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究

2022-03-16李晓丹刘宏宇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硕士倡议国际化

李晓丹,刘宏宇

(重庆工商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重庆)

一 引言

从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到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及2017 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布的《圆桌会议联合公报》,标志着“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加强,材料业、制造业、电力业等行业海外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高层次人才是最关键的一环,“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基础设施、文化交流、科研教育等领域,都需要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才行,才能突破实施“一带一路”的瓶颈[1]。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2016 年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就强调国内应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所以“一带一路”的提出对高校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专业化以及国际化人才,但是目前国内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全不能适应“一带一路”发展的新需求,需要完善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探索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落后、不符合“一带一路”倡议

首先,目前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以老师教课和多媒体手段为主[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不足,缺乏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研究生课程体系也很不合理,与本科课程有很大重复,也与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走出去”战略不相协调,研究生的必修课过多,而选修课过少,这种课程体系不利于扩展研究生的知识面,课程又缺少交叉化、国际化等,很少涉及到一些领域的前沿内容,研究生的视野受到一定限制。

其次,高校对材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材料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区分不大,两种硕士的培养方案几乎一样,不管是课程教育、师资力量以及考核模式等,不能突显材料专业学位硕士的特色,特别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要求比学术型研究生低,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高学历要求,从而缺乏主动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同时,很多高校缺乏有海外经历的导师,从而与海外合作研究的很少,这非常不利于开展国际课程,导致教学的内容或目的还停留在满足于国内市场,培养后的材料类研究生很难走出去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去竞争,在“一带一路”的背景要求下,材料类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把眼光提高的国际舞台上来,高校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来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

(二) 无法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市场需求

“一带一路”的建设涉及众多国家,这些地区的意识形态、宗教民族、国家情况等因素复杂多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相关人才提出更高的综合能力要求,一直以来全球化都由欧美发达国家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从而导致国内高校培养人才的视角往往放在西方国家,他们熟知欧美的社会情况、文化需求、宗教信仰等,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政策等一概不知,这类人才完全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国家急需一批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他们要了解这些国家的法律环境、语言风俗、国际投资政策等,才能合理地投资合作,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所以材料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迎合“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调整,为国家输送“一带一路”建设的特需人才。

(三)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的定位不明确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其定位非常重要,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下,高校的定位是否清晰是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人才的关键之处。目前我国具有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权的高校达两百多所,有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等各具特色的大学,它们只有科学地对自己进行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但是国内高校硕士的教育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不足,最主要原因是高校没有意识到工程硕士对“一带一路”的历史使命,也没有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是高校国际化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机会,无法培育出一批国际化人才,同时许多高校还停留在以前定位形式化、不清晰的阶段,无法结合国家战略进行变革,抓不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关键点。

(四) 国际化材料类研究生严重不足

随着社会发展,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快,国内教育逐步向国际化发展,“一带一路”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大机遇,在2017 年教育部与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优势”,表明未来培养国际化人才是重中之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深谙国情文化、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等[3],但是目前国内材料类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仅仅只是关注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国际生源构成等部分,且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合作水平较低,聘请的国外教师没有合理的考核制度,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环境下培育的国际化材料类研究生完全达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要求。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材料类研究生培育机制改革探索

(一) 材料类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

推进“一带一路”的材料类人才建设,需要高校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对材料专业的理论知识要加强,像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的材料类专业高校就建立了多门国家级精品材料课程,其他高校应该借鉴此类材料知名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在课程中引入“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工程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知识在国际化项目工程的应用,提高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2.研究生阶段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科研和思维能力,所以实施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是关键,高校应该开设材料专业在国内和国外的比较课,这样学生可以从国内外不同角度来理解材料专业的知识。引进国外优秀的材料专业学科的教材,积极邀请国际知名材料学者开展讲座,为学生树立一种国际的学习观和方法观。

3.明确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定位,区分两类材料硕士的培养方式,特别是专业型硕士要改变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增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课程,提高专业型硕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满足材料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而对于学术型硕士,转变传统“填鸭式”课堂授课,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授课老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成为探究式课程体系一部分[4]。

