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手机有个约定
2022-03-17林盛
【关键词】手机管理;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6-0073-04
【作者简介】林盛,福建省上杭县第二中学(福建上杭,364299)教师,正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2021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校园手机管理的依据。建立在理性认知上的“理性生活”“理性消费”是学校心理辅导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指导,帮助高中生在认知调整的过程中找到管理手机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一、暖身阶段:就事论事,明确主题
PPT展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内容。
教师:对于“手机管理”这件事,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学校的管理举措,在行动上应该积极支持,不把手机带进校园;还有的同学会无视学校规定,怀着侥幸的心理把手机带进校园,结果受到学校处分。同学们,是什么导致了不同的行为结果呢?
学生:是因为对“手机管理”的认知不同。
教师:是的。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或某个对象的认识和看法。认知行为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技术探讨手机管理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帮助学生树立权威意识,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引入主题。
二、转换阶段:认知评价与重建
教师:“认知评价与重建”是指识别和改变人们歪曲的、偏激的、非理性的认知评价,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进而解决人们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当一个困扰问题出现时,我们的脑海中就会自动涌现许多想法,那些给我们带来不好情绪的想法被称为负性自动思维。我们要学会识别和评价负性自动思维,重新建立起理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识别负性自动思维以及建构理性的认知和行为的方法很多。下面我就近期辅导的某个案例(征得来访者同意,有修改)举例说明。
PPT展示案例:来访者,男,晚自习时用手机玩游戏被班主任发现,手机被班主任没收。按学校规定,应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回家反省一周,签订家校协议,手机交学校保卫科保管直至学期结束。来访者认为,玩手机不算违纪,没有影響到他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咨询中,他表达了对班主任的强烈愤怒以及自身的焦虑情绪。
教师:在辅导中,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的自动思维进行分析,并运用自动思维监控、控辩方技术、认知行为疗法想法记录这3种技术帮助来访者进行认知行为矫正。下面我们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1.自动思维监控。
PPT展示:自动思维监控主要帮助来访者觉察是哪些情境和想法影响着情绪和行为,帮助来访者积极主动地对自动思维进行定向、控制和调节。自动思维监控要求记录具体时间、导致不良情绪的事件、自动思维的内容(包括对自动思维内容的相信程度)和体验到的情绪(包括情绪的强度)。相信程度和情绪强度用百分比表示。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对来访者进行自动思维监控。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
学生:通过所给的案例,我们对来访者的自动思维监控如下——时间为10月8日晚自习;导致不良情绪的事件为在教室使用手机玩游戏被班主任发现,手机被收缴;自动思维的内容是“玩手机不算违纪,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相信程度为85%;体验到的情绪有对班主任的愤怒,强度为85%,自身感到焦虑,强度为80%。
教师:关于自动思维监控技术,同学们通过案例中来访者的个人陈述就可以找到相关要素。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种技术。
2.控辩方技术。
PPT展示:控辩方技术是指从相互对立的两种思维(控方和辩方)出发,分别寻找支持各自思维的证据,并综合双方结果得出替代思维。
教师:控辩方技术能让来访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更加公平、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并且通过自我争辩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只有一种,还有很多更合理的解决方法。接下来,请大家分为两方对上述案例中来访者的自动思维进行辩论,第一、二组代表控方,第三、四组代表辩方。
控方代表1:我们认为,手机应该及时归还给来访者。因为他玩手机没有影响他人。
辩方代表1:我们反对。在校园使用手机是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按学校规定,手机应交学校统一保管至学期结束,来访者应该接受相应的处分。
控方代表2:我们认为,班主任可以对来访者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警告,督促他不要把手机带进校园,完全没有必要报告学校。而且班里还有其他人也在使用手机,班主任这样做有点针对来访者。
辩方代表2:我们反对。班主任没有针对任何人,如果发现其他同学违反校规,班主任会一视同仁。
教师:很多同学都能感同身受地去体验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根据大家的辩论,我们可以为来访者总结出合理的替代思维——遵守学校规定,自觉接受学校处罚。
3.认知行为疗法想法记录。
PPT展示:认知行为疗法想法记录整合了前两种方法,从“事件”“体验到的情绪”“产生的自动思维”“控方证据”“辩方证据”“可选择的平衡思维”“重新评估的情绪”7项内容协助来访者通过自我探索和分析,达到评价心理辅导效果的目的。
教师:请各位同学与同桌讨论,参照刚才个人探索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完成认知行为疗法想法记录。
