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高中生涯教育谈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

2022-03-17曹凤莲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专业成长

【摘 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不仅注重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自2004年开始,在课题研究引领和多年实践积淀的基础上,开发实施高中学生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研发运作高中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形成了“‘课程+平台’学生生涯教育特色模式”,促进学生的成长与选择规划。

【关键词】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0-0000-00

【作者简介】曹凤莲 上海市风华中学(上海,200072)教师,正高级(特级)教师,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

每个学生都有广阔的心田,蕴含着无限可能。我希望运用心理学知识技术和一腔教育热情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帮助他们获得生命幸福感,从而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1995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中学老师,怀揣美好的职业梦想,坚持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耕耘探索。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的积淀,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和运作、学生生涯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支持,还要通过教育科研寻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规律,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幸福成长。为此,我把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同时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探索动因,源于高中学生的问题与需求

最早接触生涯教育是在2004年8月,我参加了由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举办的“后现代思潮与心理咨询高级研习班”的培训学习,为期五天的培训过程中,我初步学习了生涯与生涯发展的有关理论知识,认识了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理论、方法,被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吸引。联想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需求,9月份一开学就开始了行动,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中开始了生涯教育的探索实践。最初的动因热烈又纯粹。

高中阶段是学生选择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人生重大选择,要思考升学、专业选择以及今后的职业等问题。对于十几岁的高中生来说,要考虑选择什么考试科目,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需要报考什么专业,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和管理学习过程,让他们迷茫和不知所措。

高中生小林在选科时遇到了困难。她虽然平时各科成绩不错,但没有特别擅长的科目,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于选择什么高考科目、报考什么专业、未来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等问题感到迷茫。因此,她显得格外焦虑。同时,升学压力又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心情和学习状态不佳,感觉没有进取精神和前进动力。

其实,类似小林的情况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为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生在生涯发展和选择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我们结合调研数据梳理出学生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目标模糊;二是动力不足;三是选择盲目。主要表现为没有清晰的目标引领,学习行为被动,自主意识缺乏,不会选择、随意选择、功利选择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未来大学专业学习的痛苦与职业规划的挫折。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局限于心理健康,它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紧密相连,内容涉及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业管理、生活辅导、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社会适应、生涯规划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而生涯教育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提供了有效的操作载体。

二、行动历程,学生生涯教育的创新实践与融合推进

十几年的生涯教育探索历程是团队教师对生涯教育内容进行持续推进和深化的过程。2004年,我开始设计和积累生涯教育专题教学和活动资料,此后,我和冯永熙、桑生华、邹歆等老师,在不同阶段先后进行了如下内容的研究:从理论层面进行生涯教育的学习和研究,结合调研与实践梳理影响学生生涯发展的要素,进行大学专业与职业兴趣标签的匹配研究,建设实施生涯教育校本专题课程,推进生涯教育学校课程构建实施,创建运作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进行生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运用研究等。

1.明确学生生涯教育的内涵和研究方向。

在长期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确立了“自主+选择”的生涯教育核心价值追求,明晰了学生生涯教育的内涵,即高中生涯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科选择、专业选择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更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选择能力。在操作实施中,需要将生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中,整合多方资源,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增强学生对自我、外部世界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在成长中学会选择、主动适应变化、自主规划发展,激发成长内动力,为幸福人生奠基。

我和团队通过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明确了生涯教育实践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系统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生涯规划测评与指导工具。由此,我们明确研究方向,即通过建构实施生涯教育课程,服务与支撑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通过创建运作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主规划。

2.构建实施学生生涯教育课程。

学校课程是落实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发实施生涯教育校本专题课程,包括生涯认知、自我探索、社会理解、选择规划、自我管理等(表1),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能力,了解专业职业、增进社会理解,学会选择、规划未来,引导学生积极为升学、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以及人生发展做准备。

对选择与规划、时间与目标、人际与情绪、资源及不确定性进行自我管理。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学校整体课程是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校尊重学生个性与兴趣,将生涯教育思想与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紧密融合,确定了“层维设计,适性选择”的学校课程结构设计理念,依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发展校本课程结构、内容与形式,丰富校本课程的整体架构,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开展职业访谈、岗位体验、生涯研学、社会实践等生涯体验活动,丰富学生职业体验与认识,增强学生对自我、社会职业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选择与自主规划。

