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五育融合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
2022-03-16张昕颖
张昕颖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理念和有效途径。“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程实施需要更为科学有效的五育融合教学设计,这就必然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作业设计等方面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
一、教学目标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作用,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立足学科教学,挖掘五育之间的融通点,把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才能以一育带多育,促进学生思维协调发展。
(一)拓展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除了关注学科本体的知识和技能达成外,还要将学科的多种育人价值自然融合起来,建立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突出德育实效、提高智育水平、加强体质锻炼、渗透美育知识、落实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的知识体系。[1]如语文与道德法治结合,数学与生活艺术结合,体育与劳动、科学结合等。
(二)渗透过程与方法
打破常规课堂样态,倡导参与式教学、探究性教学、整合性教学等方式,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参与和问题导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开放的、校内外互补互融的、学科间融通交流的教育格局,整体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
(三)丰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不仅强调知识的传递,还承载着人文价值、道德取向的任务。五育融合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五育”教育元素,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体育健康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从而促进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分离、各自为政,造成偏智、疏德、轻体、抑美、缺劳等教育问题,但五育融合并不代表在每个学科中都要体现五育,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牵强附会。应该以学科知识为重点,挖掘学科育人本质,准确把握“一育”,引导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过渡,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渗透它育。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下称“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知识点时,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1分钟等于60秒;初步建立1秒、1分钟的时间观念。怎样突破教学重难点呢?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观察钟面,从观察中自主发现分和秒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知,体验数学学习的生活价值。同时融入古诗文《明日歌》《长歌行》的朗诵,在美好的意境中体验时间概念,渗透惜时教育。这样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体现数学与五育的融合。
三、教学方法设计
五育融合教学的实质是促进学生更高质量的整合性学习。根据五育融合教学的实践模型和已有经验,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回归实践活动的参与式教学,核心问题统整的探究性教学,以大观念为主线的整合性教学。这三个方法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五育融合教学的方法体系。
(一)回归实践活动的参与式教学
实践是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面整体发展的根本途径,五育融合教学首先需要凸显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学习。改变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设计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活动载体,引领学生回到学科发展和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选择与学校学习高度相关的真实事件。例如,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实践方式有主持、辩论、倡议、演讲、口语交际等,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方式有测量、统计、核算、审计、建模、设计等。
(二)核心问题统整的探究性教学
为了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更好地融合起来,教师需要创设高质量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源于生活实际、藏于思维深处并具有强大融合作用,它不仅能够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融合起来,而且能够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的学习过程融合起来。如在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下称“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保护环境”为语文要素的课文后,提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这一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破坏环境的现象,查找资料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写倡议书号召人们参与到保护环境行动中来。
(三)大观念为主线的整合性教学
如果说实践参与是五育融合的根本途径,核心问题是五育融合的基本工具,那么,大观念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深层纽带。大观念指导着实践参与和核心问题的实施与达成。[2]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的“抓住本质特征说明事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融入的是思政课程内容,“发现生活中的美”则属于数学实践等。借助于大观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参与和问题解决中建构大观念,不仅能够从大观念的不同侧面展开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而且能够从整体上将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与多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真正融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主题式
以一门学科为主轴,寻找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创新教学过程设计,围绕教学主题,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实践活动。例如,以“诚信”为主题开展的班会课,其教学设计包括:前期准备—课堂展示—师生交流—发出倡议。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诚信的资料,通过小品、舞蹈、朗诵、演讲、手抄报等形式形成教学资源,在展示和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升华感悟。
(二)融合式
把五育自然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熏陶、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文本都包含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要素与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多元文化,通过融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在分析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时,就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绘画实践,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三)拓展式
在完成学科教学之后,教师可组织开展相关的拓展活动。如拓展学习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唱脸谱》一课时,就可以和美术、音乐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画脸谱、学唱歌曲,在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热爱,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学习了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一课后,就可以布置学生尝试制作竹节人,培养动手能力。
五、多样化作业设计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加更多实践性、操作性等体验类作业,尽量避免出现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或惩罚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管理效能,提升课后作业的“质”。
(一)分层设计,凸显作业个性化
分层作业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知识建构及能力大小有针对性布置的弹性作业结构,可以从作业量和作业难度系数两个维度进行分层设计,通过作业量和作业难度的弹性处理,[3]使“学困生”跟得上,中等生记得牢,优等生“吃得饱”。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时,可以设计三类作业:第一类作业——选择《古诗三首》其中的一首写一篇小练笔;搜集借物抒情和借物喻理的诗两首,有感情地背诵,并写成书法作品。第二类作业——从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进行诗配画;搜集借物抒情和借物喻理的诗两首,选择一首有感情地背诵;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诗人的相关资料,读一读。第三类作业——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古诗;从三首古诗词中任选一首,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所描述的景象。
第一类作业适用于优等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提出知识的延伸与拓展;第二类作业适用于中等生,是班里绝大多数学生要达到的知识水平;第三类作业针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基于兴趣和能力完成作业,作业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且会促进不同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二)重视预习,培养主动探究意识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渗透。预习指导又是学法指导的重中之重,预习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学生一旦形成了预习习惯,会终身受益。
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主题为“提问”,是继三年级“预测”单元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围绕提问策略,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这几篇不同文体类型的文章时从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提问。有了充分的预习打底,课堂上学生就能带着思考进入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问题组织教学,便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实践作业,促进五育融合发展
1.观察性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勤练笔,做好生活笔记,如学习《爬山虎》一课后,让学生选择一种事物进行观察,运用《爬山虎》课后的记录方式做好记录,图文并茂。
2.想象性作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课文中的文字规律、写法特点以及留白,设计可延伸、可拓展、可升华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如教学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课文,让学生续编故事或以换一种结尾等方式进行创作,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学生学得饶有兴趣。
3.积累性作业。推荐学生收听新闻,并定期反馈、交流,训练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快捷的思维判断能力。此项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帮助学生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更因为来源于学生真实的学校生活,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为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开辟了窗口。
4.展示性作业。利用便于学生展示的教学资源,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加深自己及学习同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挖掘学生的表演才能,发展儿童个性思维,从中品尝创造的喜悦和分享的快乐。例如,教学写景状物类记叙文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为课文配图的作业,并组织学生在班级展示分享。
总之,“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教学,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教师在五育融合教学设计方面下更大功夫,做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