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坐拥千里山川

2022-03-16封义珑

新作文·初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马蹄声潼关谭嗣同

封义珑

潼 关①

〔清〕谭嗣同

终古②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③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④。

【注释】

①潼关:关名。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②终古:自古以来。③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④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浏阳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赏析】

谭嗣同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我们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感受到他想要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豪情壮志,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带来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坐拥千里山川

潼关  古道

你带着浏阳河的波涛

打马而来

天色苍茫

万古高耸的云山

簇拥着这座古城

秋风  呼啸

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和所有的繁杂

静对莾莽大河冲向山谷

那连绵不断的秦岭山脉

养活远方的长路和河流

奔腾不止的不仅是生命豪情

还有一世的烟火

坐拥千里山川

活成秋天一缕高阳

照耀人间低处的冷暖

剑胆琴心

——《坐拥千里山川》创作手记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谭烈士专祠”里,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他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梁启超称谭嗣同“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由此可见,谭嗣同的历史地位之高。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在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当时的中国正是一个被列强随意欺凌的软弱无力的国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为国家争取光荣的谭嗣同,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和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这首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于是,便写下了《坐拥千里山川》这首诗来诠释谭嗣同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马蹄声潼关谭嗣同
狱中题璧
梦马非马
刮风的夜
远去的马蹄声
论谭嗣同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一路走来,一路歌——记潼关中学校长侯润生
潼关方言的文白异读
谭嗣同殉难百年祭
抗战大剧《兵出潼关》
谭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