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的小学班主任角色研究
2022-03-17梁艳高维
梁艳 高维
小学班主任角色具有复杂性,隐喻创作是小学班主任对自身角色进行认识和反思的重要方式。通过“小学班主任像……,因为……”的开放性引导语对天津市100名小学班主任进行的调查显示:小学班主任共创作了56种隐喻,数量较多的隐喻依次为“妈妈”“园丁”“保姆”“蜡烛”“钥匙”;从类型来看,培育者、关爱者和全能者方面的隐喻较多。这些隐喻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自身角色的積极与消极认识并存。
小学班主任;班主任角色;班主任隐喻;隐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7-0000-06
【作者简介】1.梁艳,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2.高维,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班主任作为学校里负责班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和健康等全面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多种职责,其担任的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关于小学班主任角色的研究主要涉及班主任工作职责及新时期对其角色的新期待、班主任核心素养和工作状况等。这些研究主要是对小学班主任角色的理论探讨,而对小学班主任自身关于其角色认识的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尝试从隐喻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
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在于认知,人类的概念系统往往是通过隐喻建构的。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者运用隐喻分析法探讨教育领域的相关主题,如学校隐喻、教师教学信念隐喻、教师角色隐喻等,但尚未关涉到小学班主任角色隐喻。
小学班主任自身的工作经历、教育经验等会对其角色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他们却没有能够对这些认知进行有意识的反思和重构。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隐喻可以促进小学班主任对自身角色的反思和改进。本研究通过隐喻的视角,调查小学班主任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了解小学班主任都使用哪些隐喻来表达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以及这些隐喻可以分为哪些类型。我们期望通过引导小学班主任创作隐喻,来促进其对自身角色的反思,进而形成对班主任角色更合理的认识。
虽然当前关于班主任角色的隐喻研究比较罕见,但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研究较多,其可以为班主任角色的研究提供方法启示。在运用隐喻分析法探讨教师角色方面,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引导调查对象补充完成隐喻语句、撰写包含隐喻的文本、创作隐喻图并给予解释、小组交流和对话以及问卷调查、访谈、分析教师的自传体叙事等。其中,使用补充半结构语句方法的研究数量最多,主要是引导调查对象完成“教师像……,因为……”的语句,来表达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补充半结构语句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更容易操作,同时也适合对较大规模样本进行调查。因此,本研究也采用补充半结构语句的方法,引导调查对象完成一个“小学班主任像……,因为……”的语句,来表达其对小学班主任角色的认识。
我们基于隐喻对天津市100名小学班主任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城区小学班主任42名、乡镇小学班主任58名;女性班主任89名,男性班主任11名。具体过程和方法如下:一是编制《小学班主任角色隐喻调查问卷》,对天津市100名小学班主任心中的小学班主任角色隐喻进行调查。问卷给出了关于隐喻的定义及案例,然后引导每位被调查者完成一个“小学班主任像……,因为……”的半结构语句。二是对小学班主任们创作的隐喻进行编号,并记录每位教师的性别、工作所在区域、隐喻源域和目标域。统计发现,100名小学班主任皆创作了合格的隐喻。三是基于源域和目标域,对相同或相似的隐喻进行初步的整理,统计出小学班主任们创作的各种隐喻的数量并标记出具有代表性的隐喻。四是将整理的隐喻进行归类,归纳出小学班主任们创作的隐喻的类型。五是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隐喻对于小学班主任反思自身角色的价值。
本研究由研究者L与研究者G共同担任编码员,运用迈尔斯(Matthew B. Miles)和哈伯曼(A. Michael Huberman)创作的公式进行信度检验。具体程序如下:
首先,研究者L对小学班主任创作的100个隐喻进行分析,依据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将隐喻分为培育者、关爱者、全能者、奉献者、服务者、管理者、传递(沟通)者、启发者、引领者、创造者十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有隐喻进行分类编码。
其次,研究者G按照研究者L的分类框架独立对所有隐喻进行分类编码。
最后,运用迈尔斯和哈伯曼创作的公式“可靠性=一致的编码数/(一致的编码数+分歧的编码数)”进行信度检验。本研究归类编码的可靠性=93/(93+7) =93%,可靠性大于90%,研究的信度较好。
小学班主任共创作了100个、56种隐喻,其中“妈妈”“园丁”“保姆”“蜡烛”“钥匙”等隐喻的数量较多。这些隐喻可以被分为十种类别,具体见表1。
可以看出,不同类别的隐喻在数量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培育者、关爱者和全能者方面的隐喻,数量分别为20个、16个和15个;第二层次是奉献者和服务者方面的隐喻,数量分别为12个和11个;第三层次是管理者、传递(沟通)者、启发者方面的隐喻,数量分别为8个、6个和5个;第四层次是引领者和创造者方面的隐喻,数量分别为4个和3个。总体来看,小学班主任创作的隐喻中,培育者、关爱者和全能者方面的隐喻较多,占比达51%。
为更深入地了解小学班主任隐喻的情况,对十种隐喻类型的主要内涵、代表性隐喻及案例等进行了探讨。
