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宗祠文化的研究态势分析

2022-03-16莫崇杰唐宏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宗祠论文文化

莫崇杰,唐宏涛

(1.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家层面愈发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并强调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民族的灵魂,必须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兴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宗祠,又称为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举行宗族各种仪式及处理家族事务的特定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以宗祠为载体和纽带繁育而来的宗祠文化,是绚烂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和人文景观,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产生与蕴涵的宗族、家国观念和人文精神表征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至今仍能够为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提供有益帮助。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研究方法[1]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内相关宗祠文化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抽样统计分析,能够清晰地展现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对后续研究人员合理选择研究对象、思路、角度和方法甚至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定位、建设规划都能够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同时,正确认识和厘清宗祠文化,有效彰显宗祠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独特魅力,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一、当代中国宗祠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当代中国宗祠文化研究的发展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宗祠文化研究相关期刊论文为分析对象,以“祠堂”或含“宗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得到相关文献共计2 148篇,但较多文献并非以“祠堂”或“宗祠”为直接研究对象,应在样本筛选过程进行剔除,其中最早的研究文献可以追溯到1964年左云鹏在《历史研究》发表的《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关于当代中国宗祠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在1996年以前仅零星可见,并且在此后十余年间发表文章数量的增长也较为缓慢,未形成规模和体系,直至2013年才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了更加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的发展现状、热点和趋势,进一步将论文来源期刊类别选择为“核心期刊+CSSCI”、发表年度选择为“2000—2019年”进行综合检索得到相关论文共计420篇,剔除其中并非以“宗祠”或“祠堂”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相关论文后,最终析出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宗祠文化研究较高水平的有效文献86篇,涉及核心期刊有62种,其中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为42篇,占比为48.84%。

从样本论文发表时间的时序动态来看(见图1),2013年起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为59篇,占样本库总论文数量的66.28%,并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和发展空间,而且自2013年起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基金对宗祠文化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受资助论文为36篇,占全部受资助论文数量的85.71%,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完全相符。

图1 宗祠文化研究相关核心期刊论文及受资助论文发表数量

(二)主要研究者及研究对象的地域分析

随着国内宗祠文化近年来逐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且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当代中国宗祠文化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水平基本能够从样本库内的核心论文得到反映。从样本论文研究者及其所研究的特定对象(宗祠)所处地域的空间分布来看,高等院校是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的热点单位,绝大多数核心期刊论文的作者在高等院校(按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有73篇),占全部样本论文数量的84.88%,而且来自华南、华东、西南地区综合性或师范类高等院校的学者对国内宗祠文化研究较为活跃;而上述研究针对的特定研究对象(宗祠)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较为突出的是岭南及其周边地区(包括两广及湘西南、赣南等地)、东南地区(古徽州、浙闽及苏南等地)等,见表1、表2。

表1 当前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热点单位

表2 当前国内宗祠文化研究对象的省域分布

岭南及其周边地区、东南地区均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地区或商宦地区,前者以珠三角地区的客家聚居地域为代表,宗祠以血缘关系为重要纽带能够在移民迁徙过程带来的土客杂居及矛盾冲突中紧紧地维系和凝聚着宗族及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后者分别以徽州、赣闽、江浙地区为代表,相关地域多有经商或耕读传统并在历史上曾形成闻名遐迩的商帮或官绅集团,通过宗祠为载体能够有利于传承家族原有的经商或耕读传统以维护氏姓宗族的整体利益以及内部精英的个人利益。相关地区的宗祠建筑遗留数量较多且较为完整,居民的宗族意识较强并伴随着国内传统文化复苏的大环境而逐渐觉醒,宗祠作为维系宗族观念载体的重要纽带也得以重焕光彩,当前修缮旧有宗祠建筑或新建宗祠的现象方兴未艾并已引起相关地区学者的关注。因此,上述相关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对开展国内宗祠文化研究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并且正在逐步体现出区域集聚效应。

