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2022-03-17李哓曼
李哓曼
【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经历着较大的身心变化的时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干预。本文结合个案,对如何进行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飞速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首先,身体经历着一系列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变化,这些变化都给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带来或多或少的压力。比如看得见的变化:身体、社交、学习。身体的发育带来对自身外表的逐渐关注,特别在乎别人的眼光。为了融入同龄人群体而产生的同伴压力。学习内容及难度的递增带来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看不见的变化导致的情绪不稳定:大脑发育,激素的不稳定。如主管情绪、感觉和觉醒相关区域的杏仁核,如果比负责思考、计划、解决问题的前额叶皮质发育较快,就会导致不事先思考及不考虑行为后果的冲动行为。皮质醇和血清素的波动带来的情绪摇摆不定等(科尔曼, 2021)。其次,在心理方面,初中生开始建立与家庭分离的自我认同,寻求更多的独立性,出现阻止独立的权威的行为,如反抗父母或老师,以自我为中心,更看重自己的隐私等。
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清楚中学生变化的这些特点,帮助引导其顺利过渡,更好的成长。以下以笔者工作中接触的一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例子,阐述如何进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初步干预。
一、个案情况描述
小C,女,初二在校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双方无家族精神史。父亲对其生活学习较为严格。在校成绩较差,但擅长跳舞,喜欢看小说,有3位较好朋友,其他人较少来往,但沟通交流能力正常。初二开始不久,每天精神状态较差,两眼疲惫,上课忍不住打瞌睡。班里另一位同学,是小c好友,通过QQ形式告知班主任,小C跟家长长期存在矛盾。小c最近开始有自残行为,手臂有多道刀痕,床头放着美工刀。并且跟好友聊天过程中,出现:“我就不应该活着”“明天如果能见到我就是奇迹”等话语。该同学表示很担忧,希望老师可以协助开导小C。在此前不久学校开展的心理状况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小C在问卷中也勾选到一些选项:多数人总是不可信任,总是感到苦闷,总是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很需要心理老师。
二、问题的识别与分析
根据钟朝厚老师推荐的心理问题识别方法,从内心冲突、痛苦程度、持续时间、泛化程度、社会功能五个方面对该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分析(钟朝厚,2021)。(1)内心冲突:因跟家长的矛盾这一现实事件刺激引起,但平日在校表现尚正常,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2)痛苦程度:不良情绪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出现自残行为,但需进一步确定自残的动机,是短暂失去理性控制,还是只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3)持续时间:自残行为出现1周,但跟家长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不良情绪已持续多年,需进一步了解确定。(4)泛化程度:未泛化到生活其他方面。(5)社会功能:一定程度受损,生活学习效率有所下降。
初步判断,小C的问题是属于人际关系类,与家长发生人际冲突导致的严重心理问题表现。需进一步进行干预。
三、问题干预措施
根据《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手册》(攸佳宁,2020),在识别出自杀征兆的情况之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可以根据以下步骤:(1)与当事人倾谈;(2)从熟悉当事人的其它人处收集更多资料;(3)进行自杀风险评估;(4)如非迫切自杀风险,初步介入并跟进;(5)如迫切自杀风险,确保安全并转介。
(一)与当事人倾谈
首先,与当事人倾谈,教师需清楚自己的角色和限制。笔者清楚自己只是班主任,不具备专业心理医生知识,必要时会寻求支援。其次,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在知道小C有自残行为的第二天,笔者在放学的时候,选择了一间无人干扰的学生辅导室。在询问了其手臂的伤痕由来后,小C开始流泪。在尽量安抚并给予时间给她冷静之后,再继续沟通。再者,倾谈过程中,笔者做到主动聆听,不加判断,并且表示理解对方的感受。最后,再展开对话。在倾谈过程中,笔者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小C讲述自己的处境。小C表示,父亲长期对其限制过多,如周末不允许跟朋友外出,自己喜欢跳舞,父亲以影响学习为由,不让其继续学舞蹈,不让其看课外小说等。自己也出现失眠的状况,总是睡不着。而且在密闭空间,如电梯,会感觉很紧张不舒服。有时会出现幻听,感觉有另一个人在跟自己说话,但看不见他/她。控制不住自己去割手臂。虽然在开始谈话的时候,小C情绪较波动,但在之后的表达的过程中,她的眼睛看着笔者,表达很流利,思维很清晰。也表达了她有看一些网络上关于此类心理状况的人的描述或报道。
(二)从熟悉当事人的其它人处收集更多资料
在得知小C有自残行为之后,考虑到其与父亲关系较矛盾,因此已第一时间跟其母亲沟通,要求其时刻留意孩子的安全状况。在沟通过程中,母亲也反馈,孩子已经主动提过要去看心理医生,母亲已答应择时去看。在与小C倾谈后,笔者也与其父亲沟通,父亲强调家庭没问题,是孩子过度玩手机,管制过程产生的矛盾。但也表示了,平时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较少。在此之前与该家长(下转第5版)(上接第4版)有过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沟通,家长曾提出,对于孩子的问题,不需跟孩子讲太多,直接通过措施给予纠正。该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是采用较为严肃的方式,如家长发了一份家庭保证书给笔者看,关于孩子未经允许玩手机,需要被打5下以作惩戒。父亲不觉得也不容反驳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因此,笔者只能尽力让家长清楚,孩子已出现自残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请勿再给孩子施加压力,改变沟通方式等。
(三)进行自杀风险评估
教师需要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自杀风险评估,了解包括自杀念头,自杀意图,自杀计划,过往的自杀行为。在与小C沟通过的过程中,小C只表达了有自残倾向,伤痕也可见只在浅表皮肤。虽有自杀的言语,但没有计划。由于小C对手机的使用较为依赖,甚至晚上失眠,也是长时间在看手机,而父亲较为反对,不排除小C的自残行为,只是对父亲的一种反抗表现,希望引起父亲退让。所以初步判断自杀风险暂时不高。但仍不排除,與父亲的矛盾如果出现激化,会出现自杀倾向。
(四)判断是否迫切自杀风险,介入并跟进或确保安全并转移
根据对小C的观察以及沟通,结合家人或朋友反馈的信息,小C确实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情绪较为波动,失眠等状况,但没有迫切自杀风险。提醒家人和朋友多加关注和留意其动态。并与科任老师沟通,请求协助留意其表现,课堂以鼓励为主,增加其自信。但无法确定小C的表述是否完全属实,因为其有过说谎的前科,不排除其出现的幻听等情况,只是在网络上看到的信息,转移到自身身上进行表述,加上自残的行为,从而让家长不要限制其玩手机,对学习不施加压力等。因此,笔者仍强烈建议家长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诊断。
四、结语
在之后家长带小C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后,并结合中医对其睡眠的调理,小C的精神状态好转很多。在笔者多次与家长沟通教育方式后,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也缓和很多。小C母亲也让其继续学习舞蹈。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小C也上台表演,因此小C的情绪也稳定很多。但有时仍向好友表达出很苦闷的心情,还尝试吸烟。因此,仍需长期跟踪观察。小C只是青少年成长中遭遇心理问题的其中一个例子。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出现异常心理的青春期孩子,我们都要尽早识别,进行有效干预,通过各方努力,给中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成长的环境,帮助其顺利过渡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科尔曼.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第二版[M].蔺秀云,王晓菁,刘胜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 :18-22.
[2]钟朝厚.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分析[R].广州: 越秀区教育局,2021.
[3]攸佳宁.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手册[M].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20:11.
(责任编辑:伍静仪)
372650190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