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探索
——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为例
2022-03-16季彦斐关晋平
季彦斐,关晋平,严 明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形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程度已成为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也需因时而异,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被重新审视和定位。笔者拟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国际交流情况为切入点,总结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困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1 情况简介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学生,本科在读期间,可申请参加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2+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利兹大学的“2+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3+X”加速硕士项目,以及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短期海外研修项目。2+2项目时间期限为2年,3+X项目时间期限为1年,短期研修项目有1个月、2周等不同情况,且不同项目的派出时间不一样,有大三秋季学期派出、有大四秋季学期派出、有寒暑假短期派出。同时,这些项目可参与对象,涵盖学院所有专业及年级,项目的人员构成及情况相对复杂。
2 国际化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2.1 培养体制的差异引发学生两极分化
笔者所在学院出国交流资源丰富、出国交流氛围浓厚,在入校时对学生的出国交流意愿进行调查,随后每学期追踪一次这批学生的学习现状、思想现状以及意向情况。这类学生有出国交流意向后,学院按照国内国外两种教育模式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其提供指导、对其进行培养。相较于重视基础的中国教育模式,西方教育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的自主性。这种两者融合的模式,既需要学生具备刻苦学习、打牢基础的认识和行动,同时需要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实践。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学生,在新模式的冲击和影响下需快速调整学习方法以适应在新模式下开展学业活动。通过跟踪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中适应较好者和不能适应者出现成绩差异、思想分化和意向波动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在新模式的培养下,确定了更国际化、多元化的目标,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疲于应付这种融合模式下的学习任务,丧失学习动力,动摇了出国交流目标。学生产生两极分化,大大增加了学生管理的工作难度。
2.2 “两校”模式引发学生管理漏洞
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为例,班级中有部分学生选择申请出国,以“2+2”“3+X”、短期研修等模式完成不同时长的学业。由于不同项目的派出时间不同、派出时长不同、派出地区不同,使得这类学生在遵守苏州大学相关管理规定的同时,还要仔细了解并遵守相关高校的规章制度、相关国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以适应“两校”管理的运行模式。但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两校管理模式略有不同,尤其是当两校管理规定相悖时,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很难界定,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大问题。除此之外,在外交流学生存在不集中安排住宿、课程选择灵活性较大、与国内有时差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学校与这些学生的联系、对这学生的管理较为困难,对他们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这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但对于正在思想成长、学业积累期的大学生来说,易受不良思想、不良言论、不良行为的影响,因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漏洞。
2.3 学生党团工作存在盲点
调查发现,笔者所在学院的部分班级因出国交流氛围较为浓厚,出国交流比例较高,该班级的班级凝聚力、班级学生的思想先进性以及对党团组织的认知都较为薄弱。因此,笔者在院内这类班级开展了多次座谈交流、走访调研,发现这些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外学习模式,在国内期间需完成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获得较好的成绩等级,以及争取更多的课外学术科研、社会工作等综合发展机会,学生负担较重、压力较大,挤占了他们参加党团组织活动的时间。同时,较强的赴外留学意愿,削弱了这类学生参加党团组织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引发对党团组织的认知不足,向党团组织积极靠拢的意识也较为薄弱。加之党团组织考察需要一定时间,这些学生在国内院校培养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会面临考察难、发展难的问题,出国后,地域的限制也使得党团组织后续无法及时为在国外学习的学生提供精神引领和价值导航。
2.4 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带来的影响
由于国外公共卫生事件仍非常严重,笔者所在学院不少准备出国的学生都临时改变了计划,选择国内完成学业或毕业后国内深造、就业,从生涯规划指导的角度来说,这对学生管理工作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团队根据学生特点,紧密结合形势状况,调整制订合理的生涯规划指导方案、提供更优质可靠的升学就业指导服务,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目标定位调整适应新形势。此外,仍然选择继续出国交流的学生,多数在家上网课,虽然做到了“停课不停学”,但是由于线上授课的效果很难保证,学生和家长很难认可,家校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
3 国际化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探索
3.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随着国际交流步伐的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注入了新的元素,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把握住时代发展趋势和出国交流学生的成长特点,以符合受教育者接受习惯的方式实现价值传递和思想引领。一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渗透,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推进学生思政引领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二是进一步发挥“三全育人”协同效应。加强各环节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整体性和协同性育人作用。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家校、社会协同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占领思想和舆论的主阵地,进而改善管理工作困境。
3.2 完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在项目推动过程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因此在国内培养期间,需要组建和培养过硬的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学生骨干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实现向发展型管理的新模式;其次,提高学生工作队伍专业性。一方面,鉴于高校国际化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应引进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参与到国际交流的管理工作中来,以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要通过系统、有针对性且多元化的培训,例如辅导员海外研修计划、辅导员国际见习项目、学生事务专题培训项目等,提高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3.3 建立紧急事件处理机制
随着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具有不同特点。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在外期间存在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的不可控因素,突发事件、紧急事件不可避免,且数量有上升趋势,例如,交通事故、突发疾病以及发表不当言论等。为了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此类事件,学生管理工作团队应建立紧急事件处理机制,从事件的层级汇报制度、紧急事件处理小组组成,有效的应对措施等具备一套完备的预案,最大限度地争取应急时间,使得紧急事件发生时有章可循[2]。
4 结语
国际化人才培养既要着眼于国际化人才教育工作,也要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管理工作,教育是关键、管理是保障。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经之路,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客观需要,因此要以专业的、系统的、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为支撑,进一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落实。牢牢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机遇,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