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晓华:援藏工作让我有机会展示家国情怀

2022-03-17西瓜

西藏人文地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拉萨罪犯监狱

西瓜

2019年7月29日,已经47周岁的张晓华,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说服家人,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第九批援藏干部的选拔。经组织考察,他被派往西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开始援藏工作。有位同学在了解情况后,感叹道:张晓华,你都47岁了,不是小伙子了,还去援藏,你不要命了吗?出发前,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山高水长,道遥路远。殚精竭虑,敏行讷言。不负韶华,无悔无憾。”

在此之前,他在司法部燕城监狱任指挥中心主任、科技信息处处长。回顾当时接到援藏任务后,张晓华说:“我差点就没赶上,当时要求处级干部年龄在48岁以下,报名时我刚好47周岁。”7月22日,中央单位第九批援藏干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接受了一周的培训,7月28日,他们休息了一天,7月29日便到了拉萨。

谈到进藏之前的心理反应,张晓华说:“我比别人的恐惧心理要少一些,因为故乡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海拔在2800米—3200米之间,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适应性应该比较强。”但因为在北京生活了16年,单位附近海拔只有23米,张晓华到拉萨后和其他刚到高原的同志一样头晕头疼,有很强的高原反应。

和上一批援藏干部做了工作交接之后,厅政治部让他休息一周后再工作,而他却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于7月31日开始到监狱管理局上班,熟悉工作。“我1991年7月就参加了监狱工作,对业务比较熟悉,也没有什么顾虑。任职后因为刚到,党委暂时没有给我分工,这两天负责这件事,再过两天又干别的事,我不挑活,来了就服从组织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打杂,什么都做。”

2019年9月28日,为了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的安全稳定,已经担任西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的张晓华被派往波密监狱蹲点,指导安全稳定工作。接到任务已经是当天下午14:00,经过简单准备,他和司机立即出发前往距拉萨700多公里的波密监狱,途中要翻越两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为了能在当天赶到波密,他们在途中只花了30分钟吃饭、加油,终于在当晚22:00抵达波密县城。波密监狱建在距县城30公里的一个山谷,到了那里后,虽然自己在基层干过好多年,但是仍然被这里的艰苦环境所震撼,也为这里的民警不畏艰辛、忘我奉献的精神所打动。他与监狱民警一道武装巡逻、值班查号、排查隐患、研判狱情,多次指导处置突发事件预案演练,确保了监狱的安全稳定。

2020年春节赶上新冠肺炎疫情,张晓华本来在休假,但想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他向上级申请立即参与疫情防控。获批后,他于2月20日提前结束休假回到了拉萨,隔离十四天后立即投入了工作。“当时,全国好几个监狱出现新冠肺炎病例后,我们开始实施全封闭,外来人员绝对不允许进入,包括罪犯亲属会见也暂时中止。”因为疫情防控和交叉分管领导执行其他工作任务的原因,有五个月时间张晓华分管了包括指挥中心在内的七个科室,连续七个月没有回北京的家。

“准备疫情所需物资,刚开始连口罩都买不到,更别说护目镜和防护服。西藏和内地不同,医疗条件又跟不上。因为西藏的特殊性,我们还要防止舆论炒作。”张晓华当时心里明确就是一定不能出事,严格的疫情防控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

同时,在基层广泛深入的调研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西藏监狱系统的工作实际上有很多亮点、特色,有的甚至极具推广价值,但由于工作中总结不够,造成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不足等问题。为此,他牵头制定了多项制度,特别是结合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形成了《减刑假释工作规范》和《暂予监外执行工作规范》,建立了“实体合法、程序公正、过程公开、制约有效”的刑罚执行机制,明确了落实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和开庭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等要求,对规范刑罰执行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原反应对他影响还不小,他指着自己说:“原来我的头发还是挺浓密的,这两年头发大把大把地掉,经常把卫生间的地漏给堵了。另一个变化是我原来眼睛近视只有150度,不需要戴眼镜,在拉萨待了一段时间以后,变成300度了。还有就是心率过快,原来我在北京心跳60~70次/分,到了拉萨,110次/分变成了常态。有两次早上起来刷完牙,心跳130次/分。还有一次,瞬间峰值达到197次/分。”张晓华停顿了一下,又补充,“一般工作两小时后,会有些头疼,就需要吸氧,夜里要开着弥散式氧气,才能睡着觉。”

