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哲学视域下中国梦的探究

2022-03-17孔茹张亚能

公关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中国梦传统文化

孔茹 张亚能

摘要:基于中国文化哲学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形成的人类生活的理想图景,当代中国梦必然具有对这一传统的继承的一面,如此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来的现代化奋斗的经验和教训所展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文明与正义的現代化要求,又使中国梦必然具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精神和理想有创新和超越的一面。

关键词:中国梦 文化哲学 传统文化 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是如何形成传统中国梦的,儒学和道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哲学又是如何具体建构传统中国梦的理想图景的,当代中国梦的文化哲学建设应该怎样梳理和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资源。

一、“中国梦”的文化哲学传承及转换

第一,当代中国梦之文化哲学的四个观念:即一是从传统的“天人合一”转换到现代尊重个体又不上升整体性的“天人对等”;二是从儒家为核心的“仁爱和合”转换为具有现代性的“尊重之和”;三是从传统的“民惟邦本”转换为具有现代平等思想的“人为邦本”;四是从传统和近代的“天下大同”转换为现代的“天下和平”。

“天人对等”是“天人合一”总体整体性的内在空间。传统儒家的“和合”是仁爱之和、礼节之和为本,现代“尊重之和”除了可以保留儒家的“中和之礼”外,更突出现代性的“人人相互尊重、个人与集体相互尊重、国家与国家相互尊重、文明与文明相互尊重”[ 1 ]之意,这种“对等”、“尊重”的现代文化观念相打通、相融会了,有利于建立“中国梦”中真正的“文明”之社会关系和新的“和谐”关系。传统的“天下大同”是“天下归仁”,而近现代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虽然强调“人人平等”的思想,但以消除差异的“同”之思想、“克己为公”的思想来构筑“天下”,一方面更具有乌托邦的意味,另一方面也与现代性承认文化差异、个体权力、创造与存在的区别关系难以接轨。

儒家以“三纲五常”和“天下归仁”的血缘等级性价值核心所构筑的中国伦理性理想图景,以强化统治阶级的“以民为本”、民族的“自强不息”、个人的“修齐治平”、士人的“忧患意识”等方法教化,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东亚和世界的历史性文化功效。道家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坐忘”为自然性核心价值,形成了一种与儒家哲学互补的超功利的文化理想图景。当代中国所倡导的“中国梦”,在对待传统文化哲学上,人与世界的“和谐性”、民族精神的“自强性”、政治导向的“民本性”、人生哲学功利与超功利的“平衡性”,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内容,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梦的文化哲学建构,可以继承的重要文化资源,并因此体现“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形态。

第二,20世纪初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坐标转换,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精神及其实践。其一,辛亥革命时期“天下为公”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现代性发育的影响;其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史的震撼;其三,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历史主体的人民性文化”诞生及实践;其四,争取“劳苦大众解放”的先进文化与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武装革命斗争的实践相契合。

二、中国梦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因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衰弱,步入了由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文化输入而不得不进行现代发展的道路,中西方文化哲学的冲突和交汇,形成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以“救亡、图强”为目标来振兴中华的复杂的理想图景。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孙中山反封建的、民主化的“天下为公”的基础上,将儒家的“民惟邦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消除剥削和压迫、“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为蓝图的中国梦和世界梦,中国人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文化风貌,对世界的现代文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并为当代中国梦建构自己的精神文化同样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以“中国独特问题——既有理论改造——新的观念建构”作为中国式文化哲学创新的原创性方法,突破百年来的“中西融汇”“化合”“扬弃”等一般性创新方法。其“中国独特问题”是指既要承接中国关于人与世界、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的和谐性看法,又要尊重并包容现代性对个体生命、个体创造力、个体权力的尊重;所谓“既有理论的改造”是指以这样的“中国问题”为价值坐标,既揭示传统中国哲学对个体、生命和创造性的从属性要求之局限,同时也批判西方对个体主义的绝对化强调造成的“不和谐”“不对等”之文化局限;而“新的观念建构”则以“天人对等”的新文化哲学作为对西方“天人对立”文化思维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哲学的双重改造,从而使“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等”形成“一元内的多元对等”。

基于“一元内的多元对等”的文化哲学,在政治哲学、政治体制设计上,就可以既能解释中国“一国两制”的经验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民族国家各种的信仰和习俗受到尊重的经验,也可以体现“每个中国人创造性的自我实现受到尊重”,同时在伦理学上又能体现人与人作为不同的创造性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个体作为每个独特的生命受到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的权力受到尊重之现代性内容。

“自强”不仅是强在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富裕,也不仅强在中国人由对“一”和“整体”的尊重产生的巨大凝聚力以及由对个体的尊重产生的巨大创造力,而且还强在可以从容吸纳世界的各种先进文明、经过创造性改造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元素,并可以再创造出一种新的东方式的文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现代性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传播离不开传统伦理文化的根基。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共享性的价值观,就要有普遍认同的基础,离开了传统文化谈共享与认同成了无源之水。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享性在于文化体内的人们的共享,相对于外有文化必定具有独特个性,需要在核心价值观上与其他价值观有区别,就要从传统文化中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主体责任与义务伦理的要求中去寻找。富强、文明、和谐、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都能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据。例如: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等。第三,即使是带有普遍性特征的价值内容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虽为东西方文化所共有,同时也体现了文化体中的包容性的一面。

资产阶级所谓公平正义是建立在资本的原则基础之上的,“国家机器往往成为资本家进行资本增殖的外部保护伞和附庸。”[ 2 ]建立在个人权利或自由的基础上,认为这本身就是公正的,我国传统文化主要认为正义不仅要靠制度,还要靠管理者的德行。儒家认为只有管理者的个人品德公正,才有行事公正、内圣外王。从国家、家庭、个人关系的层面处理问题。其内在逻辑是:一个善事父母,重视人伦关系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家庭中充满仁爱之心的人。由家及国,由个体推及社会,小的仁爱之心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扩展和表现,这样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时候就能够更多地偏向于诚信、廉洁、公平和正义。

“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境界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提升。为了用“中国梦”这一时代精神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总体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需要逐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的价值准则,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纽带。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当代中国时代精神——中国梦相符合,它“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国家层面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这就能够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与目标都融合到“中国梦”之中。

四、关于中国梦的文化哲学反思

首先,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融民族梦与世界梦为一体。终止单从中国看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极推进双向思维方式: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其次,始终不渝地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使中国梦变成一个充满自我更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活力迸發的生命载体,中国执政党开始学会忧患意识、自我批判精神。再次,自觉提出现代化社会转型的理性目标,让数以千年的传统中国梦,彻底翻转为具有当下时代意义的现代中国梦,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

(本文系2020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项目编号:SZZX2061。)

【参 考 文 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48.

[2]王卫华.资本逻辑的澄明及其马克思超越的原则高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1).

(责任编辑:姜秀靓)

3848501908212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中国梦传统文化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