3.创建运作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平台。

学生的成长是个动态的过程,看得见、摸不着,为此,在“生涯平台”创建初期,我们设计和使用纸质“学生生涯发展卡”,让学生定期填写,目的是便于学生在高中三年持续地进行生涯目标的自我设定和自我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纸质“学生生涯发展卡”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三个模块独立记录发展轨迹,在操作上不能有机整合;二是不能及时有效反馈信息,难以对信息作进一步的分析运用;三是操作繁琐不便管理。

由此,结合纸质“学生生涯发展卡”的实践经验,学校自主研发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我们设计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平台内容逻辑图(图1),由能力发展自评、学业水平分析、生涯规划测评三个模块组成,内容包含5个维度42项能力指标、学业数据分析、兴趣能力与职业倾向测评数据、学科选择、专业匹配、大学专业内容与数据汇总等。运用专业量表、教育统计、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和信息技术,使“生涯平台”三大模块互为联系、互为支撑。通过模块之间的交互运作,实现学生能力发展、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学业水平、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的自动匹配和有效整合。

学校运用“生涯平台”,对所有学生三年期间至少进行三次测评,累积成长过程性信息。学生根据“生涯平台”输出的各模块数据信息与建议报告以及个性化的反馈,可直观清晰看到自己各项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全方面了解评估自己的学业情况和心理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大学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教师运用“生涯平台”信息反馈,可清晰了解和评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性信息,精确把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学生发展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学校借助数据分析,可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创新生涯体验实践活动形式。这一自主研发成果取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全部权利”。

“生涯课程”和“生涯平台”二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能够更好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适性发展的需求。

三、学习和研究,学生生涯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回顾20多年的专业成长之路,我认为坚持学习和研究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法宝。

1.坚持在学习与反思中提升自我。

在学生生涯教育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搜集研究国内外有关生涯教育的文献,了解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及研究历程,认真学习国家教育改革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把握研究方向,在不同阶段抓住机遇推进实践工作,如认真解读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政策精神的育人要求,思考如何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生涯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吴增强名师工作室的三年学习中,吴老师的指导分享、伙伴们的研讨交流、自己的身体力行让我深刻感受与认识到,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是学会做人,做一个让人信任的人,做一个有人品、有修养的人。学习期间,我对生涯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进行梳理提炼,承受了过程中的痛苦,感受了成长的磨练,也体验了收获的喜悦。

我通过坚持读书学习来提升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除了自行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外,我积极参与有关专题培训与学习活动,如在上海市教育心理名师基地的系统学习等。学习过程中,及时梳理自己的实践问题、经验做法、以及理论支持,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2.坚持带着研究意识投入实践。

我在学生生涯教育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离不开课题研究的引领推进。2010年我带领团队立项区级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生生涯辅导”,针对如何促进高中生的自我认识、职业了解、学业规划、自主选择、社会适应等开展系列研究。我在此基础上,带领团队立项市级课题“以生涯课程与生涯平台优化学生生涯辅导的实践研究”,将生涯教育思想融入学校课程结构设计与课程建设实施,研发运作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平台,形成了“‘课程+平台’学生生涯教育特色模式”,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这一成果经验获得专家与同行的广泛好评,被众多学校认可和学习运用,助力了更多学生的生涯发展。

一路走来,教育科研一直引领着我的专业成长。我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市级课题研究20余项,有12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市级奖项。如通过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我明晰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职责与角色定位;通过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师生涯辅导”,我能够全面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通过课题“上海市学校校园危机干预策略与操作方法研究”“高中生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为广大学校在预防和应对校园心理危机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指导及工作样本等。另外,作为骨干力量我先后参与了4项上海市教委德育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如参与了《上海市中小学校(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办法研究》,主要承担“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评估指标”的制定,促使我换个视角审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專业性、规范性、实效性、融合性。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有困难、焦躁,也会辛苦、疲倦。但是,当这些辛苦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服务教师发展时,当取得满意的研究成果时体验到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让我觉得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长期的教育科研磨练了我的研究能力,提升了研究素养,拓宽了学术视野,也扎扎实实促进了我的专业发展和带动了团队教师的共同成长。教育心理有着广泛的运用领域,寻找一个切入口,确定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坚持几年研究与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亮点,让自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某一或某些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相信自己能行。一个拥有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的教师,对专业成长的思考,不仅在于职业态度,而且需要超越专业的反省精神与开阔视野,学习和成长一直在路上!

3532501908283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专业成长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学生情绪智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