1. 培育者。
属于小学班主任是培育者的隐喻共有20个,其中代表性的隐喻是“园丁”。其主要内涵是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悉心培育,遵循其成长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茁壮成长。如小学班主任Y写道:
小学班主任像园丁,因为班主任教育学生如同园丁培育花朵一样,精心栽培、浇灌、修剪,这样才能种出美丽的花卉。种子不同,每种花的生长阶段不同,开放的时间也不一样。学生也是如此,其接受知识的快慢呈现出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早期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方式等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教,也会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取得不一样的效果。所以,班主任要因材施教,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为了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小学班主任要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照顾,为学生茁壮成长创设优良的环境,并且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小学班主任也要及时纠正,帮助其继续健康成长。
2. 关爱者。
属于小学班主任是关爱者的隐喻共有16个,其中代表性的隐喻是“妈妈”。其内涵是小学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关爱学生,并且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琐碎的问题,这是一种温情的关系。如小学班主任C写道:
小学班主任像妈妈,因为小学班主任天天陪伴在学生身边,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当学生的身体不舒服时,班主任会尽心竭力地照顾学生,提醒学生按时吃药;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班主任会心平气和地劝解和教育他们,直到他们和好如初;当学生碰到不明白的事情时,班主任会耐心地为他们解答,直到学生们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小学班主任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这种爱是除了亲人以外,无可替代的一种爱,纯洁而高尚。
虽然小学班主任面临着多重工作压力,但许多班主任仍然认同并践行关爱者的角色,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关切。这反映出这些小学班主任的专业自觉和教育情怀。
3. 全能者。
属于小学班主任是全能者的隐喻共有15个,其中代表性的隐喻是“超人”“全能选手”。其内涵是小学班主任身兼多职,具有多方面的技能,承担着多方面的责任。如小学班主任N写道:
小学班主任像超人,因为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既要管理班级事务,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的角色很多,责任很大,所以也很劳累。
全能者方面的隐喻体现了新时代对小学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要胜任工作,需要掌握多项技能,并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这个角色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胜任的,有责任心与能力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好这个角色。
4. 奉献者。
属于小学班主任是奉献者的隐喻共有12个,其中代表性的隐喻是“蜡烛”“春蚕”。其主要内涵是小学班主任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他们一心只为激发、唤醒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如小学班主任W写道:
小学班主任就像一根根蜡烛,用自身的火光,照耀学生。小学班主任想要不断照亮学生们,就要一直学习,用先进的理念与实践,发挥自己的光与热,用爱去付出,让孩子们前行得越来越远。
在日常生活中,“蜡烛”“春蚕”等隐喻也经常被人们提及。这些隐喻曾是特定时期社会层面对教师的道德性要求。作为奉献者,小学班主任把奉献视为一种责任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担当。
5. 服务者。
属于小学班主任是服务者的隐喻共有11个,其中代表性的隐喻是“保姆”。其主要内涵是小学班主任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涉及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还要处理好与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繁琐的课余任务等。如小学班主任Z7写道:
我觉得小学班主任就像一个“全能保姆”。因为在班级生活中,班主任除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外,每天还要操持班级里的大事小情。班主任既要安排学生早读、做操、吃午饭、做卫生,又要提供课后服务、帮助学生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处理班级里的各种突发情况……细小的事情数不胜数。此外,班主任每天还要与家长和任课教师沟通,协同育人总之,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细碎繁琐。
服务者方面的隐喻突出反映了小学班主任身上肩负的多重职责。因承担太多责任,小学班主任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如“保姆”隐喻反映出小学班主任为学生服务的无边界性。教育管理虽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但需要注意限度。如果凡事都需要小学班主任亲力亲为,只会给小学班主任带来过重负担。因此,学校相关部门也应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尽量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
