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学的故事化表达
2022-03-17魏星
魏星
教学应是一个“故事化”与“去故事化”相互融合与平衡的过程。“故事化”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现场性与参与性,“去故事化”强调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时,将知识下沉到故事化的任务情境中,讓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然后将个体经验上升到知识的规律层面,最终返回到个体的生命世界中并表现出来——这是素养取向教学的运行逻辑和理想路径。
然而在现实课堂中,不少教师过于强调学科逻辑而忽略生活逻辑,这就造成了惰性知识的产生。儿童的生活天然地与故事连在一起。一次印象深刻的学习经历,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追求教学的故事化表达,就是以故事的视角设计教学,强调知识的转化过程蕴含在课程故事的“发生—发展—展开—高潮”的生产过程之中。
教学的故事化表达是情境化表现方式。情境性是故事最根本的属性,也是认知活动最根本的属性。去境脉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记住到达目的地的“路线”,但是因为它未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没有建立起基于生活情境与个体经验的“地图”,所以最终还是无法抵达目的地。而教学的故事化表达,不只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增加趣味性点缀和例证,更是强调寻找现实世界的原型来进行情境还原,把学生带入他们似曾有过、正在拥有、确认会有甚至向往拥有的“故事”中,在鉴赏、设计、探究、决策等真实性任务中创生课程意义。
教学的故事化表达是戏剧化表现方式。好的故事总是充满悬念,具有曲折性、神秘性。好的教学文本同样隐藏着诸多秘密。这就需要通过故事,或者像讲故事那样设计教学,将认知过程变成一种有趣的、惊心动魄的揭秘行动。影视创作中有一种“钩子理论”,强调影片开始的一分钟就要伸出“钩子”挑起观众的兴趣,而整部片子都要在适当的间隔里安插兴奋点。教师也要设置教学情节的“钩子”,营造出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空间。
教学的故事化表达是主题化表现方式。讲故事的目的不只是唤起情感,更重要的是传递价值与力量。故事教学或教学的故事化,强调要找到兴发感动的主题、质素,让学生充满欢乐地、富于关切地、凝神地走进教学事物,体验知识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不管是科学知识、社会知识,还是人文知识,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都蕴含着特定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知识为线索创生鲜明生动的故事,结合儿童个体的生活经历、学习经验,对故事的背景、情节、情感等具象化,形成对故事的深度理解和文化回应,才能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莫言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力是作家的重要素养,也是教师素养的重要构成。教师要学会开发故事,讲好故事,让学生在与故事的相遇中蓬勃生长。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357550190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