二、国内宗祠文化主要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一)主要研究领域及学科分布

通过对样本核心期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论文作者的专业学科背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宗祠文化的研究角度比较宽泛,但有失均衡,主要集中对艺术学/建筑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展开研究(约占86.05%)。例如宗祠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制特征及其装饰艺术等方面长期以来都是建筑艺术领域相关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2-6],而宗祠建筑空间形态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教育等功能方面的研究则为人文社科相关领域学者所亲睐[7~11],也有少数文献从宗祠的宗教属性和政治功能角度展开研究[12-13]。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很多地方政府尝试通过将农村祠堂建设成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形式,引导宗祠向传统的社会治理及控制功能与各类公众服务功能相融合转变[9,14~16];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敏锐地察觉到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城中村改造开发与宗祠建筑保护的冲突和矛盾,并深入剖析宗祠与宗族文化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遽变及其重构[17-19]。

表3为刊发国内宗祠文化研究论文样本库内的全部核心期刊进行归类分析后得到的结果:涉及相关样本论文刊发的62种核心期刊中,刊发篇数最多的是《装饰》《艺术百家》和《安徽史学》,分别为9篇、4篇和3篇,其余刊发2篇的期刊也多为建筑类、综合社科类刊物。同时也可以注意到,除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相关学者对广府地区木结构祠堂典型榫卯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安全性能进行过相关研究以外[20-21],从宗祠建筑实体的抢救及保护等角度研究的成果较少,总体来说国内宗祠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未被工程界所重视。

表3 刊发2篇及以上宗祠文化研究论文的主要核心期刊

(二)当前研究领域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共词分析方法(Co-word analysis)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原理主要是对文献中的词语或短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统计数据采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包容系数等方法手段进行数据处理后直接以数值或图形展现,进而勾勒出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及热点[22-23]。样本论文全部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CSSCI及核心期刊中选取,其题目和关键词能够较好地展现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的主流和趋势。通过提取86篇样本核心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同义词合并整理等,再综合考虑国内宗祠文化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及数据样本数量较少等因素,最终确定的高频关键词数目为60个,然后建立相关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可以绘制出国内宗祠文化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网络共现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到,“宗祠”“文化”“建筑”三个高频词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最为紧密(相连的次数最多),且相关节点的度中心性最高,说明其在整个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的高频词共现网络中的关联性及影响程度均处于核心地位;“宗族”“空间”“社会”等关键词处于高频词共现网络的中间层,也是当前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的重点内容;“功能”“装饰”“艺术”“城中村”“乡村”“传承”等处于高频词共现网络的边缘,而且是节点度中心性相对较高的关键词,将来可能成为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的主要趋势。

图2 国内宗祠文化研究样本论文高频关键词网络共现图

三、主要研究结论

(一)研究领域过于集中且相对孤立

宗祠作为联系宗族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其祭祀功能曾在建国以来长期被视为封建残留,除部分名人祠曾经作为名人故居或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他大量民间遗存的古代宗祠建筑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并未能获得文物或文化部门的重视和保护;而且国内遗存至今的古代宗祠多为木结构或者砖木结构,建造年代较为久远且长期缺少有效修缮和保护,难以抵御风雨虫蚁的自然侵害。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民间宗族祭祀、修谱、联亲等活动在广大农村重新活跃,对宗祠文化的研究才开始逐渐增多并逐渐为人所关注。但是这种对宗祠建筑的关注首先是从民间自发引起的,并且往往以宗族中精英人物主导对宗祠建筑修葺或翻新为代表。这些翻修宗祠建筑的作用主要是恢复其祭祀功能、强化宗族内聚以及外联性[24],甚至主导者作为地方及宗族的精英往往为展示实力而尽可能地做到“修旧如新”,包括片面追求将木结构改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量使用高档装修材料营造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等。实际上由于大多数村民本身对古代宗祠建筑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等根本没有概念,对古代宗祠建筑在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的保护与开发意识不强,导致这种经过现代建筑材料翻新粉饰后的宗祠虽然焕然一新却与原有建筑整体风貌格格不入,使得大量遗留在农村的古代宗祠建筑被破坏殆尽,最终走入“修旧如新”的破坏性保护误区。

当前国内宗祠文化的研究过于集中在艺术学/建筑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而且主要从宗祠建筑的空间形态、艺术特色、社会及文化功能等方面展开研究,较缺少工程类专业背景的研究者,或者说工程界专业技术人员对祠堂建筑实体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参与程度不够。这与当前国内古代宗祠建筑实体的抢救、修缮等保护工作亟需工程技术人员深度参与的迫切需求是难以吻合的,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宗祠文化及其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能引起学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区域集聚效应愈加明显