“因为缺氧,最累的是上课,有一次连着讲了3小时10分钟,讲课结束后感觉自己快虚脱了。”为了提高民警的业务能力,张晓华经常给监狱系统的同志们授课。他还有一个习惯,讲课要连着讲,中间不停顿。每周,张晓华会给分管业务科室的民警们开一次工作例会,例会上都是先学习业务知识,接下来再布置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张晓华发现西藏自治区监狱罪犯改造工作很有特色,特别是他们所开展的图书修复工作富有新意。他们在前期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后,于2019年9月27日挂牌建立了“西藏自治区古籍修复乐央中心”。初来乍到的张晓华认为,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推动了对罪犯的文化改造,还对保护文化古籍起到了积极作用,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政治效果。为此,他多次与该单位教育改造部门的负责同志沟通、交流,要求他们将此项工作做大、做强、做精,做成“品牌”。

“雪鹰行动”是西藏监狱系统追捕历年在逃罪犯的专项行动。2020年上半年,西藏拉萨监狱获悉一名脱逃31年之久的罪犯吴某潜逃缅甸的准确消息。由于涉及疫情防控、跨境抓捕等多方面的困難,工作推进一度受阻,张晓华立即协调自治区公安厅、云南省监狱管理局、拉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等单位和部门,经过不懈努力,采取技侦手段,最终将该罪犯顺利捕回,彰显了法律的尊严。

此后,在司法厅和公安厅领导的支持下,他积极协调联系,建立了监狱狱侦民警在公安机关刑侦一线跟班学习的机制,先后选派26名年轻民警开展为期45天的跟班学习,使监狱狱侦民警在笔录制作、图像侦查、刑事取证等方面得到了学习锻炼,提高了业务能力。这种机制很快就发挥了效力,跟班学习期间,他们与公安民警一道,根据移交到公安机关的脱逃罪犯档案,通过采取指纹、图像比对等技术措施,在不到两周时间,就从广东省中山市抓捕回一名1993年11月份脱逃的罪犯。

参与过“雪鹰行动”的同志特别是藏族民警说,“张局对我们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来启发、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突破思维定势的能力,使我们的能力全方位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得到藏族民警的认同,张晓华很开心。“他们给我起了两个藏族名字—罗布桑珠和丹增索朗,罗布桑珠的意思是心想事成,丹增索朗是永远的福报。”

拉萨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丹增格列说:“到任伊始,张晓华副局长就下基层开展调研。短短两个月,足迹就遍布了西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下辖的所有监狱,所到之处不听汇报、不要陪同、直扑基层一线,与基层的同志们一起值班,参加监狱、监区的各类会议,聊工作中的经验、不足、困难和问题,让他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对西藏监狱系统最真实、最全面的认识,也让广大基层民警对这位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好感,很快建立起了情感联系,让大家感觉这位援藏干部是一位‘老西藏’。他脱口而出的法律条文、生动全面的案例分析、引经据典严谨活泼的表达方式,在同志们口口相传的玩笑中,让张晓华是‘活字典’和‘移动的百科全书’的称呼不胫而走。”

他的工作不仅得到了西藏监狱系统的肯定,而且派出单位也很满意。司法部派去考核的燕城监狱政治处副主任杨丁翀说,第一印象是张晓华瘦了。“他原来就比较瘦,身材略显单薄,我去年去西藏见到他的时候,我们拥抱了一下,感觉硌得慌,他说瘦了7公斤,今年我们政治处崔副主任考核回来后说又瘦了3公斤。”谈到工作,杨丁翀说,“我在考核时,几乎所有的干部都谈到了,张晓华是专家型的领导,不只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更是实实在在地为自治区监狱工作带来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建章立制,从动议、谋划、调研、撰稿、修订,直至颁行,全程参与,亲自动笔。两年来,由他起草、参与制定、修订的制度多达30余项。”

张晓华这位曾经被司法部授予“全国监狱系统个别教育能手”称号,被司法部燕城监狱嘉奖七次、记三等功一次的老先进,在援藏的两年多时间里也是硕果累累,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一次、优秀共产党员二次,嘉奖二次。

张晓华非常喜欢清华大学甘肃籍2019届本科毕业生张薇的一句话——“我们不仅有坚定不移的决心,果敢刚毅的品格,更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和为理想不懈奋斗的一腔热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心底的热爱与热泪盈眶的感动。”他原本以为自己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了,但是援藏工作让他的人民警察生涯和家国天下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了展现家国情怀的机会。

3198500218529

猜你喜欢

拉萨罪犯监狱
监狱选美
拉萨舰,入列
论监狱企业立法
诞生在监狱中的牙刷
欢迎你到监狱来
拉萨姑娘美
论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聪明的罪犯
抓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