4. 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5],材料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材料类人才的保障,教师如果不具备国际化眼光和能力,怎么能培育出国际化的人才,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海外培训,学习国际化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引导研究生进行更严格、科学的思维训练,让研究生具备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同时高校应该完善外教教师的聘用体系,招聘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材料专业教师。

(二) 加强材料研究生的国际交流

如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的学者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新想法和新发明都可能通过交流而碰撞产生,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国内高校应该整合学校资源,与国外材料知名大学或材料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国际化的多样性交流平台。一是国内高校应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和合作,“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和企业在培养、运输、使用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高校多与当地公司进行项目合作,进而探寻新的科研课题,进一步推动科研,让研究生参与进去,在实际项目中逐渐提升国际化能力。二是直至今天,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一万多所,但是国内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很少,所以国家应该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在“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建设实验室或分校,为国内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学习、交流等能力。三是国内高校多与沿线国家的研究生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全英文会议或研究生互派项目等,加强国内研究生与国外研究生的交流互动,推进研究生教育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四是搭建专业的网络平台,研究生可以更加快速获取材料专业的各种信息,甚至将国外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平台搬到课堂上,实现优质的资源共享。

(三) 积极树立材料类研究生的国际化意识

“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构建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参与建设的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国际化意识,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就需要研究生不断提升自己国际化的交际能力,最终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材料类研究生以学习英语为主,学习的部分小语种包括日语、俄语等,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种学习非常稀缺[6],相应的跨文化课程更是少,所以培养材料类研究生的国际化意识,一是要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课程,如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波兰语等,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的投资或建设项目进行相应的语言学习,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精准的定位应用。二是也要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课,让大家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等,研究生在毕业之后才能更快地适应这些国家的工作环境。三是国内高校可以建立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组织,让各学科研究生参与进去,不仅仅只针对材料类研究生,让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相互交流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同时在校内不断更新发布“一带一路”相关资讯,在校内逐渐营造出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氛围,以此来慢慢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意识。

(四) 完善高校材料类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制度

为了适应“一带一路”倡议需求,提升材料类研究生的质量,人才培养制度需要进行完善和创新,制度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合理科学的制度能最大程度达到培养目标。

一是高校要制定国际上认可的学分和学历制度,同时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学分互认制度建设[7]。在2017 年教育部就公布了与“一带一路”沿线24 个国家签订了学历学分互认协议,如中东欧、东南亚、中亚和北非等区域国家,除了鼓励研究生进入沿线国家学习外,还应该给予最大的经费支持,才能使研究生无顾虑地学习深造。

二是要规范各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项目申请、监督和审批等制度[8]。一个合理的项目申请、审批、监督体系才能确保项目的定位是否正确、师资力量是否合格、经费使用是否规范等,才能避免项目滥竽充数,研究生才能在真正的国际化项目中得到历练提升,学院更是要结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每一个环节。

三是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改变传统学生管理制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引导学生的国际化行为,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除了针对国内研究生的管理,对于来华学习的留学生管理也同等重要,目前留学生的管理还是传统的“孤岛式”管理,留学生与中国研究生的交流少之又少,非常不利于研究生开阔国际视野,管理模式需要向“融合式”转变,在保证尊重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将留学生与中国研究生安排在同一环境下生活,最大程度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

四是要完善师资的管理制度,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导师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导师的能力高低也决定着研究生的发展潜力大小。高校要积极引进国际化教师来改善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纳入教师招聘制度中,同时也要完善本土教师国际化的培养制度、开展一系列海外交流活动等。

五是通过制度变革来促使沿线国家的培养机构之间的制度互通,完成研究生培养标准、方式、质量的有效衔接,同时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各类资源与国际化研究生培养体系互相融合,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制度的变革。

四 结语

“一带一路”从构想到布置,再到实施,它是强国兴邦的倡议,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建设,在此背景下,对研究生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材料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要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建设。目前材料类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比较落后,要努力改变现状,实现人才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为建设材料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硕士倡议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