6. 管理者。
属于小学班主任是管理者的隐喻共有8个,其中代表性的隐喻是“管家”“裁判”。其内涵是小学班主任带领学生共同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维持班集体正常运转,协调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有序进行。如小学班主任J1写道:
小学班主任像大管家,既要管学生的学习,又要管学生的生活,还要引导学生管理自己,能够做到自主生活和自主学习。
小学班主任作为管理者角色,常常要处理学生之间的一些矛盾,并做到客观公正地解决。如小学班主任H2写道:
小学班主任像裁判,经常要评判对错,分辨是非。我们要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传递给学生公平与正义。
小學班主任作为管理者,扮演着一种权威性角色。同时,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是儿童,要牢记自己的教育者身份,做到以生为本,把握好管理班级和学生的方向和尺度,有序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7. 传递(沟通)者。
属于小学班主任是传递(沟通)者的隐喻共有6个,其中代表性的隐喻是“梯子”“桥”。其主要内涵是小学班主任的职责在于传达和沟通,在传递知识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还要促进家校、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如小学班主任X1写道:
小学班主任就像一架梯子。学生有学业上的困惑时,班主任要耐心解答;学生成长的过程有了烦恼,班主任要教给他们许多人生道理。
小学班主任L5写道:
小学班主任就像桥,连接着学校、家长与孩子,让孩子成长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关怀。
传递(沟通)者方面的隐喻不仅强调知识和价值传递的重要性,还强调与家长、师生等群体沟通的重要性。小学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师生等群体的沟通,注重沟通的艺术性和教育性,进而促进教育合力的生成。
8. 启发者。
小学班主任是启发者的隐喻共有5个,其中代表性的隐喻是“钥匙”。其主要内涵是小学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注重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方案,从而走出困惑。如小学班主任L2写道:
小学班主任像一把钥匙,启发孩子们走进知识的宝库,让孩子们从无知到有知。
总体来看,启发者方面的隐喻数量较少,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启发式管理的思考不够。小学班主任要做启发者,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更好地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9. 引领者。
属于小学班主任是引领者的隐喻共有4个,其中代表性的隐喻是“握着风筝线的人”。其主要内涵是小学班主任既要在学生的学习上做好引领,又要在其人生成长路上以身作则做好引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目标、做好规划;当他们误入迷途,小学班主任会及时指点迷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如小学班主任W1写道:
小学班主任就像是手中握著风筝线的人。我们期待这些风筝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当风筝飞的方向错误的时候,我们会把控方向。
引领者方面的隐喻所占比例较小,体现了小学班主任对自身作为引领者的意识不强。小学班主任也是科任教师,首先要在学习上给学生做好引领;其次,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许多方面还未形成习惯,这时候就需要小学班主任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最后,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班主任需要做出更多的精神引领。当然,这也对小学班主任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0. 创造者。
属于小学班主任是创造者的隐喻共有3个,其中代表性的隐喻是“油漆工”。其内涵是小学班主任有意识地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如小学班主任L4写道:
小学班主任就像油漆工,因为孩子们如同一面面墙,不同的墙适合不同的颜色,这就需要班主任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每一面墙都有最美的颜色。
创造者方面的隐喻反映了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仅有的隐喻也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关注不够。这需要小学班主任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100个小学班主任共创作了56种隐喻,数量排在前五位的隐喻分别是“妈妈”(13个小学班主任提到)“园丁”(8个小学班主任提到)“保姆”(5个小学班主任提到)“蜡烛”(4个小学班主任提到)“钥匙”(4个小学班主任提到)。
这56种隐喻可以被分为培育者、关爱者、全能者、奉献者、服务者、管理者、传递(沟通)者、启发者、引领者、创造者十种类型。其中,培育者、关爱者和全能者方面的隐喻数量较多,共占到隐喻总数的51%。这体现出小学班主任普遍认为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学生、悉心培育学生是小学班主任最基本的角色特征。
从性质上看,小学班主任创作的隐喻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比较典型的积极隐喻有“妈妈”“园丁”“蜡烛”“钥匙”“春风”“春雨”“树根”“太阳”“梯子”“灯”“朋友”“泉水”“春蚕”等。比较典型的消极隐喻有“保姆”“骆驼”“受气包”“陀螺”“劳工”“打工仔”等。积极的隐喻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自身角色价值的肯定与职业的满足感;消极的隐喻则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日常繁琐工作及其所带来的职业倦怠和压力的不满。
