给野生动物,才可以保护它们,达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第二,提升生态认知,尊重自然之道。生态认知是反映人们对自然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生态现象的感知和认识方式。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要求人类超越种群的局限,将人放在与其他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存的整体中去,务必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方式,尊重各种生物生存的权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养成生态行为,筑牢保护自然之责。自然界是人类乃至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类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不堪入目,对野生动物的捕杀让人触目惊心,各国的生态问题已经危及到经济发展。因此,人类想要有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必须从自身做起,必须从小事着手,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升自身的生态道德责任,使得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生活常态,养成生态行为、践行保护自然之责。

四、结语

在人与动物关系这一伦理命题中,我们学到,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仍不能为所欲为,要学会正确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以及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的关怀伦理理论为我们重构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能够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人与动物关系得密不可分。人类只有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延波,张纯燕.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09).

[2]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J].社会观察,2005,(06).

[3]高晓波,苏跃林.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哲学维度[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

[4]李珍.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境界[J].岭南学刊,2020,(04).

(责任编辑:姜秀靓)

3332501908253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旅游境界浅说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于《老子》生命哲学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