国内宗祠文化研究日渐呈现出地域不平衡的现状及趋势。以华南地区(两广、湘南为主)、华东地区(徽浙闽赣为主)为例,这些地区伴随着朝代更迭曾多次出现历史性移民大迁徙,而此类移民迁徙潮多是以躲避战乱为主要目的,并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通过修建祠堂、祭祀祖先、撰修家谱(族谱)等,能够有效地继承和维护家族传统荣光并增强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在不断的历史迁徙过程中能够避免被其他族群同化,有利于家族与当地人争夺有限生存空间,进而确保家族长久延续的可能。上述相关地区的宗祠建筑遗留数量较多且保存较为完整,所在地域的高校对它们的研究较为突出且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可见在传统移民地区、多族群地区开展宗祠文化研究有其天然的地缘优势。

随着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的区域集聚效应愈加明显,虽然也有部分地方院校对宗祠文化研究取得较好成果,但研究人员仍未能形成核心团队,还存在各自凭借个人学术兴趣开展研究的现象,难以将相关研究成果形成合力。可见大部分传统移民地区所在的地方性院校并未能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方面抢占先机,进而形成核心研究团队并成为相关研究的主要阵地。这也表明上述地区的地方院校在开展宗族和宗祠文化等方面研究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四、建议

(一)要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并强化学科知识交叉,构建全新的研究范式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类信息网络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应用,智能化、数字化已然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但国内宗祠文化的主要研究者多为人文社科类专业背景,极为欠缺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而且由于祠堂等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即便在工程建设领域也显得尤为“小众”,尚未有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尝试将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BIM、VR/AR等前沿科学技术的工程实践应用聚焦到祠堂等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中来。

当前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大多是借鉴其它传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理念(尤其是社会学和艺术学方面居多),运用田野调查法对某座或者某地区的宗祠建筑实体进行实地调研来获得基本资料和数据,再针对该特定的宗祠为研究对象展开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因此,在国内宗祠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构建和创新研究范式更显重要和必须,国家文物及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基金应加强拓展宗祠文化研究领域及其资助力度,积极引导工程技术领域专业人员参与对宗祠等古代建筑保护措施和技术手段的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整合及有机融合,加快出台针对祠堂等地方性传统建筑保护和开发的科学规划及保障制度。例如,借助广泛的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数字孪生、BIM等灵活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建立相应宗祠研究数据库,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地剖析,综合运用工程学、信息学以及社会学、艺术学、旅游学、文化学、应用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成果内容展开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证研究,并将研究结论和技术方法在宗祠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等过程中加以应用、检验和修正。

(二)特定区域的地方院校需及时把握时代机遇,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国内各地的宗祠间往往存在着地域性、族群性、文化性、历史性等方面的显著特征并各具魅力,例如通过对徽州地区与岭南客家宗祠之间、传统村落中与城市更新中宗祠之间的差异化问题及内在联系等展开深入的比较性研究,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彼此间在宗祠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开发过程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但从国内宗祠文化研究热点单位的数量来看,传统移民地区、多族群地区的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研究潜力并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这是由于地方性院校大多属于四非院校(既非“985、211”,又非“双一流”),在学术研究水平及其影响力等方面均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而且在教学及科研设施的建设方面(包括硬件及软件)相应地较难获得关注和重视,甚至二者相互影响形成非良性循环。

因此,地方院校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近年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针、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机遇,冷静、客观地分析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特征,加强具有明晰地域特色、族群特色、文化特色的相关学科及特色专业的规划建设,避免高校研究方向的趋同化与学科建设的同质化,进而形成错位发展、以特色求发展。尤其传统移民地区等特定区域的地方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宗祠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地缘优势”,在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方面抢占先机,争取获得更多的资金、政策等的扶持,积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各类研究机构及阵地间的合作,培养和打造核心研究团队进行深度研究,最终使得相应学术研究领域及相关专业共同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猜你喜欢

宗祠论文文化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谁远谁近?
慷慨宗祠祭先贤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