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背景下高校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对策

2022-03-16胡文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人才

胡文婕,董 滔

(1.重庆工商大学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3.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重庆 400700)

0 引言

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标志着产学研合作成为中国国家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3月我国共提出了国家层面有关产学研的政策共计18项。可以看到,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这不仅要求企业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也要求高校加强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符合未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

1 产学研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合作模式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通过整合各方的人才、技术及资源优势进而形成领先优势。著名的硅谷就是产学研合作的最早案例,由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所造就[1]。此外,为了重建二战后的德国经济,Franuhofer产学研联合体也于1949年在慕尼黑成立,该联合体由67个研究所、近2.3万名科研人员组成,研究范围涵盖了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7个领域[2-3]。中国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而直至90年代初学术界才真正展开了对产学研的系统研究[4]。从美国和德国产学研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想要形成高新技术集群并取得领先优势,产学研的协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产学研合作是产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非线性融合过程,包括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这一过程上,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构成了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并通过不同的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和要素的重新组合。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产学研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3-5],欧美国家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多从技术研发的融合程度和参与主体的不同来进行划分。从技术研发的融合程度来看,例如咨询协议、契约合作研究等都属于较初级的研发合作,而技术入股和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则为较高层次的深度合作。从参与主体来看,有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等,也有以企业为主导的企业孵化器和企业研究院等。但总的来说,人才与信息技术的共享是产学研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基础,因此,高校与企业联合聘任科研人员、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共建科研平台等都是产学研合作的常见模式。同样,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国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大多按照产学研合作程度进行划分[2],根据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的由浅入深的程度,可分别划分为企业委托模式、校企联合研发模式以及共建研发平台模式三种:企业委托模式为高校及科研机构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不承担研发工作;校企联合研发模式则由企业与高校共同承担研发任务,共同攻克科技难题;共建研发平台则是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实现人才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共享。

2 产学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建议

有学者通过研究和梳理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发现中国现行产学研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9],可见人才培养是我国产学研政策聚焦的重要领域。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迭,产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高校与企业也朝着双主体、双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的管理型或者技术型人才转变为跨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若要推动高校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就要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重新审视和改进,知识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实践环节的体验;知识传递的方式上不仅要强调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更要加大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的力度,构筑起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协同育人机制[10]。

2.1 标准化人才能力培养大纲,设计创新型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

对管理专业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所需要达到的能力进行标准化管理,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在充分理解新文科内涵的基础之上,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十四五”规划,进一步优化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积极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等新技术升级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具体根据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设置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如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考虑开设信息技术、产品服务设计、组织行为等相关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则可以考虑开设网络营销、新媒体、电子商务、渠道管理以及相关营销实训等课程。

2.2 构建“线上”+“线下”的多维教学模式

设计“课堂学习+MOOC自主学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课堂与MOOC学习为基础,毕业设计为检验的教学考核模式。积极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建设案例教学库与试题库,丰富在线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利用MOOC学习进行复习与补充,并最终通过毕业设计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考核。

2.3 构建校企共建的多维师资队伍

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可以帮助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与信息共享,并培养出更符合国家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从人才计划、机构设置以及政策保障等三个方面形成了企业院校三级师资队伍建设模式[11]。教学课程中引入企业教员加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专业课教师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群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与意愿,有助于展开一对一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辅导和就业指导。来自企业的教员与高校专业教师共建课程群团队,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共融,并以此展开对各类教研活动的组织培训,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丰富。

2.4 创新实践平台设计

加强产学协同共同建设创新实践平台,以核心专业为依托,设计出以管理专业为主线的基础专业课程体系和辐射其他学科专业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引进工作,构建管理学案例数据库,推动优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通过努力构建国家级和省部级一流课程的方式提升整体专业教学质量。

3 结语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这不仅要求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更要求高校与企业展开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出符合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当以培养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管理类人才为立足点,注重产学合作,关注产业发展新趋势,增强实践教学意识,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支撑,以满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产学研校企人才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人才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