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体系构建路径
2022-03-16王蓓
王 蓓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已经不适宜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这反而会让很多的大学生变得非常的迷茫。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当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大学不断地提升自己,避免大学生虚度青春和光阴。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设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具体而言主要是对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所做的一项重大的规划活动,通常情况,职业生涯的规划是由大学开始,直到退休。在分析当前很多的成功人士后,不难看出,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对自己的职业有着长期有效的规划,这些成功人士甚至于会有序地规划每天的各项工作活动,规划好未来5年至10年的人生方向和发展道路[1]。由此可见,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的指导具有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事先了解职场生涯的残酷,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迎接职场挑战的决心和信心。
2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改革的途径
2.1 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应全面地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并且针对大学生每个成长阶段合理地安排课时,严格做到一切以大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
例如,大学教师在对大一新生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时,应当将重点放在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以此帮助大学生了解到各行各业,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探究能力。而在大二、大三的稳定发展期,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做到针对性和实践性,根据学生具体的专业来引导其规划职业生涯,与此同时,不断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在大学生临近毕业的阶段,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如何制作具有吸引力的简历,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面对在就业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除此之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大学教师应当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使课程内容更加的层次化和多元化,并且还需要调整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就业压力,让这门课程更加符合教学的发展要求以及设立该课程的初衷。
2.2 加大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教师队伍专业性和稳定性不足,且教学设备的匮乏,会让该课程的许多工作很难深入开展,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师资方面的建设和投入,招聘专业教师,对相关的大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学习最新的职业和就业知识。
例如,高校应当选取职业教育、管理学、就业指导、心理学专业教师,并且不断地提升在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可以成立研究学习小组,并挑选出能力出众的大学教师作领头羊,以此带动该专业教师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当然学校也可以让本校教师和其他学校抑或是社会相关专业的优秀成功人士联合,让优秀的知名人士、往届校友、经验丰富的大学教师做兼职教师或是开讲座,帮助学生接触和学习到更多除了课本以外的就业知识如企事业用人需求、相关单位的机制等[2]。
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建立“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当大学生在课外若是对职业和就业规划迷茫或者疑虑的时候则可以向辅导中心的专业教师请求帮助,大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信息、互相探讨,对自己的发展有更为精准的清晰定位,让个人实际情况和职业规划的匹配度更高。
2.3 多元化教学使课程更立体
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体验、讲座、专题、互动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禁锢,不局限传统讲授教学这一方式,应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把实战、实例科学穿插于理论教学之中,增加面试演练和训练、参观体验、团体作业、小组竞赛、模拟职场等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大学生兴趣,使大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全面掌握职业和就业的知识,也可以将课程和社团活动进行结合,因为高校社团的活动更为丰富多样,且覆盖的面较为广,课程可以有效延伸对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和接受相关知识[3]。
例如,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针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并实践的,具体而言是一种逆向的学习方式,大学教师在课前将网络学习资源以及任务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上课前的时间自主学习资料,并相应完成资料的收集和讨论的学习工作。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则主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进行交流思考,针对学生的疑惑与问题进行解答,增加和大学生的有效互动。此外,大学教师还可以在课上加入场景模拟法、例分析法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课堂变得立体化的同时调动大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而对于实践的教学部分,教师则可以借助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结合的形式,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其中的课堂实践教师则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实际的演练,而社会实践则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单位参观实习、采访优秀校友、到招聘现场去亲身体验等,最终把理论知识成功的付诸实践。
2.4 考试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考核的方式多是以卷面考试或作业的形式展开,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成绩及格、拿到学分即可,这使得大学生很难对该课程产生兴趣甚至是深入研究。为此,高校应当改革考核形式,采取考试与实践考核结合的方式,把大学生参加专题讲座的出席率、职业兴趣测评、职业生涯和简历规划书的制作等纳入考核项目,进一步地加大实践在总体成绩中的占比[4]。教学中对实践案例活动的解读,可以帮助大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和创业就业有关的政策,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进行分析总结,以此激发学生就业的主动性,使大学生养成多思考、多学习、多动手的习惯,提升自身的各项职业素养和技能。
例如,教师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在考核中利用多层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得到发展进步,该机制主要包括50%的形成性评价、50%的期末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包含了社会走访、简历、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师生互动等方面,并借助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实现更好的自我探索,激发大学生职业潜能,让大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如何制定就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职业意识[5]。
2.5 加强对信息化课程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的普及,使大数据逐步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应当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借助大数据精心的设计课程,提高教学效果[6]。
例如,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前借助互联网资源来深度挖掘教学的素材,让课堂更加丰富。之后则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利用互联网搜集最新的就业信息,并对其有效地整合。当然,大学教师应当在这过程中教会大学生辨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教师应当找好着力点,把握好大方向,正确的教会学生闭坑,不断地强化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观。
3 结语
受社会就业环境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应不断地实现深入改革,发挥出该课程的作用,在规划职业的过程中可以让其了解自己所要从事行业的发展规律,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求职技巧、就业学习、创业思路、职业定位等,让大学生更加明确清晰个人能力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发挥课程的前瞻性作用,切实地为大学生的人生职业方向指明前进的道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于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职业技能、了解就业形势,进而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