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法”与“十一策”之五:咏诵
2022-03-16魏金君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文汇中学
魏金君(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文汇中学)
咏诵,“咏”是指唱,声调有抑扬地念。“诵”是指文章的诵读,多无曲调。而“咏诵”则是指诵读文章时往往会根据思想情感的不同和文意内容的变化而咏、诵兼用,交替转换,从而形成声情并茂且颇带有艺术性的文章读法。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是指让学生以诵读、吟咏的方式来表达英语内容,使得学生在咏诵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提升表达能力、体会英语文本的情感表达、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咏诵策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发音清晰,词句标准。所有形式的咏诵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发音准确。学生在咏诵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熟悉单词的正确发音,在此基础上在咏诵过程中反复练习,体会感情。另外,咏诵文章的目的是向自己或听众传递文章内涵和自己的情感,学生在进行咏诵时应带着目的性。
其二,把握节奏,停顿得当。在文章咏诵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在遵循意群停顿规律的同时,掌握文本的节律构造,再根据其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调节咏诵时声音的快慢、轻重、延顿等各种变化,尽量在表现时达到“声情并茂”。以余光中先生翻译的雪夜林中小驻片段为例,“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在咏诵时根据文章情感变化来停顿,重读。
其三,情绪适宜,语气契合。在英语语言咏诵中,语气是表意的另一核心元素,不同的语气能将同一句话表达出不同含义,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文章的深层意味和审美情趣可以依靠语气来传递。因此,咏诵时应注意使用与文章思想感情契合的语气进行表达,使得咏诵者与听众深化对文章内容与情感思想的了解。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内中国名胜古迹模块为例,拆解咏诵策略在“五步法”中的应用。
追根觅源挖深度:在咏诵策略实践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名胜古迹自身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质探讨,启发学生形成对名胜古迹存在意义的思考。可以用提问句式“Have you ever been to...?”引发学生对旅游,对中国名胜古迹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言讨论。
寻途问道添厚度:在学生准备咏诵阶段,教师可以课文中的“The Great wall”为例,鼓励学生积极联想,思考独属于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给学生探讨回忆的机会,促进知识内化。比如说到甘肃,联想到敦煌,又联想到莫高窟的千年壁画,月牙泉的绿洲流水,引发学生的情感触动。
主题链接拓广度:在进入咏诵的同时,拓展教学主题,设计旅游类情境教学活动,将各个地区名胜古迹串联在一起。允许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不同的旅游路线,每条路线上的名胜古迹不同,鼓励学生用英语参与讨论,在小组互动中强化学生对风景名胜中蕴含的人文思想的认知。比如江西南昌滕王阁,教师可以利用英语版《滕王阁序》抛砖引 玉,“Nanchang, which was the capital of Yuzhang Prefecture during the HanDynasty.”(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人文化成触温度:准备咏诵活动结束后教师点评,突出名胜古迹中的时代特性与人文光辉,古人的智慧与人性的温度铸就了流传千古的名胜风光,进一步点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一个时代中都能体现出独有的意义。
咏诵回望展风度:最后,学生对文本内容、对人文情怀都有了较深的理解,基于主题意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咏诵,在咏诵的过程中重复英语语言,领悟名胜古迹的壮美隽永,体会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也由此在咏诵中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达到学习语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培养爱国情怀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