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绥阳县烟夹烘烤烟叶僵硬平滑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022-03-17许齐刘伟阳刘洪艳张平唐欢黄亚丁杨在友
许齐 刘伟阳 刘洪艳 张平 唐欢 黄亚丁 杨在友
摘 要 以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烟叶加工为例,针对烟夹烘烤后烟叶易出现僵硬平滑问题,对基本普及的烟夹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与总结。分析总结了人员管理不规范、鲜烟分类不到位、烟夹装烟不均匀、规范上炕不合理及烘烤工艺不配套等原因,并从岗位设置、作业流程和科学烘烤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将僵硬平滑解决比例由原先的8.31%降低至4.42%,取得了较好的改进效果。
关键词 烟叶;烟夹;僵硬平滑;解决措施;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
中图分类号:TS452.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2.06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日本的烟草专家在烟夹研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1-4]。我国在烟夹烘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较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大型密集烤房的使用和劳动力成本的逐年增加,各大烟叶产区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研制出了多种烟夹形式加以利用。尤其是近年来,梳式烟夹的推广应用为烟叶烘烤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与传统的烟杆相比不仅能显著降低烟农烘烤环节的劳动强度,实现省时省工的目的,还可大幅增加单炕装烟量,提高装烟密度,有效助推了烤烟集约化发展[5-7]。
有研究人员发现,烟夹夹烟烘烤的僵硬平滑烟、烫片蒸片烟及杂色烟较多,但其并未就以上问题发生原因及其解决办法进行分析探讨[8-14]。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烤烟产区,至2019年烟夹已推广数量达1 300套,占绥阳县烤能的95%。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烤后烟叶出现僵硬平滑问题的达到8.31%,而还未升级的挂竿烘烤烤后僵硬平滑烟叶仅占3.68%。基于此,2020年起对烟夹烘烤导致烟叶僵硬平滑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到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原因
烟夹烘烤导致烟叶僵硬平滑的原因很多,具体分为2大类:1)烟叶“物”的因素,如烤煙品种特性、生长气候、烟叶生长部位、烘烤烤房等;2)相关操作“人”的因素,如采摘成熟度的把控、田间至烤房之间鲜烟叶素质的保护、编烟上炕操作、装炕密度、烘烤工艺等。在烟叶种植及烘烤过程中,通过人为因素的调节,某些物的因素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变,因此主要对人的因素进行调节控制,以减少烟夹烘烤的僵硬
平滑现象。
1.1 人员管理不当
采用烟夹方式绑烟与挂竿方式在采摘人员的分工上存在一定差异。烟夹装烟因其在绑烟上炕环节较挂竿省工、省时,原先的自由式、集中式采摘方法已经不适合烟夹操作。因此,在具体的采烤工作中,因人员管理不当导致“一人多岗、多人一岗”的混乱现象,绑烟上炕时容易出现“费时窝工、凑满即止”的错误,对整个烘烤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1.2 环节把控不力
采用烟夹装烟,其绑烟速度较挂竿更快,单炕装烟量更大,具体表现在成捆烟叶没有打散、甚至成捆烟直接上台,叶柄排放不齐,烟夹左右分布不均等,因此对装烟的要求更加严格,环节管理需更加精细。
1.2.1 鲜烟分类不到位
1)烟叶采收完毕后,在烤房旁进行夹烟时对鲜烟叶分类不到位,没有将鲜烟叶品质基本一致的进行归类,导致过熟叶、病残叶、不适用烟叶等一并装夹,没有做到同质同夹。2)没有按照烤房气流运动的方向合理安排不同成熟度的烟叶,导致同一层内成熟度好的与成熟度不好的烟叶“同层竞技”,没有做到同质同层,增加烘烤难度,导致烤后烟叶僵硬平滑。
1.2.2 装烟上炕密度大,不均匀
李炳泽等人的实验证实,烟夹密集烘烤装烟密度以65 kg·m-3最好[15],而绥阳县大多数烤房装烟密度在70~75 kg·m-3,有的甚至达到80 kg·m-3,并且有的烟夹夹得多,有的烟夹夹烟少,造成装烟不均匀。究其原因是没有根据烟夹的最佳装烟数量进行装烟,且夹内烟叶的厚度不均匀,导致有些烟夹叶片数多,有些烟夹叶片数少,在烘烤过程中出现排湿不畅或烟叶掉落的现象,使得烤后烟叶外观表现僵硬平滑。
1.3 烘烤工艺不宜
关荣强等认为,由于采用烟夹方式装烟,同等条件下烤房装烟密度明显增加,温湿度和时间的控制也相应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还需在实际烘烤过程中重新探索烘烤工艺,优化烘烤各个关键控制点的温湿度和时间,以达到提高烘烤效率的目的[16]。受2015年以前绥阳县推行散叶烘烤工艺的影响,在烘烤变黄后期和定色阶段,为增加定色的把握度,降低棕色化的风险,烟农习惯性采取2种不当方法进行烘烤。1)烟叶变黄八成时提前排湿,并在42~48 ℃采用较低湿度(不超过36 ℃)烘烤。导致叶内干物质转化不充分、不彻底,造成化学成分不协调,烤后外观即表现为僵硬。2)部分烟农习惯长时间低温(36~37 ℃)变黄,叶片变黄与失水不协调使得烟叶变黄不发软,或发软程度不够就开始转火升温进入定色阶段,且在42~48 ℃时升温速度较快(1 ℃·h-1),导致烤后烟叶硬变黄或排湿不及,造成烤后僵硬平滑的现象。
2 解决对策
对上述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人员管理、规范装烟流程、优化烘烤工艺3个方面解决相应问题,具体如下。
2.1 定岗定人,明确职责分工
结合烟叶烘烤管理实际,针对烟叶采收环节制定了“1421”队伍管理模式和“一统三分”流程管理。
“1421”队伍管理就是明确1名队长,带领4个作业组,每个作业组2名采收人员,1人负责运输和上炕。队长职责是负责人员管理、成熟把控、鲜烟分类、上炕指导等工作;作业组职责是完成队长规定的事项;由专人负责烟叶运输和上炕工作等。通过将人员固定化、工作明确化、管理系统化,解决指挥无序的问题。