虽然小学班主任创作的隐喻以积极的为主,但消极的隐喻所反映出的问题应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范围,进一步完善相关待遇保障制度。学校层面也要加强师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注重实践工作的指导;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沟通“家-师-校”之间的联系,以提升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幸福感。小学班主任个人也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师德素养,不断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
小学班主任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常常处于缄默的状态。缄默知识往往支配着班主任的行为,也制约着班主任的个人反思和专业发展。小学班主任创作关于自身角色的隐喻可以促进小学班主任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从而帮助小学班主任唤醒自我意识。
同时,隐喻是情感与认知的统一体,班主任隐喻不仅能够反映出个人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个人对职业角色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小学班主任情绪的宣泄与表达。例如“陀螺”隐喻表达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繁忙以及自身因工作感到的疲惫感,“受气包”隐喻表达了小学班主任内心的憋闷与苦楚。教育研究者通过引导小学班主任创作班主任隐喻,能够从认知和情感层面促进小学班主任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从而拓展其对小学班主任角色的认识,乃至实现其职业角色的优化。
[1] 倪俊杰.停课不停学期间班主任的职责与应对举措[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0(7):10-12.
[2] 李牧川,王清筱,蔡涛.作为批判性思维教育者的班主任:必要性、可能性与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21(2):79-86.
[3] 江涛.班主任核心素养及专业标准体系建构——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8(12):78-87.
[4] 赵福江,刘京翠.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11):38-43.
[5]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7.
[6] 郑富兴.关于学校形象若干隐喻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17):3-7.
[7] 于善萌,高维.教学隐喻视角下小学教师教学信念的变迁[J].上海教育科研,2020(3):83-87.
[8] 陈颖,马羽安,嵇建琴,徐薇.远程学习者视角下的英语教师角色——一项基于隐喻分析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8):45-52.
[9] İşeri, E. T., & Akin, U. Perception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 Candidates Towards the Turkish Education System, School, Teacher, and Student: A Metaphor Analysis[J]. , 2019, 8(4): 239-253.
[10] Hasim, Z., Mohtar, T. M. T., Barnard, R., & Zakaria, A. R. Metaphors Used by Malaysian Teachers-in-Training: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 2013, 4(9): 74-77.
[11] Alsup, J. Seeking Identity Through Images: Metaphors of Teacher Self [M] // Alsup, J. . New York: Routledge, 2019: 113-128.
[12] Quinn, F., Charteris, J., Fletcher, P., Parkes, M., & Reyes, V.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andscapes in Online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 Exploration Through Metaphor[J]. , 2018, 43(10): 60-80.
[13] Michael, K., & Katerina, M. Exploring Greek Teachers’ Beliefs Using Metaphors[J]. , 2009, 34(2): 64-83.
[14] Nguyen, C. D. Metaphors as a Window into Identity: A Study of Teachers of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 in Vietnam[J]. , 2016, 60: 66-78.
[15] Pinnegar, S., Mangelson, J., Reed, M., & Groves, S. Exploring Preservice Teachers’ Metaphor Plotlines[J]. , 2011, 27(3): 639-647.
[16]高維.基于隐喻的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J].教育科学研究,2016(7):60-65.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教育学视野中的隐喻研究”(EAA1403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3575017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