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2022-03-17俞旭
校本课程“江南博物”中的《江南“水八仙”》可认为是科学拓展课,其精神目标与家国情怀相契合,教师通过体验式学习、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培育家国情怀。
科学教学;家国情怀;江南博物课程
俞旭,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400)副校长。
一、江南博物课程的目标与价值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纲要中要求学校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特别指出,学校应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家国情怀何以落地,每个学校有自己的想法和路径,我们学校十四五期开展“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江南博物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通过江南博物课程开发与实施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江南博物课程着眼学生的成长环境,从当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中寻找主题活动资源,以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生态物候、文化典故为内容,具象化为植物、动物、矿物、风土四个方面;与科学学科有机融合,通过主题活动等多元形式予以呈现和开展,打破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挖掘内容背后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当地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形成全面而深入的感知,在心中深植江南地域的文化记忆和家国情怀。
《江南“水八仙”》是博物课程植物板块中的课例之一,主要通过认识江南特有的八种植物来引导学生认知并热爱家乡风土人情。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地域生活的人们会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带有特定印记的文化记忆,即仪式、纪念物、文字、语言以及人们的生活形态等符号系统,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依恋。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把《江南“水八仙”》一课安排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后,作为拓展课贯通江南博物课程与国家课程,实现特色育人效果。
《江南“水八仙”》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及实际学情,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结合地域特点,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用生活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具体来讲,从以下三方面落实。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展开调查研究,了解到学生在先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生長》单元,知道植物各部分的组成及生长的过程,对于江南“水八仙”虽有一定了解,但缺少系统认知且没有形成科学的探究思路,由此,确定教学重难点。“水八仙”中的植物并非个个为人熟知,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先出示桂花糖藕的图片,从饮食这一日常生活基本点出发,拉近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距离,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出示图片后,让学生以糖藕为话题自由交流。桂花糖藕是江浙一带的特色菜式,学生或是分享自己品尝糖藕的愉悦、或是交流与家人一同做糖藕的欢乐,师生交流之间形成情谊浓厚的课堂氛围。于是,桂花糖藕不再仅仅是僵硬的文字符号,更被注入了学生个体的感性经验,成为与家乡密切关联的文化记忆,家国情怀由此酿造。
科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应符合点面结合的原则,使科学课程有序开展,由浅入深。科学教师应着眼于知识点间的关联,以学科内在知识结构为线索将知识点串联成线,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图谱,再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兴趣,灵活、综合组织安排各项科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形成全面的科学素养及科学情感。
如本课程的,教师先从莲藕的可食用部分讲起,首先引导学生使用曾经学过的实验方法探索出藕节的主要成分为淀粉,接着通过观察发现藕节有丝有孔的特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科学阅读总结这些特点的作用。在学习了学生最为熟悉的可食用部分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大家知道莲藕是长在泥里的,泥土之上的莲藕是怎么样的呢?”逐步过渡到对莲藕全貌的学习,认识有莲的六个部分,“荷花——花、荷叶——叶、莲蓬——果实、莲子——种子 、莲梗——茎、莲藕——地下茎、莲藕节上的须——根。”由此培养学生从认识局部到认识整体的科学逻辑思维。教师以莲藕为典型范例,教授学习植物的方法,进入到课程的,引导学生以学习莲藕的方法学习其它“水八仙”。八种植物的学习是分散的知识点,但教师巧妙运用学习迁移,以植物间的共性作为线索进行组织,串点为线,促进学生有效内化科学知识及学习策略。在中,教师创设更多生活情境,点面结合,从科学层面的认知识别拓展至人文层面的情感积淀。通过了解“水八仙”所制的美食及家乡人民的劳作,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这些植物全面立体的印象,体会到江南故乡物产丰富、家乡人民善于发现创造,使学生油然而生对于家国的自豪感。
体验式学习是以“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为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的教学方式,与科学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科学认知发展水平,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造实际或模拟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表达感受与心境;不同于课堂中营造的虚拟情境,学生置身于在真实的场景中,调动感官感受周围一切,现场体验更易入境生情,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唤起了心中对自然万物之情。
如本课程在第二环节“识别水八仙”,学生对“水八仙”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领学生进入校园水八仙场馆“拏云池”之中,展开深入的户外学习,即本课程第三环节“辨认水八仙”。这一体验式学习不仅将学生停留在课本上对于水八仙的认知,与真实情境的实物之间实现联结,深化学习记忆与体验感知;同时通过实际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更利于博物学技能和生物学调查方法的提升,学生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到创造的学习进阶与思维发展。此外,本环节还运用了两次挑战性的项目,先让学生辨认让学生池中八仙,并引导学生将图片对文字一一对应,激活学生的兴趣,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科学学习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一枝一叶总关情,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中,在真实可感的现场学习中,更能激發其对江南博物的兴趣,唤醒家乡文化认同,深植家国情怀。
“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生活化科学教学理念应落实于科学的课堂之中。一方面科学课堂活动的设计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用生活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科学作业设计上,积极拓展生活化教学的时空范围,让科学学习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课上所感之情在课后实践之中延展弥散,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
如在本课程的最后以一环节与课后实践的设计上,前者通过出示各种各样水八仙的学生的实际生活常见的美食(如糖藕、卤藕、炸藕、炖耦、炒藕,其他八仙一二种)和农民劳作的图片,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感受家乡的物产丰富与家乡人民的勤劳能干,并进一步升华感悟家乡的“人杰地灵”;后者通过八人一组的课后探究实践,让每个组选择八仙中一仙进行研究并进行汇报,不仅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能够从一个系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亲身实践中更易触发感受,对人民勤劳智慧以及地域物产丰富会产生更深的体悟。以生活实践为载体,让科学课堂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既培养了科学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又培育了人文情怀、文化记忆、人文精神,充分发挥了科学学科育人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让家国情怀浸润于学生的心间。
总而言之,我们在江南博物课程中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在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通过体验式学习、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从酿情、及情到生情、延情,培植爱校、爱乡、爱国的精神情怀,真正激发学生对家国的认同感、自豪感与使命感。
261150170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