“一统三分”流程就是在队长的统筹下分组实施采收和装烟作业,分时进行人员调配,分工开展各自工作。烟叶运输完毕后,队长负责鲜叶分类,一人负责烟夹的“拿、铺、夹”工作,另一人负责烟叶的“抱、铺、夹”,完成后由专人上炕。解决鲜烟分类问题,固定单夹叶片数,确保人员既分工又合作。
2.2 定量定距,精确装烟数量
人员定岗定责后,需要对单夹装烟叶片和上炕夹数进行合理安排。根据当前大型密集烤房的容量要求(以挂烟3层为例),结合不同部位鲜烟叶的质量,统一规定“323”的装烟数量要求,即每夹装烟280~300片,单夹重量20~30 kg,每炕装烟300夹左右,以装好夹后叶片均匀、稍紧,按压后下沉2~3 cm,放手后恢复为宜。当天采摘烟叶要当天上炕,上炕的要求按照常规标准进行操作。
2.3 定温定时,细化烘烤曲线
严格按照“三段式”烘烤工艺要求,全面推行“十个关键稳温点”烘烤技术。在密集烘烤条件下,湿度是调节烟叶干物质分解转化及香气物质合成的关键因素,因此重点抓好38 ℃、42 ℃、45 ℃、48 ℃和
54 ℃关键温度节点的湿球温度,确保湿度由低变高、水分缓慢排出。
1)变黄及定色前期。烟叶变黄要慢,主变黄温度以38 ℃为宜,湿度保持在36 ℃;进入42 ℃时适当失水,达到九成黄以上,只留少量基部微青转火升温至48 ℃,升温要慢(0.5 ℃·h-1),湿球温度保持在38 ℃。此时要注意观察变黄速度与干燥速度是否同步,要确保变黄与定色同步,否则挂灰或僵硬平滑问题的产生率就会增大。
2)定色后期。干球温度48 ℃保持稳定,湿球控制在38 ℃至烟叶达到小卷筒后,缓慢升温至54 ℃,同时将湿球温度同步升至39 ℃,并在此稳温10 h以上,促进烟叶增香增揉,改善烟叶质量,从而提高香气质和量。与采用较低湿球温度烘烤相比,其烤后烟叶僵硬平滑减少,香气物质含量增加。
3 取得的成效
1)建立了烟叶采收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通过在实际中运用此种管理模式,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烟农人工成本,进一步完善了專业化烘烤管理制度。2)初步探明了烟夹装烟的定量标准。通过实际操作,按照“323”的定量标准操作下,不同部位烤后烟叶质量均得到有效保障,为烟农绑烟上炕提供参考。3)创新构建了烟夹装烟的流程化作业模式,实行3人一组,定岗定责,为烟叶烘烤规范化奠定基础。4)进一步完善了配套的烘烤工艺,逐步引导烟农摒弃低温低湿烘烤方式,烟叶僵硬平滑的发生率大幅降低,由原先的8.31%降低至4.42%,有效保障了烤后烟叶质量(表1)。
4 结语
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针对烟夹烘烤后烟叶易出现僵硬平滑问题,找到了“人”的原因,“物”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改进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烟夹烘烤僵硬平滑烟叶的产生,同时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香气质(量)均得到进一步彰显和体现。若要进一步挖掘烟叶出现僵硬平滑问题的深层原因,还须从烤烟品种特性、生长气候、烟叶生长部位、优化烤房的烘烤功能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ONG W R.Trailer for use in harvesting of tobacco:3095230[P].1963-06-25.
[2] WILSON R W.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tobacco leaves in bulk form for curing:3244445[P].1966-04-05.
[3] HASSLER F J.Apparatus for bulk curing tobacco:3251620[P].1966-05-17.
[4] TAYLOR M,TAYLOR J N,TAYLOR O M.Mobile tobacco curing and drying system:3910757[P].1975-10-07.
[5] 贾琪光,宫长荣.烤烟调制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2.
[6] 孙敬权,任四海,吴永德.烤烟燃煤密集烤房的改进探讨[J].烟草科技,2004(9):43-44.
[7] 庞跃.烟夹在潘家庄站烟叶烘烤中的运用及推广[J].江西农业,2018(18):131-132.
[8] 周初跃,姚忠达,王传义,等.烟夹密集烤房配套烘烤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41-20043.
[9] 雷朋岭,史龙飞,葛国锋,等.烤烟烟夹烘烤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7(6):267-268.
[10] 徐秀红,王林立,王传义,等.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对烟叶质量及效益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0,31(6):72-74.
[11] 叶志国,杨占伟,陈献勇,等.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对比试验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4):147-150.
[12] 杨庆民,肖振杰,解彩军,等.烟夹夹烟烘烤现状及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250-253.
[13] 蔡荣,刘新华.烟夹与烟竿编烟烘烤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2009(10):57-58.
[14] 王春生,徐立猛,孙仲明,等.烟夹烘烤的利弊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7):84-86.
[15] 李炳泽,王德勋,徐成龙,等.梳式烟夹不同装烟密度对烤后烟叶品质及评吸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2):80-82.
[16] 关荣强,刘芮,彭坚强,等.两种不同装烟方式对烟叶烘烤综合效益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17,37(1):89-93.
(责任编辑:张春雨)
39045019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