学生活动。
教师:通过3种技术的具体应用,该案例的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那么,这3种技术除了运用于心理辅导,还可以在哪些情况下使用。
学生:这3种技术还可以用于激发学习动力、制订学习计划和调整学习策略等。
教师:是的,当我们有心理困惑时就会产生自动思维,就可以使用这3种技术进行自我调节。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认知评价与重建的3种技术,帮助学生掌握认知调整的有效方法和应对模式,引发学生对手机管理的思考。
三、工作阶段:心理应付与对策
教师: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应付是一种协调或处理心理压力的过程,个体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采取适宜的手段和行动来处理与协调所面临的压力事件。同学们,在校园手机管理中有不遵守学校纪律的懈怠者和遵规守纪的自律者,他们在手机管理中通常会采用以下7种应付策略(见表1)。不同类型的同学在采用策略后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的行为属于哪种类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校园内禁止使用手机”这条规定在我校已经实施多年,但效果不佳。下面我们根据4个问题一起来探讨。第1个问题,学校手机管理规定的出发点是什么?
学生:为了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同学们已经能认识到学校手机管理规定对于我们的意义。那么,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有哪些危害呢?
学生1:未成年人自制力差,玩手机容易上瘾,影响学习。
学生2:由于攀比或手机费用高,校园内手机被盗、钱物被偷的事件增多。
教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手机呢?
学生1:签订责任状,班级设立班干值日制,发现有同学使用手机一律收缴。
学生2:请现在还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同学自觉交给班主任保管,并规定现在上交不算违纪。
教师:第4个问题,大家想对学校说些什么?
学生1:在校园公共区域多安装公共电话,供有需要的学生使用。
学生2:可以將周末的特殊时段(如周日下午5点到6点)设置为住校生的手机使用时间,为学生提供与家人、朋友沟通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应付策略”,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自我改变的方法;问题解决模式的小组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充分表达所思所想,为同伴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学校提供更多手机管理的途径。
四、升华阶段:问题解决与提升
教师:今天我们从认知和行为上分析了当前学生手机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策略。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手机管理和惩戒办法,课后可以汇总到班长处,经班委商议后制定本班《手机管理与惩戒公约》。在制定公约时要注意惩戒的内容要具体、可操作,最重要的是不能歧视、侮辱同学,不能触犯法律法规。我会将你们的意见及时转达给学校有关部门。希望大家自律自强,理性消费,健康成长!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活动成果,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表达,鼓励学生将讨论成果转化为本班的《手机管理与惩戒公约》,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手机。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的相关技术,通过监控自动思维帮助学生觉察情绪和行为,分析负性自动思维的不合理之处,进而在认知调整中找到管理手机的有效方法。活动采用理论讲解、个人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但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技术比较复杂,在短期内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时间上可以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节课以理论学习为主,第二节课以实践操作为主;二是形式上可以采用具体的案例对复杂的操作方法进行解释,辅以表格说明,供学生参考。
【点评】
本节课是一堂“手机管理”主题的心理辅导课,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的“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开展活动,体现了科学性;活动围绕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层层推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在“导学案”中有详细介绍,弥补了课堂活动时间的不足,又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补充学习,具有可操作性;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讲练结合,体现了心理健康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理解、包容、温暖的教学风格。二是课的主题清晰、内容实用,以班级管理需要和学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蓝本实施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学的实践性;课堂中既有教师科学严谨的分析和讲解,又有学生的体验和分享,最终解决校园手机管理问题。但是,课堂中理论阐述较多,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些晦涩难懂,操作有些难度,可多举例说明。
(点评嘉宾:温华盛,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
335350190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